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革命活动及其历史贡献
2021-11-22杨军昌,姚秀妍,李迪
杨 军 昌,姚 秀 妍,李 迪
贵州既是山的家园有着山的风骨,又是绿的世界有着承载绿的厚土。在黔山厚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军队、革命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在那血雨腥风的艰难时期,具有坚定的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消灭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信念和实现民族独立、自强的决心,多次挥师辗转于敌强我弱的险恶形势之中,决胜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运用之上,足迹遍及贵州省68个县(市、区)(1)李远莉、杨昌鼎:《贵州党史资源丰富 6支红军主力足迹遍及68个县市区》,www.gog.cn/zonghe/system/2021/06/22/01792。,最终得以化险为夷,实现伟大的战略转折,迎来中国革命新局面的绚丽曙光。
红七军于1930年4月初最早进入贵州。红七军为避桂敌围攻,退出苏区腹地,在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率领下进入贵州荔波县境内休整,4月底5月初取得了著名的“榕江大捷”后,经贵州从江再入广西。次第进入贵州的是红八军。1930年春,在广西军阀的围攻下,红八军第一纵队在第二纵队转战十万大山且与红七军失去联系后,为摆脱桂敌围追,在纵队长何家荣的带领下经与贵州控制南北盘江流域的地方武装“西路水上纵队”司令王海平“协议”于5月中旬进入贵州望谟蔗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直至10月17日秘密渡江前往广西乐业与红七军会师。而在入黔的红军队伍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者则非中央红军莫属。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出发经一系列战斗,突破敌人五道封锁线于12月13日进入贵州。其中在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2)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1年,第59-60页。。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重整旗鼓,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通过四渡赤水出奇兵、遵义战役、威逼贵阳调出滇军等重大军事行动,突破了蒋介石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到1935年4月23日离开贵州进入云南,历时4月有余。
而红二、红六军团(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建为红二方面军)在入黔的红军队伍中,其时间跨度最长,经历的阶段最多。其在贵州的革命活动,不仅在红二方面军战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长征中,她的一部走得最早,主体走得最晚,既拉开了长征的序幕,又把长征推向尾声。她是红军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她,就没有三军会师”(3)陈伙成:《四论长征:位居偏师更显举足轻重——从领导的全局观念看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的作用》,《党史文汇》2017年第1期。。本文拟在借鉴学术界前贤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如下三个方面就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革命活动及其历史贡献进行论述,借以增进人们对这支红军队伍在长征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一、信念坚定,无畏担当事大局:红三军黔东立足、红六军团西征、红二·红六军团入黔的形势严峻、使命光荣
历史与高山同在,壮举与信念共生。红二、红六军团革命在贵州经历了红三军(1931年3月由红二军团改编而成。1934年10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编制)在黔东,红六军团西征在贵州,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贵州三个阶段。而进入贵州的每一阶段,均形势极其严峻,使命极其光荣,体现出了红二、红六军团具有忠诚革命、百折不挠、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革命必胜信念,具有顾全大局、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甘做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一)红三军入黔——极端困境下的转折之笔
1930年前后,在周逸群、贺龙领导下,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央指示在湖北公安县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但在1930年6月至1931年1月间,由于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二军团脱离根据地前往配合一、三军团攻打长沙。失利后被迫在湖北长阳整编为红三军。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统治中央,派夏曦到湘鄂西成立中央分局并任书记,不仅排斥周逸群,擅自“改变军事计划”,而且将“肃反”扩大化并在红军中实行“清党”,军队中的各级政治机关和党、团组织、地方苏维埃政权被解散,以致连战失利,队伍由9000余人锐减到3000余人。1933年12月19日中共湘鄂西分局鉴于革命处于低谷和蒋介石集结重兵10万人围攻的压力现实,在湖北“咸丰大村会议”上,作出了保存革命力量的决定。几经辗转,至5月10日,由彭水西渡乌江,转战于黔东沿河、务川、德江等地,并在6月1日攻占沿河县城,相继控制贵州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西阳等大部分地区。自此红三军摆脱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数省之敌围追下的极端困境,在黔东一带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红三军自此由挫折走上了胜利的征途。
