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嬗变的关系考察
2021-11-30杨增岽吴晓瑞
杨增岽, 吴晓瑞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价值观状况衍化过程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者思想潮流。青年是社会中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那部分群体,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诸种“社会症候”其实都与青年群体密不可分。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青年主流的思想状况始终同社会思潮的跌宕起伏交织于一体,不同思潮既在青年群体中得以表现、存续及发展,又因青年群体自身的作用而使社会思潮发生变化。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思潮流变对青年价值观变迁产生的影响进行关系史考察,有利于深刻地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思想领域的急剧变化给党和国家开展青年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得出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启示,以期为新时代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借鉴。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嬗变关系的历史进程
价值观变化与时代变迁具有同步性,社会思潮反映着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状况,与社会转型产生的变革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西方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冲击着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地位,青年的价值观在各种思潮激荡碰撞中受到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变化也最先反映出社会风气改变与社会总体价值取向的变化。站在历史嬗变的角度梳理70余年来社会思潮流变下青年价值观的变迁轨迹,可以动态地把握青年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
1.新中国成立以后:崭新社会召唤下青年价值观的昂扬向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初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年价值观在这一阶段总体上以一元价值观为主导,以社会本位和集体本位为原则,表现为致力于为建设新中国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无限激情,整个价值观积极向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青年成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权利主体,对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充满了希望。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下,青年群体怀有崇高的革命和社会理想,对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和新生的人民政权高度拥护和认同。最明显的体现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青年们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家卫国,走向战场,并最终以巨大决心赢得了战争胜利,彰显了青年们热烈的爱国之情。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之初,部分根深蒂固的封建落后观念是人民思想上的痼疾,青年群体中知识分子比例相对过低,这些问题此时都成为了青年在思想上接受社会主义的负面因素。如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思想教育人民成为当时党和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为了推动移风易俗和洗涤旧社会的落后思想,引导青年树立与新的社会制度相匹配的价值观,引领青年形成社会新风尚,国家逐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中央围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深入人心,在价值观念培育方面开展了许多行动,如在土地运动中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教育,在三大改造中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指引下开展青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教育等。青年逐渐接受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价值观教育,即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抵制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些教育从根本上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度集体本位原则。这一时期广大青年普遍接受了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洗礼,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观念深深刻入心中,成为新中国青年崭新面貌的真实写照。此后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我国青年继续认真贯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逐渐确立起与主流思想相一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国家的引领下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原则、集体主义等高度认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体三十年里,青年一代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较小,这一阶段封建腐朽思想、资产阶级作风、政治上的修正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成为社会批判的对象。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受“文革”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运动和极左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等的影响,这一期间的青年价值观状况出现极端化的现象,“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误导了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及其教育实践。1972年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全国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判,努力改变“空洞、极端、形式主义,空喊无产阶级政治挂帅”[1]的状况。《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4日曾以一个整版发表三篇批判极左路线和无政府主义的文章。遗憾的是一度出现转机的局面未能持续下去,直到“文革”彻底结束,价值观教育才得以在拨乱反正中逐步走上科学化之路。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青年群体根植于新社会始终葆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胸怀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革命理想,许多青年奔赴边疆和荒漠,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以青春奉献祖国的佳话。青年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激情,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积极奉献是这一时期青年价值观状况的集中体现。
2.改革开放以后: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下个体意识的不断觉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得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得以重新恢复和确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广大青年从过去曾经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价值观念的逐步传入,“左”的思想观念影响在消退,自由主义、个体主义的观念不断上升,也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思潮最为激荡和突变的时期。青年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其价值观念开始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青年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由迷茫困惑走向独立理性的思考。
