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智慧与生存记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2021-11-30敏,高

关键词:棉纺织手工技艺

兰 晓 敏,高 昉

民俗文化的根本价值是它具有生活特征的内价值,而不是把它作为欣赏对象和商品包装的外价值。内价值是“本”,外价值是“末”。(1)刘铁梁:《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民俗研究》2011年第5期。琳琅满目、巧夺天工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来的或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或是经过精美包装的流通商品,亦或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生活用品,如此这般都是其外价值的体现,真正的核心价值是它具有的生活特征的内价值。曾经在历史上掀起一场“棉花革命”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亦是如此。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从产生到改革有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它不仅直接造就了技艺本身的物质形态,也间接体现出民众的精神状态,进而形成一种生活与传统的延续。手工技艺对人类社会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萌生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部的华泾镇,元明时代是松江府上海县的一个古老城镇,旧时称乌泥泾。它产生之初便是多民族民间技艺的融合,而搭建这座文化沟通桥梁的是被尊为“先棉”的黄道婆。

最早关于黄道婆的文献记载是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元代王逢的《黄道婆祠诗序》。《南村辍耕录》提到:“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7,297页。《黄道婆祠诗序》曰:“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3)王逢:《黄道婆祠诗序》,纪明:《四库全书(第12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5页。黄道婆(又称黄婆、黄母等)于南宋末年出生,是松江府乌泥泾人。年少流落至崖州并生活了30余年,其间向黎族民众学习到一整套当地的棉纺织技术。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渡海返回故乡乌泥泾。当时家乡“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棉纺织技术尚十分落后“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7,297页。她便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将黎族棉纺织工具和技术加以改革创新,再结合当地技艺,最终总结出一套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黄道婆棉纺织技艺。

根据史书记载和几百年来的民间流传,黄道婆棉纺技艺的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捍”,即“搅车”,又叫轧车,是一种用来去棉花籽的工具。《上海棉布》介绍:“搅车用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约五尺,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轴,轴端俱作掉拐,轴柱窍,不透。两人掉轴,一人喂上棉荚,二轴相轧,则籽落于内,棉出于外。比用辗轴,工利数倍。”(5)徐蔚南:《上海棉布》,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12页。黄道婆最先从第一道工序“轧棉去籽”着手,为了加快去籽速度,她起初教人用铁杖来擀尽棉籽,以代替手剖去籽。之后她又推广了崖州的搅车,从而极大提高了棉花去籽效率。“弹”,即弹弓和弹椎(槌),是用来弹松棉花的工具。《上海棉布》介绍大弹弓即“以竹为之,长可四尺许;上一截头颇多长而弯獯;下一截稍短而劲,控以绳,用弹棉荚,如弹毡毛之法,务使结者开,实者虚,假其功用,非工不可。”(6)徐蔚南:《上海棉布》,第13页。当时较为普遍的是用一尺多长的小弓来弹松棉花,效率低下。黄道婆便改为三尺多长的大弓(竹制),用粗绳弦代替细线弦,用檀木做的椎子击弦弹棉。“置工花衣中,以槌击弦作响,则花衣惊散如雪,成熟花衣。”(7)徐蔚南:《上海棉布》,第13页。这样弹出的棉花不留杂质、均匀细致,同时提高了纱线的质量。“纺”,即纺车,是主要的纺纱工具。当时的单锭手摇纺车,要三四个人一起动手才能赶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一人需10小时仅得棉纱4两。黄道婆创新发明了三锭脚踏纺车,其操作简单省力,还能纺出三根同样支数且捻度均匀、条干又好的棉纱来,使纺纱效率至少提高两、三倍。当时这种先进的棉纺工具,要比英国、美国、德国早四五百年,它是世界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织”,即用织布机把棉纱织成布匹。黄道婆把崖州流行的“挈花”(提花)和松江当时盛行的织麻布机以及经架、纬车等工具、技艺结合,改制成平纹织机、提花机,开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棉织技法,可织出“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图样,从而创造出具有松江特色、被天下公认的“松江布”“乌泥泾被”。