(二)红六军团西征入黔——担使命,作先遣,长征“启先声”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此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及其不完全了解中国国情的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完全排挤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他们反对“积极防御”“持久战”“诱敌深入”等战略战术方针,强令红军“分兵把口”“全面出击”,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实际犯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以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形势越发不利。1934年7月23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基于严重局面发布《关于红六军团向湖南中部转移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突围西征,向湖南中部转移,争取“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新的大片苏区,确立与红二军团的可靠联系,以造成江西、四川两苏区连接的前提”,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战斗,“给湘敌以致命的威胁,迫使他不得不进行作战上及战略上的重新部署”(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第12-13页。。训令要求红六军团在湘中建立根据地并与红三军联络,实际上是要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探路开道,以便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时有一个立足之地。在此背景下,8月7日,红六军团(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9700余人从横石和新江口地区突围西征。采取声东击西、“金蝉脱壳”之计,经过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斗,进入湘西南,但此时已是“敌人重兵前堵后追,红六军团无法在湘西南立足,只得从湘黔两省交界处的湖南通道县,进入贵州黔东南(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黎平县”(5)彭苏:《红六军团喋血黔东南》,《红岩春秋》2018年第9期。。之后在贵州经大广坳血战、甘溪遭遇战等惨烈战事于1934年10月24日突破了敌军西路军总司令何键指挥的湘军第15师、第16师,桂军第19师以及黔军的围追堵截与红三军在黔东印江木黄会师,完成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先遣开路、牵制敌人的特殊使命。
(三)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入黔——顾大局,挑重担,长征“担后卫”
红二、红六军团在一系列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对敌攻势中不断发展壮大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被敌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35年9月开始,鉴于追剿中央红军的企图即将破产、红四方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际,回过头来调集130个团的兵力,由宜昌行辕主任陈诚统一指挥,对红二、红六军团发动新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将红二、红六军团压缩并消灭于龙山、永顺、桑植地区。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在湖南“桑植会议”决定:留红18师在苏区坚持斗争牵制敌军;红二、红六军团主力采取逐步转移的方法,首先向南突破敌军澧水、沅水两道封锁线进入湘中,然后向湘黔边转移,争取在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省石阡、镇远和黄平地区建立苏区。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主力由桑植县的刘家坪、瑞塔铺等地开始战略转移,经过一系列战斗,在突破蒋军5个纵队共12个师又1个旅的分路追击后,经过“声东击西”(东渡资水,到达武冈突然西向)以及“便水激战”重创敌第16师(张亮基),粉碎了敌军的“追剿”,使其不敢贸然追击,得以从容完成了从湘中向石阡地区实施战略转移的任务,于1936年1月10日前后进入贵州江口、石阡一带赢得了自根据地出发长征后的第一次休整。1月19日,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鉴于敌军10个师包围紧逼的严峻态势,根据中革军委连电告诫在未给敌严重打击时,不宜久停一处,以及离敌军较远活动,主动在我;乌江上游障碍太多,下游障碍较小,黔南(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北均少大山大河障碍,给养亦不困难;西打驻黔蒋军,但须取进攻态势等指示,(6)贵州省档案馆: 《红军在贵州史料汇编(上)》,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6年, 第356页。于1月19日,在石阡城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向地处川滇黔3省交通要道的黔西、大定、毕节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红二、红六军团在占领黔西、大方、毕节后开展了建立革命根据地、成立川滇黔省委和各级政府等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为牵制敌人减轻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压力、胜利完成长征贡献卓越,展示出了“后卫”铁军的大局意识,以及留在黔山厚土上的血染的风采。
二、忠于革命,浴血艰辛战旗红: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革命活动彪炳千秋
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面对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的生死考验,始终坚定革命理想,无限忠诚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畏担当,英勇奋战,维护党的领导,坚持真理顾大局,实事求是作决策(7)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各个时期,敌变我变求主动,坚持真理顾大局,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并对红二·红六军团革命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会议有如1934年6月19日的沿河“枫香溪会议”、1934年10月25日的松桃“石梁会议”、1936年1月19日的石阡“元·一九会议”、1936年2月5日的“黔西会议”、1936年2月25日“毕节会议”、1936年3月30日的“盘县会议”等。,开展了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政权、休整扩红、民族统战等工作,成效卓著,光耀史册。