从时间线索来看,首先,改革开放最初,伴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犹如平地一声雷,打破了极左思潮所造成的思想领域的困局,冲破了过去不同程度地起到禁锢青年思想发展的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国家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广大青年试图通过知识挽救命运,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崇尚知识、尊重科学的浪潮,自此青年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个体价值选择性不断增强。同时,国家针对当时出现的一些人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等错误思潮给予了正确及时的教育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许多思想认识问题。其次,80年代初期,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巨大转型,思想文化领域里国内外各类思潮的激烈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萨特热”与“潘晓讨论”就是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撞击的体现,是这一时期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争论的产物,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锋。[2]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等多种思潮在这一时期影响着青年价值观念的塑造,尤其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唤醒了青年个体意识,青年将目光逐渐转向个人。再次,8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大气候和我国自己小气候的影响,致使一部分青年学生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极端问题。这期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到达一个高点。这也使得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1989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宣传思想工作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进行到底,同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做长期坚决的斗争。这一阶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教育成为了青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转轨阶段,取消了毕业生工作分配,大学的转型在加快,当时青年学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波动。同时,从更宏观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我国改革开放逐步展现出的显著成效,也大大增强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信心。这一阶段,社会思潮的影响得到充分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社会思潮成为普遍共识,并且也有过多次与错误思潮的交锋,在批判中捍卫了主流价值,引导青年树立了正确价值观。党和国家重视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国家的青年价值观教育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之路。江泽民1995年1月29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中央一直强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把这一宣传教育坚持下去,搞得更好,就需要把它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3]改革开放进程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和引领,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价值观教育,这一过程中既有教训也有经验,但总体而言,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大青年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广大青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了人生理想,也更加懂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与国家、社会不可分割的,国家发展水平和状况决定了个体自我实现的水平和状况。
广大青年能正视个人在祖国发展历程中的特定使命,能以实际行动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党和国家在社会思潮最为跌宕起伏的时期能够有序维护青年主流价值观、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最为成功的体现。在这过程中,从理论层面看也渐渐厘清了对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确保中国青年一代对西方价值观能够理性、辩证和客观地看待。
3.进入新世纪以后:网络信息化时代下价值观的聚合与回归
21世纪初全世界范围内都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加剧着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西方多元思潮不断传入中国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新世纪最为显著的变化当属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网络一方面从“手段”“工具”变成“环境”,青年人成为“网络原住民”,网络高度嵌入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网络助长了社会思潮的衍生发展变化,使之呈现出网络时代社会思潮所独有的诸如传播快捷性、内容隐蔽性等新特点与新变化。网络社会思潮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从消极的角度看,则是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更多在网络中才能清晰察见,而事实上人们对此并不总是十分乐观。从积极的角度讲,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取得的明显积累在进入新千年后以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彰显出来,青年价值选择被国家繁荣富强深深牵动着,这一时期青年接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初衷更加明确,从不同背景的社会思潮中汲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观点。青年价值观由多元趋向聚合,并且开始向主流价值观回归。
网络信息化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生活化、碎片化的传播,青年随时随地就能接触到针对性的信息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价值观的构建产生威胁。互联网技术使“原本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容易被‘琐碎的、自发的、不完整’的碎片式信息环境隔离开来”。[4]随着我国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信息透明度的加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手段更具隐匿性,他们往往从大众熟知和关切的社会事件入手,对事件进行“理论包装”和“学术包装”,然后通过网络迅速推给社会大众。[5]信息时代下多元化思想文化格局依旧是影响青年多元价值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此前已有的社会思潮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且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步转型和改革的日渐深入而有了新的“形式外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公民社会”“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等用更隐晦的表达形式,借助网络媒体迅速扩展辐射范围,影响着广大青年的思想观念。