元末明初,黄道婆棉纺织技艺已闻名全国。到14世纪中期,即元朝末年,当地民众在黄道婆革新技术上又发明了弹椎,即用来敲击弓弦、震掸棉絮的椎子,以此代替人手击弦,它是技艺上的又一重大进步。乌泥泾人同时进一步发展了黄道婆纺织技术,织造象眼、绫文、云朵等具象花纹。到15世纪后期,上乘的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品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如三梭布等。此后,松江府民众又织造出上有龙凤、斗牛、麒麟花纹的袍服,染上大红、紫色、朱红等颜色。明末清初,“松郡棉布、衣被天下”。这时的纺织工具较黄道婆时期又有极大进步,出现了四足搅车。过去用无足搅车碾籽,须三个人同时操作,后加上四足,一人便可独自操作,同时提高了两倍的轧棉效率。黄道婆制造的三锭脚踏纺车,明朝后期经过改进,构造上增加了掉抒的钓竿,安装了脚踏机装置,使得劳动者双足投入生产。在纺织工序上,后人改用两人同时操作的经车。一人背着经车来回牵引,另一人随着整理纱线,来往数次即可完成,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世纪70年代,又先后对棉纺细纱锭子进行两次重大革新。直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产业结构调整,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才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黄道婆棉纺织技艺自产生便迅速发展、传播。上海除乌泥泾外,三林塘、龙华、七宝、莘庄、梅陇等地,家家从事纺纱织布,并在当地形成风尚和“外婆传娘娘传囡”的民间习俗。继而以松江府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并辐射到江南、中原,影响湖广两地,从而与外省市连成一体,促进了南北区域经济的繁荣。以至东传高句丽与日本,经泉州、漳州转运南洋,销往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等北美洲国家,在国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黄道婆被誉为“中国古代棉纺织技术革新家”“世界级的科学家”。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纺织技术的一个缩影。它改变了江南落后的生产方式,确立了当地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对外经贸交流,实现了棉种植业和纺织业突破性发展。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仍然影响深远。像黄道婆这样在逆境中艰辛拼搏的社会底层劳动妇女,身上具有的“有志覆赤子,遗爱在桑梓”的无私奉献品德和勇于改革创新精神在民间广为流传,流传数百年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仍被传唱。她的诗赋歌咏、传说故事历久弥新。后人用修墓树碑、建祠立像、著书立传等各种形式缅怀黄道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帮助女性提高了社会地位,促使当地的婚嫁习俗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大娘子婚姻”。2006年,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不仅是一部科技史、精神奋斗史,还是一部绵延至今的文化史。它除了引起当时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质的改变以外,还与劳动群众对艺能的崇拜,对技艺智慧和创新精神的不懈追求密不可分。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是静态的、有形的物质产品与动态的、无形的非物质技艺的结合,人与物在此交融,工开万物的文化个性于此达到极致。这种日常生活的生产技艺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当地民众以一种自创的手段,利用某些自然法则、技术原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当时老百姓在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这是手工艺技术不断改良和精进的核心动力,有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有相地合宜的创意理念。

