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三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30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丰 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浙江 金华 3210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作为解决就业问题重要途径的创新创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新使命和新任务。虽然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一直专注于就业教育和基于竞赛的创新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高职生缺乏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学校缺乏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不匹配,适应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就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创业意愿不强烈,科技转化能力不强等问题。高职院校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的专业背景,方便其用技术转化为资本,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优势,探索能够契合当前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从而为其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1.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诉求

1.1 契合国家战略需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新形势新要求。[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商经济、信息经济、新媒体的转型与发展等众多因素,使得学生必须将被动地等待就业转转为主动地寻求创新创业机会,但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2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2020年4 月,国家在推进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常态化的基础上,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应围绕“六保”进行展开,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保基层运转,以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解决民生实际问题。[2]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着眼于未来,立足经济发展战略,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需要

随着高职院校逐年扩大招生,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对全球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国家层面开展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提升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围绕稳就业,国家政策举措密集推出。然而,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创业;能够提供大量社会岗位,缓解就业市场的就业难题。[3]

2.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阐释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高职生缺乏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学校缺乏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不匹配、适应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2.1 高职生缺乏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调研中发现学生对于创业缺乏坚定和理性认识,有的学生存在创业想法,但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出现了畏难情绪,创业想法难以落地;有的学生缺乏创业的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对于自身创业动机、创业者的品质、创业者的价值与角色定位、创业者的自我认知、深层次创业知识等不足;有的学生好高骛远,创业想法不切实际,进而出现了创业项目并不能真正落地;还有的则认为创业是就业最后的出路,作为规避就业的手段之一;还有的创新中缺乏经验和魄力。高职学生对行业的情况、要求、管理、制度都不太熟悉,缺少果断尝试的胆识,严重阻滞了创业向成功

2.2 学校缺乏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

一是缺乏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有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中里设置了创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对科技竞赛进行辅导,但是没有设置创业类课程。对于学生在创业方面知识的灌输多在大三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任课老师在学生中对于政策的解读几乎没有,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流于形式,仅为信息单向传输,没有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内容进行融合。二是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开展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社团文化活动,如创业大讲坛,创业文化论坛等,但是活动内容比较陈旧单一,活动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活动。三是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职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领域较很有优势,有的学生跟着导师或者独立完成了创新产品的研究和系统的开发,有的学生甚至申请了专利,但是学生缺乏“把研发转化成生产力”的思维和实践平台,没有资源,导致很多创新创业只是停留在表面。

2.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不匹配

教师专业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内容,它更加注重把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所以这就要求创新创业的老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求教师拥有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但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创新课程中安排了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老师,竞赛指导老师除了按照省、国家竞赛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外,很少授予学生创业知识,主要还是因为竞赛指导老师没有创业实战经验和具备创业理论知识。很多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专兼结合”的人员构成模式,专职教师虽有一定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创业经验。[3]很多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多数为学工线、团委的辅导员老师们和管理人员,老师不懂企业运营管理,“纸上谈兵”现象较为明显。

2.4 适应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很多高职院校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学校没有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归口教学管理部门。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保障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缺少鼓励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创业学生专业课程与创业行为之间没有进行学分互认等相关政策支持。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创业,但是日常管理中却常常因为创业学生“扰乱”正常教学秩序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对创业行为进行限制。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没有提供资金、政策、培训等支持,没有体系化制度来支撑学生的创业。

3.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向导,通过搭建“三课堂”运行平台、打造“三类型”师资队伍、健全“三维度”保障机制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丰富创新创业知识和提高创新创业技能。让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资源,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就业率。

3.1 搭建“三课堂”创新创业运行平台

高职院校应搭建基础实践阶段、专业实践阶段以及综合实践阶段相渗透连接的“三课堂”平台,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学校、企业、政府共同育人的目的。

一是建立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理念相融合的专业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在专业的学习中,将创新创业引入学生专业课程,基于趣味性、综合性、挑战性、新颖性、共享性精心设计教学项目,使得创业更专业化。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方向,根据自身兴趣、企业需求、导师课题等,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成小组,选择相对应的创新创业项目。教师制定创新创业活动过程评价表和创新创业活动成果评价表,此项内容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成绩纳入最终学生的期末成绩评定中。