这一期间党和国家在青年价值引领方面有了更充分的经验,客观上也汲取了教训。党和国家在青年价值观教育方面持续发力,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应地,在学校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也使得青年学生能够具备辩证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来应对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不断增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无形中更加强化了青年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青年价值观也显现出理性思辨的光芒。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暴露出的问题使得青年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开始进行理性反思。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培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引导其实践,青年又开始将目光向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回归,希望能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找到正确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国家始终提倡和引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发和鼓励个体追求实现自身利益并不矛盾。将个人理想回归到建设祖国,将个人价值回归到奉献社会是新世纪青年价值观的主旋律,也是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新历史时期回归的表现。
4.党的十八大以来:综合治理背景下价值观理性正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多元思潮之间的交锋仍较为激烈。习近平指出:“在国内,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时出现……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千方百计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炒作……企图把人心搞乱。”[6]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社会思潮也有其新的变化,借助互联网其形式更为隐蔽,更为下沉,对其研判更需要深入。根据《人民论坛》杂志2010—2019年社会思潮的评选结果来看,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分别两年占据榜首,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这些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尽管新时代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良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侵蚀和影响同样存在甚至不会消减,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应对和治理错误思潮、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与经验显著提升,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对社会思潮的综合治理,带来了整个国家在社会思潮应对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实践智慧。随着国家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应对与治理更加张弛有度,青年价值观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朝着更加积极正向的主流方向发展。错误思潮直接表达的话语空间在逐步压缩,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积极向好的局面。在通过法治手段解决影响青年价值判断的所谓网络“大V”们各种观点问题的同时,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对于引导青年明辨是非、区分善恶,使之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这一过程一方面有助于青年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能够使青年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在对待社会不良思潮问题上的鲜明立场也为青年价值观成长指明了方向,有助于营造良好社会生态和精神风貌,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青年价值观理性正向发展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极大鼓舞和振奋人心,青年一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特别是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表现出来的反差,实际上为青年深刻理解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加坚信“四个自信”,起到了最为现实的证明作用,鼓舞了青年在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决心和信心,也正因此,青年在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的指责时更具理性和现实的反驳底气。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嬗变关系的逻辑理路
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由传播到接受单向路径过程,其背后有更加深层的二者互动关系。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互动演化的驱动因素是复杂的,既有青年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如特定的历史条件,当然也还有外部因素如外国势力干预。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嬗变之间有着深层的内在关系,多元社会思潮在与主流价值观念的交锋中也伺机争取青年受众以扩大其影响,而青年自身对不同社会思潮的反应即主体选择性、价值判断等,也会促进或钳制社会思潮的衍生发展并影响其走向。
1.社会变迁下多元思潮的激荡起伏与价值观培塑的“异频”较量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根植于社会现实,是对特定时期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社会思潮既是青年思想认知上的一种普遍性体现,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困惑,青年群体在接触各种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同时也成为社会思潮强有力的传播主体之一,所以二者的嬗变具有一定的发生机理层面的同步性,且决定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实现各种社会思潮同主流价值观“同频共振”,这是任何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的理想状态,但很多时候社会思潮是同主流价值观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甚至全部本质相异的,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思潮即使前面不加定语“错误”二字,也往往认为社会思潮都是负面的,从这一点来讲,青年价值观培塑史就是多元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博弈较量史,属于“异频”共振。
一般而言,社会思潮的发生有三个历史前提,一个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化,一个是精神生产的专门化,一个是传播媒介的大众化。[7]这三个前提无一不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迁而出现并发展。所以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与传播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关于认识、理解青年的基本方法与观点,他们认为对青年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基础,不能忽视历史发展条件。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不同时代青年的成长都受其生活时代的社会变迁的影响,青年对各种思潮的呼应一定意义上讲是其对社会现实生活环境产生的或积极或消极情绪的“托寄”。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性因素会超越自然性因素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首要因素,社会思潮就是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形式。社会生活是社会思潮得以孕育的摇篮,青年生存发展境遇是决定青年接受怎样的社会思潮的基础。社会思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现实指向性和理论针对性,反映个人价值取向、公共政治理念、社会意识形态等的社会思潮更易成为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力量。所以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社会思潮流变与青年价值观的演变是同步的,均受到现实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思潮流变从属于社会变迁,进而依附于现实社会问题对青年的价值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二者的变迁都受制于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社会思潮流变与青年价值观受其影响的过程是同步的,青年价值观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思潮互动下形成与发展。