(一)“巧法造化”的自创法度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不断推陈出新的技艺巧法和精而合宜的人文创意是其盛极数百年的关键。除了对棉纺织工具的不断改良创新,它运用“挑织”技艺,“挈花(提花)”织品被相传“名天下”。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盛赞黄道婆棉纺织技艺,曰“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8)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297页。按照当时技艺水平,要用较为原始的纺织工具织出“折枝、团凤、棋局、字样”是不现实的。传统的棉纺织工艺只有针刺和印制,无法在古老的织机上织出惟妙惟肖的图案。而黄道婆借鉴当时崖州的纺织技术,即染色后的纬纱的变化和“挑织”经线而成。黄道婆传授的棉纺织技术迅速推广传播,打出松江布品牌,随后可织出云朵、象眼、滕襕、绫纹、胸背等图样。但由于太费工费时,布价极其昂贵,“一匹文绮十匹价”或“一匹有费白金百两者”,被明帝朱深“即位首置之。汇集了黄道婆棉纺织技艺的“乌泥泾被”,多作被面装饰,因其栩栩如生、绚丽多姿而扬名天下。其次,“飞花”技艺提高棉纤维张力,棉布细软光滑。棉花纤维优于麻、苎、褐、葛,成为织品的主要原材料。但棉纤维的张力和组合对工艺又有一定的要求。成熟的“花衣”越松散,纤维分解越细,纺成的纱越细洁、均匀、紧实,成布的品质越高。在黄道婆棉纺织技艺的基础上,松江发展出以丁娘子为代表的“飞花布”,为当时最高级的细布——三纱木棉布。丁娘子弹花技艺高超,一手将弹弓置“花衣”中,一手持弹椎(槌),弓弹声响,飞絮扬起,远看似云雾缭绕,故称之为“飞花”。用这种“花衣”纺纱织布,光洁细软,又称“丁娘子布”。“小姑欲学丁娘子,阿母恩谢黄道婆”成为当地谚语。最后,通过经纬变化,不断丰富纹织棉布品种。纹织即变化经线为主,纬线相辅而织成的纹格化棉布。白经纱蓝纬线为雪青布,经纬白蓝相间为棋局文、芦席文、大井文、骨骰文,总称“花布”。如此更加丰富了松江布的工艺含量和艺术特色。

(二)“物我合一”的心之作业

手工艺人需要具备聪慧、心灵、手巧的特质,因为该技艺是操作者脑身心的结合,是心手相连的艺术。棉纺织技术是极费脑力的技能,一匹布如果用计算机的方式来呈现其织法,需要很强大的运算能力,而在过去没有电脑的情况下,都是完全通过人脑计算的。例如,“九曲布”图案结构是在纵横交织的布面上有多种曲线,若取实物观察,即可发觉这些曲线在其纱数的排列上,每个成折角形单元的曲线,梭子穿织的纱数基本上都组成九数。在织法上类似于“踏出网眼布”:由脚踏按左右先外后内的程序升降综头以调置经纱,在反复踏织中形成梯式结构而使布面形成整体的曲线美。(9)华伦其:《农家织布》,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内部资料,第18-19页。

农家织布除了基本的平综平织法,还有较为复杂的六页综和挑纱布织法,以及踏出法与四梭回一脚。需要“踏出”或“回一脚”花布的织法就有六种,分别是九曲布织法、九索布织法、斜纹布织法、芦席布与芦席花布织法、宝塔布与小宝塔布的织法和顺风布织法。

通常织花色多的布品,都要使用几只梭子,有些色彩配置更多的花布甚至要用上7至8只梭子。梭子一多,耗材耗时,织法不易,只有那些心灵手巧且又善于取他人之长的静心女性,才能织出艺术品级的棉布。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织法体现了织布者的创造力,需要一刹那的灵感和不经意的尝试才能创造出独特成品,如混纺布便是在织布时采用了混纺技术。总之,要织出一块色彩斑斓的花布,用经线纬线排列出来,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又很费脑力的工作。

同时,该技艺不仅需要织者心思灵敏,还要手脚灵巧、具有很强的肢体协调操作能力,因为它是通过动手动脚的身体体验来完成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性重复操作。纱色多、款式独特的布品,在综头和脚踏的配置和操作程序上也就相应地增多和复杂,对织布者来说难度也就更高。如果只某一程序上操作失误,织成的布面图案和结构就会不协调乃至杂乱无章。(10)华伦其:《农家织布》,第16页。操作三锭纺车同样需要手脚并用、肢体协作,有时甚至需要几个操作者拥有很高的默契度去共同配合完成。还有被称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道婆文化精华之一的——蓝印花布具体要经过选坯、脱脂、裱纸、画样、替版、镂刻花版、上桐油、刮浆、染色、刮灰、清洗、晾晒等十道制作工序。因此,生产出来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品,不仅需要艺人心灵手巧、肢体协调地纺纱织布,还需要他们完成一整套复杂的染色流程。它是经过人与工具、人与物之间沟通与磨合之后,倾注了人的体温和心血制作出来的物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想象前人在民间生活中的思考与智慧。

