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1-11-30福建省龙岩市松涛第二小学吴文枝

青年心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课外阅读文本

福建省龙岩市松涛第二小学 吴文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力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性培养,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达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助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关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容,引导课外阅读,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创建更加广阔的空间,推动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优化。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不足,思维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时,阅读感受、理解等思维能力都还较弱。因此,教师应结合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学情,创设与文本学习密切关联且在学生看来十分有趣的导入情境,通过多种感官结合的手法,以多渠道全方位的方式去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其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教《我是一只小虫子》为例:课堂伊始,教师用谜语的方式,让学生猜七星瓢虫、萤火虫等小昆虫;用听声音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蟋蟀;用看视频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屎壳郎,独具匠心的课堂教学情境一下子触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精彩有趣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听得入迷,不由得沉浸其中。这时候,教师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思考:你觉得小虫子的生活有意思吗?这一问题在此情此景就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孩子们自主读书,思考,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感受争先恐后地表达,在和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启发就水到渠成了。

二、设置问题,引导思维

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能够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其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寻找到思维突破口。巧妙的问题设置,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针对问题设计,教师要综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保障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动力,并激发其求知欲望。另外,教师要注重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课文《小英雄雨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第五部分的“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在文章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生了解到该句子和文章开头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相呼应,并明白作者利用景色的不同描写对小英雄雨来的不同处境进行针对性的表达的手法,前后文遥相呼应,景致变化烘托氛围,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指导朗读,激发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为学生开拓更大范围的思维空间,助力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结合自身对内容的理解,富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让其对课文文字构筑的情感世界进行深度感知,并在朗读过程中在脑海中将文字描写的情境进行形象化的展现和构筑,实现学生对阅读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使得学生能够体悟文章意境。让学生单独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如黄狗、鼹鼠、松鼠、刺猬、狐狸等,想象文中所描述的小路的多姿多彩,感知生命的活力,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特点,用生动的语言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评与鉴,让生动的语言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升华。

四、挖掘教材,提升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优秀的阅读素材,其语言优美,文章结构较为经典,对人物、景色、情感等的描绘和表达较为生动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因此,教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对相关的阅读素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材料,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评析、鉴赏等思维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情境、主要人物等进行充分品读,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对课文中语言应用进行学习和积累,实现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螺旋上升,为学生阅读思维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剃头大师》时,教师在品读老师傅给小沙弥剃头的部分对是这样教学的。先出示阅读要求:播放课文第4—6自然段音频,让学生把剃头过程中自己觉得很“逗”(有趣)的地方用序号标出来。接着全班交流,明确五处“逗”的语句,引导学生从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想象小沙弥抗议的情景,师生一起演一演剃头的情形,体会小沙弥的无奈与痛苦。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换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摆布”和“耿耿于怀”。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品写法,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品读充满趣味的《剃头大师》一文时,理解难懂的词语,感受秦文君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进而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与情节,实现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拓展阅读,发展思维

阅读是孩子发展思维、健康成长的助推器。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而且能够为其拓展更广范围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在扎实做好课内阅读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以单元语文要素为圆心,以相关文本阅读为半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迁移的渠道,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当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适当的课外阅读方法,如批注式、摘录式、体会式等,结合不同的阅读内容和类型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加强阅读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发展已有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妈妈睡了》的相关内容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感知如“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挂满笑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想象自己平时和妈妈相处的细节场景,产生阅读代入感,增强对伟大母爱的感知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具有一定议题的拓展性阅读,向学生推荐《猜猜我有多爱你》《妈妈发火了》《母亲》等课外阅读读物,通过对不同风格读物的对比,学生对妈妈的爱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创造性思维,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母亲的爱,并促进亲子情感,强化学生阅读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精准解读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巧妙设置问题,挖掘文本资源,鼓励学生在读中发展理解能力,拓展课外阅读,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引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性提升,促进学生思维在阅读实践中得以真正发展。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课外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