2.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价值观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交锋
当代中国各种错误思潮,绝大多数是以西方的经验性事实作为立论基点提出的,而从近代中国发展历程来看,很明显,这是在“西强东弱”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中国社会思潮激荡变化的两个主要时期,一个是五四运动前后,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时期,西方社会现实状况也是我国社会思潮形成或被催生的“参照系”。不同的思潮代表不同的社会主张和政治立场,体现着不同的利益关系。然而社会思潮间的较量不单单是理论观点的争论,也代表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垒。纵观社会进程的发展,不同的社会思潮总是在不断充盈自身的理论逻辑体系意图壮大自己,在此过程中与某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展开斗争。
改革开放后西方多种社会思潮涌入我国,虽然像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主义这些曾对青年价值观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思潮都在与马克思主义的多次交锋中败下阵来,但是其力量也不可小觑。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输出已经成为文化霸权的新方式,多元化社会思潮竞相抢占舆论阵地,掌握主动权,扩大影响范围,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思潮、宪政思潮、新闻自由思潮、“公民社会”思潮、军队“三化”思想、虚无主义、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等对青年价值观形成了重要挑战。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长期浸润着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倡导的社会本位与集体主义遭到冲击。因此,要妥善处理社会思潮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然而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依托传媒技术迅速传播,互联网不是引起社会思潮的发源地,却对社会思潮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任何社会都需要以自己的主流价值观来抵御那些落后、腐朽、反动的社会思潮的侵袭。所以主流价值观与其他社会思潮的正面交锋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辨别区分出多样化思潮中的精华与糟粕。这也是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体现。
3.主体意识觉醒下青年价值观与社会思潮正向功能双向建构
改革开放以后青年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多元社会思潮以这样或那样的理论影响着青年的行为实践。而青年价值观对社会思潮也具有能动作用,青年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思潮,而是在接受某一思潮的理论后会主动应用与传播,所以青年对思潮的看法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潮的发展势头。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建构。
一方面,社会思潮是青年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思想基础。社会思潮类别多样,内容繁杂,反映着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在对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丰富了青年的精神世界。社会思潮还有利于青年建构现代社会所需的辩证理性思维。社会思潮来源于现实生活,一些关注了青年生存发展现实问题的社会思潮用非常贴近青年思维的话语体系表达观点,极易受到青年关注。青年对社会思潮中形形色色的观点也不是不加思考地照单全收,比如面对西方一些社会思潮,不少青年关注不同思潮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新颖解读,他们在中西方两个世界的社情国情对比中清醒地认识不同思潮具有不同现实基础。可以说,青年在社会思潮嬗变中由盲目到理性的过程是社会思潮为塑造青年价值观带来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青年是社会思潮衍生传播的重要主体力量。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群体是重要主体。青年群体有思想有活力,有着表达利益诉求与精神需要的强烈渴望。青年更加渴望走向社会的中心并试图改造社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那些契合青年思想的社会思潮搭载这一最活跃的主体迅速成长。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便具有现实力量,社会思潮想要形成一定气候必须让其理论被相当数量的群众所掌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断感染、影响更多群众的心理,不断增强群众对其理论的认同感,为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积蓄力量。青年是思想最活跃的社会群体,比起其他群体更能消化新的社会思潮,他们是社会思潮产生与壮大的基础,并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嬗变关系的现实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选择判断的关系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凝聚广大青年、为了青年、依靠青年不断向前奋进的发展史。党与青年的关系在各种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变化关系中充分彰显了其正当性、进步性和科学性。从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的关系史中总结社会思潮流变下青年价值观的嬗变规律,获取引导当下青年价值观的现实启示是本研究的题中之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青年及青年工作,“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9]新时代做好青年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工作就要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把握好思想文化领域新动向,牢牢守住主流价值观的地位,集合全社会的力量推动青年价值观教育走向纵深。
1.牢牢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把青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摆在首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从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流变中的青年工作可以得出一条根本指导原则,即始终坚持党对青年的领导。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为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10]