(三)“因地施艺”的艺术创意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在关键性人物黄道婆的推动和革新下,积淀而成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上海的底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特征充分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和民间元素的糅合,从棉布的颜色和纹样上便可见一斑。当地棉布颜色以素雅的青、绿、蓝为主,多是从南方一些常见的植物中提取,如与蓝印花布传说相关的蓼蓝草等。这些颜色都是来自生活画中的天然之色,和江南的青山绿水蓝天的自然景致相映,体现了特定的地域环境对当地民众色彩选择的影响。人们将自然给予的艺术灵感应用于手工艺中,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情的文化表达。

通过运用不同的织法,呈现出不同的花纹图样,这些花纹的文化寓意和美学创意体现了当地民众的一种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祈盼。具体有宋画影响折枝纹样、传统图案吉祥团凤、儒雅风度棋局图案(11)黄道婆在棉纺织品上织出的棋局纹样在万历《嘉定县志》卷六《物产》中有记载:“棋花,以青白杂组,如棋枰。用作帨帐。”、斗牛神兽崇拜天地(12)据《松江府志》卷五《土产》记有:“成化间,乡人有以饷贵近者。流闻禁庭。下府司织造赭黄、大红、真紫等色,龙凤、斗牛、麒麟等纹。”,其中麒麟送子百姓最爱。蓝印花布的画面构图大多为蝙蝠、牡丹、寿、松、鹤、凤凰、如意等表达美好愿望的图案,亦有梅、兰、竹、菊、鸡、鱼、禽等农家常以为伴的信物,以此来勾勒出江南美好的生活场景和审美情趣。(13)陈澄泉、宋浩杰:《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81-82页。

自此,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将上层达官显贵独享的吉祥纹样带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融入普通民众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诉求。它是以“技”的形式,“物”的呈现,融汇了包括自然生态、材料工艺、造物哲学和审美情趣等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化内容,形成的艺术文化体系。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是对当地民众生活的诠释,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意义。

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清韵雅致的色彩搭配,美好诉求的人文讲究,将这些世代沿袭的民间智慧汇聚一起,熔铸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文化风姿。这物态中的无形文化不仅孕育塑造了风姿卓越的上海女性文化元素,还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源远流长的文脉和深厚硕大的根基。

民间智慧蕴含着当地特有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创造力、审美意趣和文化表达,是当地文化生命的密码、精神之魂。这种文化意识的内在创造力,不仅凝聚着民众的勤劳与智慧,同时包含了他们生存的记忆。这里的生存记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以文化的方式记载和延承的集体共同记忆,它是一个群体最独特的文化标志。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其中蕴藏着历史的厚重和生存的痕迹。它不仅仅是与人相关的社会记忆,也是人对物、对技艺的记忆,是人的身体对自然的真实体验和对手工劳作的崇拜,是人在生存中自我塑造的过程。

传统手工艺的特性是记录和揭示现实生活,着重记录技能和体验的写实。将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细节慢慢呈现出来,从当下生活中感悟到传统的静谧和美好。传统手工艺文化从客观世界开始挪向人类脑海当中的意识,将现实与意识不断重叠,传统的原始素材不是现实本身,是现实留在记忆上的模本。乌泥泾手工棉纺织制作过程的视觉呈现,本质上是将这种传统手工艺与当今时代民众生活产生一种天然链接,用这种叫记忆的链接来重塑当下的生活美学。手工棉纺织技艺本身是一个物品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赖多种其他物质媒介,如棉花、弹弓、纺车、颜料等等,通过对这些物的利用和技术处理,织品最终完成。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技艺,这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往往是通过祖辈的记忆和学习得来的。只有通过记忆传承的方式保留这些技艺,才能将生活中的物质变为民众需要和想要的物质。因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就是传递这种知识的记忆,把这些知识记忆传承下来,才是保护非遗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技术的相关文化记忆与知识体系就难以进入国际技术体系、学生视野与文化展示,这样的研究格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情形,其直接后果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技术经验渐趋消逝。”(14)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忆的展示、保护与实践》,《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传统文化知识之所以无法和现代科学比拟,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它作为知识结构来接受和学习。