二是建立校园活动与创新创业实践相整合的校园课堂。高职院校可以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育计划。如实施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主要是组建创新班,吸引学生参与应用型科研项目,由校内老师通过项目指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技巧和方法;利用科研团队承担的应用型科研项目,经过凝练、派生,再设计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驱动项目,并将这项工作纳入科研创新平台的考核,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探索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可以创建创新创业社团、俱乐部等,定期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创客大讲堂、模拟创业、跳蚤市场等活动。可以成立移动互联开发工作室、电子创新工作室、媒体制作工作室、3D打印体验中心等平台,让学生社团定期进入创新工作室进行创新创业体验。此外,鼓励学生对创业校友进行了访谈,引导校友参与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三是建立企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精神相对接的企业课堂。要破除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性障碍、资源型障碍及制度性障碍,高职院校应该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以搭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为依托。同时建立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到企业锻炼,走进企业,参加生产与经营活动,体会创业的艰辛,感悟创业精神。同时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学校创业园、学院创意平台三级联动的创业基地平台。学生可以在有经验的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市场化的锻炼,学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以及技术、商业与融资方面的培训,通过导师制辅导和项目化实践,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创业项目在孵化期间比较有前景的项目成立核心团队并创办公司。再者,可以与校外创业园、科技园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整合其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和实践平台。

3.2 打造“三类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才的选拔、录用、评价和培训过程中,要把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相关创新创业成果作为录用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组建专业的导师团队:第一类型,校内一线专业老师;第二类型,校内学工办团委老师;第三类型,校外企业家、校友。建立校内外导师库,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三种类型的教师,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师成长平台。对于校内一线老师和学工办团委的老师,组织教师参加KAB、SYB、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相关创业基础知识教学培训,形成一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扎实,与学生贴近的年轻创业队伍,让这些老师还担任社团、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新苗计划、创业园等的指导老师。同时,可以把校内老师送到校企合作单位,实施校内创新创业教师挂职制度,让校内老师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针对校外导师,邀请企业的导师和优秀创新创业校友来学校传授企业管理知识,分享经验,介绍创业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用身边的例子来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如开展“我与企业家面对面”等活动,让企业家通过自己的创业经历,告诉大家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创业,通过企业导师向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创新知识,传播创业理念,激发创业热情。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评价和激励机制很重要。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教师实际的评价、考核和激励制度。学校也可以通过学校基金会设立奖教基金,用于奖励贡献度大的优秀教师团队,鼓励教师们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

3.3 健全“三维度”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可以成立学院、专业项目部、学工办团委三级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领导小组”,学院院长,并由其牵头,成立由项目部主任、副主任、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组成的联合管理团队,共同负责设计、协调和管理工作。二是制定管理制度。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鼓励学生申报和参与实践项目。可以对项目申报与评审、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激励政策、管理机构等进行明确而详细的规定。结合项目实操进行深度学习,引入案例、走近企业、进入社会,开展理论与双创实践授课课时的互换、课堂学分与双创实践学分的互换、增设双创独立学分等系列机制。[4] 三是提供创新创业的资金与服务保障。建立创新创业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政府相关扶持项目申报等咨询服务,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交流的网络平台,将资源进行整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引进校外专家和管理机构为学生提供企业管理、税务、工商注册等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创意园区,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帮助成熟的创业团队入驻园区,为其争取融资渠道、政府资金扶持、贷款、风险投资等。

4.结语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对于创业者本身而言,创业者本身需要具备强大的创业魄力、勇气、信息,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绝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需要承担起社会的强大责任。毕业生的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形式,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高职学生的外在素质也很关键,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团队精神、社交能力等,敢闯敢拼,才能在众多创业者中脱颖而出;其次,对于学校而言,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企业、学校、政府协同育人,让他们通过耳濡目染和行动学习提升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再次,应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短期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始终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宗旨的教育形式,将其与专业教学、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等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综合素养;最后,应消除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上的误区,不能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完全割裂地去看待,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有机的两个组成部分,应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统筹安排课程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将创业精神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多维立体互动,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