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自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就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着青年价值观方向,毛泽东明确指出青年学生思想和政治上要有所进步,“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1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引领青年,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发挥理论教育的导向作用,为青年提供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同时新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切实有效,就必须维护好、发展好青年的利益,做好青年的服务工作。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12]青年作为社会最奋进的一群人,他们希望在社会建设中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当代青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极具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这促使他们渴望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面对青年因实际诉求难以实现和现实困境得不到解决时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寻求解答而表现出的思想波动,不应仅仅局限于宽泛的思想教育,而应更多着眼于给予青年实践机会和平台,让青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找到最正确的解答。2017年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青年工作做出多方面指示,彰显了党对青年发展的关注程度。这表明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既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阵地,又要形成规章制度有据可循。
2.积极分析研判多元社会思潮新动向,重视青年思想意识领域新变化
通过了解青年进而察见社会思潮新变化,通过分析社会思潮进而掌握青年,两种进路可谓殊途同归、高度统一。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40多年间,思想文化领域里多种思潮交锋论战、言论表达平台上多种观点对撞冲击的态势从未停止。结合现今社会层出不穷的社会现实问题,社会思潮传播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现实指向性,群体细分性更使得社会思潮与青年合流后,青年思想活动容易出现复杂多变的新样态。只有敏锐捕捉社会思潮新动向与青年思想活动新样态,才能在青年价值观教育工作上抢占先机。
各种社会思潮碰撞交融,无政府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仍有寄生之处,前所未有地引发了人们对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权力与权利等话题的思考和关注。透过不同思潮之下的不同议题,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在面临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从中折射出他们的价值追求。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也为社会思潮话语权下移提供了技术支持,每个人既是观点的接受者又是观点的发布者。近几年,透过网络平台上青年表现出的态度、感情和情绪可以看出,青年的社会心态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于焦点社会事件青年更多是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然而平静背后亦可能是波涛汹涌,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国内外复杂形势和青年自身特点精准把握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演变的新特征。所以做好新时期的青年教育工作,首先需做到对社会思潮动向与青年思想状况进行科学研判与深入分析。在社会思潮层面加强对社会思潮演变势头的预测,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善于根据某种潜在的苗头来觉察其未来的变化,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减少其对社会的危害。[13]在青年思想层面要持续关注青年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思想状态是否呈现出新样貌新特点,对青年思想上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及时引导,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坚持多维并举培育和倡导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青年价值观是在两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一方面来自主流价值观念的培育引导,另一方面受到各种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任何理论层面的东西对思想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不良思潮侵袭会将青年价值观的培塑之路引入歧途。如果离开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不良思潮便会趁机入侵青年的思想,青年价值观就会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暗流涌动,不同价值观立场下意识形态交锋仍旧激烈,关于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总是会借助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或事件趁虚而入,影响着青年对社会事件的客观思考,因此要始终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来抵御不良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的蚕食。当前,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其一经提出就成为凝聚全体公民思想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较量能否坚定立场、敢于发声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否得到大力弘扬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导向力量就是国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14]165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发挥制度体系对价值观的涵育作用,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践行的重要着力点。[14]172
4.主动关注青年个体成长发展的合理诉求,引导全社会共同关爱青年
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活跃过以及正在活跃的众多思潮,无一不折射出不同阶层或群体利益诉求。青年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受到青年面临的国家政治形势、个人政治境遇和生存发展境况的影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引领青年价值观,就必须要充分回应青年的实际诉求,同时在营造全社会关爱青年的良好社会氛围上下足功夫,在客观上为青年思想工作的开展厚植土壤。
在全社会范围重点关注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走向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黄金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4]165青年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青年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年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就是为青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习近平强调:“要为青年提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7]发挥好良好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形成的保障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现实基础。影响青年价值观的环境因素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也有微观的家庭、学校、单位等小环境。社会环境稳定清明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也将决定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应引导社会营造适宜青年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为青年参与社会建设提供平台,及时关注和回应青年的实际诉求并给予正确引导,给与青年人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总之,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青年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需要多方联动共同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