文化记忆“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里,每个群体都把自己的整体性意识和特殊性意识建立在这样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15)陶东风:《“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考察》,《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这种知识记忆除了手工艺技能和体验的传授,还有民众精神的记忆传承。它离不开更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有特定的语境,是人为的,或者是政治性的,或者是社会记忆背后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核心人物黄道婆的精神史便是嵌入社会发展史之中的,它揭示了几百年流传的人物形象对社会记忆的补充与贡献。明清时代的黄道婆是被当地民众崇拜的人物,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对行业领导人物崇拜的文化现象。黄道婆因其对所在时代的卓越贡献被老百姓爱戴,但与其相关的史料记载语焉不详,因此,为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虚构空间,便衍生出各种关于黄道婆的故事与传说,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蒙上了越来越庄重的色彩,继而产生了尊敬真实存在的历史领导人物的现象,也体现了当地民众对行业领导人物的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肯定与强调底层劳动人民成为主流话语。1954年,《新闻日报》刊登了关于黄道婆的文章:“一位纺织女工黄道婆,她来自海南岛学得了纺织技术,带回了上海乌泥泾——她的家乡,并把纺纱、织布及制造工具等全套纺织技术教给了她们的乡亲们。”(16)林秀:《纺织女工黄道婆——上海风土散记》,《新闻日报》1954年12月1日,第4版。赋予黄道婆工人的身份,把她解读成纺织女工,在那个年代,这种“工人身份”体现了一种政治认同,对于拥有几十万纺织女工的上海,具有时代意义。1958年出现了黄道婆是童养媳的说法。“黄道婆是上海县乌泥泾(现在曹行乡)人,幼年时是童养媳,年轻时仍旧受着公婆和丈夫的虐待。”(17)延培:《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旅行家》1958年第3期。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她被说成受阶级压迫的奴隶,也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吻合。1977年刊文称,“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上,各族人民在共同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互相学习,彼此支援,友好相处,紧密团结,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国宋末元初著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大发展的业绩,为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8)施联朱、容观琼:《历史上黎汉民族团结友谊的光辉篇章——记我国著名女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的事迹》,《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年第4期。在弘扬中华民族交流与融合主题的时代,黄道婆被着力塑造成民族间的交流使者、民族团结使者。她符合当时民族融合的政治形象,为提升国家凝聚力和认同感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主流意识。1980年发行的黄道婆纪念邮票,称她为“元代纺织技术家”。1993年出版的《上海县志》,称她为“中国古代棉纺织技术革新家”。(19)王孝俭:《上海县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75页。当时社会关注科学技术对经济生产的成果转化,知识界也掀起了一股科技史研究热潮。推崇黄道婆的中国科技史地位再次与时代理念达成共识。

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渗透到黄道婆精神文化的血液之中,这种精神文化便体现了对浩瀚历史的记忆。这种记忆除了受到时代权力话语的影响,还包含了权利之外民间独特的记忆方式,即节日和仪式。节日和仪式的存在保证了集体认同的巩固与传承,不仅是一种仪式表达,也是实现集体记忆的方式。五六百年来,乡人先后近十次为黄道婆供奉塑像。目前,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有黄道婆墓、黄道婆纪念馆;上海植物园内有黄母祠、黄道婆纪念堂;上海中学内有“先棉楼”建筑;黄浦区有“花衣街”、先棉祠街;豫园的得月楼(20)清康熙年间布商在此议事,道光年间成立公所,布商奉祀黄道婆。如今屏门上尚留下一副对联:姆教千秋惠我生涯权子母,婆心一片得兹秘授说丁娘。、跂织厅内有许多与棉纺织有关的字画木刻图案。民间依旧延承着黄道婆的节日与祭祀活动。道光年间,上海县城西李氏吾园内建造一祠,“大殿三楹,重堂夹室,倍极华美。外此供祭有庖,燕享有序。殿前建台一座,每岁四月,值道婆诞辰,酬囗演剧,妇女云集。”(21)毛祥麟:《墨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9-140页。流传阴历四月初六是黄道婆生日,纺纱织布的妇女都要到黄道婆像前祭拜。一方面祈盼纺纱织布能够顺利;另一方面祈求黄道婆赐予灵巧双手,织出奇技淫巧的棉布。靠棉布获利的布业商人也在此日为黄道婆敬祝华诞。民众以节日和仪式的方式延续着对黄道婆记忆的背后,体现的是他们对手工艺人的敬佩与赞扬。

传统手工艺之所以值得我们传承,到如今都让我们叹服,还有些手工技艺在今天竟然达不到过去的高度和水准,最主要体现在“匠心”上。身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能的手艺人,除了需要心灵手巧,有天赋和悟性,或者经过后天的学习苦练熟能生巧之外,身上还具有一种“匠人精神”。这种精神仍然历久弥新,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黄道婆身上找到一种尽己之力去造福一方的时代情怀和责任感,正是因为黄道婆的广阔胸怀和博爱,才使得历史得以改变;另一方面,她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更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用心观察生活深入钻研自己热爱的手工技艺,除了对纺织工具进行改良,还对其织法、图案、染色都事无巨细地去精进,才成就了名震天下的松江布。“匠人精神”表现在敬上,对自己辛勤劳动的尊重,对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满足感,以及愿花费毕生心血只为造福民众的伟大人格。当今许多手工艺失去了传统的韵味和厚重,跟“匠人精神”的缺失息息相关。民众记忆也是通过这种核心的精神财富才得以体现和传承。

同时,这种记忆还强化了民众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凝聚力。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通过一种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的再现,不仅是对过去民众生存方式的再现与记忆,更是对一个群体社会记忆的回忆与传递。这种社会集体记忆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即强化了民众的身份认同感。有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才有了共同的身份、共同的传统和共同的文化认知,继而才形成同一个族群或民族。这种经过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及因此凝聚的集体记忆,对于当地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内在整合功能。它不仅仅是一门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还包含着当地民众深厚的历史感情、文化传统和文脉延续。而一旦这种集体记忆链条断裂,就意味着失去了与过去的联系,意味着自我意识的丧失和历史身份的丢失。身份认同便会增强集体凝聚力,“在人们从事的诸多现实社会活动中,更多是为了强化人们生活群体成员之间的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以延续族群的凝聚。”(22)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8页。可见,通过传统手工艺来重塑并强化民众认知思维、集体记忆以及社会身份认同,可获得更强烈的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所包含的生存记忆,不仅是手工艺技能和体验的知识记忆,更深层次是民众精神的传承、身份的认同,以及集体凝聚力的体现。因此,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所体现的文化记忆和历史心性,才能将其更好地传承并移植于当下生活。

综上所述,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在黄道婆的推动和革新下,元代发起过一场重大的“棉花革命”,从此名扬海内外。它对当地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同时,它的发展也是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深刻体现了民众的生存记忆和智慧。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作为上海地方性知识的杰出代表,不仅揭示了作为文化遗产的地域特性,而且对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工业技术多样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因此,深入挖掘它隐含的内价值才能将其永久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棉纺织手工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2021年《棉纺织技术》主题索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棉纺织技艺
中棉行协发布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
做手工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手工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