(一)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星火燎原贵州
1.黔东特区——云贵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红三军历经艰难险阻辗转进入黔东北后,1934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在沿河枫香溪(德江属)召开会议决定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随即抽调组成宣传队,分赴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各县农村,发动和组织群众,在建立起40余个区革命委员会、乡苏维埃政权基础上,于7月21日至27日,在沿河县铅厂坝召开了130余人的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随即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设政权、发展武装、粉碎敌军进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总计在5个县的60多个乡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17个区革命委员会,73个乡苏维埃政权。特区纵横200余里,人口10万以上。(8)中共铜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红军在黔东》,内部出版,1986年,第24页。
2.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中的“黄金时代”
石阡“元·一九会议”后的1月20日,红二、红六军团从石阡出发突破敌第23师在余庆龙溪的封锁线后,经过一系列战斗,进入“黔大毕”地区。按照石阡会议精神和中革军委“在黔、滇、川边境广大地区与敌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之一部,争取建立根据地,与四方面军配合作战”电令,同时由于有良好的革命基础,于2月8日,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包括今毕节市的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纳雍、威宁、赫章等7县区在内的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了“共8个区级苏维埃政权,95个乡、村苏维埃政权”(9)阳勇、楚艳辉:《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之说是否成立》,《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成立了“抗日救亡委员会”“抗日救国团”“抗日大同盟”“分田土改委员会”等群众团体,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开展了系列打土豪、分浮财、建设地方武装等革命活动,传播了革命的真理与火种。红二、红六军团在毕节的这一段历史,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黄金时代”(10)该提法可参见的有:陈靖将军重走长征路时于1987年4月10日在毕节所说“‘黔大毕’根据地活动,成为长征路上的‘黄金时代’”(陈靖:《重走长征路》,北京:长征出版社,1990年,第111页。);张铚秀将军和颜金生将军在《长征途中创建的苏维埃政权》一文中道“许多老同志回忆长征时常说‘中华苏维埃川黔滇委员会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中创建的唯一根据地,这段时间是我们长征途中的黄金时代’”(本书编辑组:《红六军团征战记(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谢正发认为“红二、六军团在毕节的这一段历史,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黄金时代’。”(谢正发:《英勇转战黔西北 长征精神励后人——红二、六军团长征在毕节》,www.bjsyq.cn/article/201608/6631.htm)。。
(二)军事斗争之重要战事
1.红三军在黔东:灵活机动重创黔军,巩固特区
红三军进入黔东,特别是黔东特区建立后,贵州军阀王家烈极为恐慌,调集10多个团的兵力,连续对红军进行“围剿”。为打开黔东特区革命新局面,红三军采取机动灵活不拘一格,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术展开系列的军事斗争。1934年7月15日,在印江木黄歼灭黔军一个营,俘其营长及官兵200余人;8月15日和9月初两次奔袭淇滩分别消灭了阻我北上,断我盐道的黔军付衡中旅和杨畅时部一个营;9月上中旬全歼与红军为敌的酉阳南腰界冉氏反动民团;9月底于木黄地域与黔军李成章部5个团激战,歼敌甚众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10月中旬将黔军驻乌江“江防司令”杨畅时部聚而歼之于黑水河,并再克沿河县城。系列战事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特区的进犯和“围剿”。
2.红六军团西征入黔:悲壮惨烈血沃厚土
红六军团在进入贵州黎平、经锦屏而向黔东南(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腹地急进时,面临着数倍于我、装备精良的湘桂黔敌军2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险境。1934年9月26日凌晨在剑河县大广坳陷入了桂军和湘敌的伏击圈。掩护军团主力突围的54团大部受伤被俘或阵亡,团长赵雄和两位营长均壮烈牺牲。大广坳血战是红六军团西征以来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损失。
经大广坳血战红六军团西渡清水江于10月3日、4日由黄平旧州进抵瓮安县猴场和余庆县龙溪一带时,接到中革军委“迅向江口前进,无论如何你们不得再向西移”,“应即向江口前进,绝对不可再向西北转移”(11)10月3日,中革军委发给任、萧、王的电报称,“桂敌现向南开。二军团部队已占印江。六军团应照军委一日十三时半电令,迅向江口前进。无论如何你们不得再向西移。”10月4日,中革军委再电任、萧、王,指出,“1.军委绝未令你们渡乌江向西行动。军委一日一时半电令:六军团系由黄平经施秉以北之清沙金蓬场、马鞍山、狗牙向江口县前进。并与昨日谍报所传贺龙已至印江县相呼应。2.如江口县在乌江西岸,应即改为向乌江以东,铜仁以西,印江以南的目的前进。如江口的位置未错,应即向江口前进,绝对不可再向西北转移”。参见贵州省档案馆编:《红军在贵州史料汇编(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84页。的两次电令后调头东向黔东特区,不料陷入了敌军24个团的包围之中。7日上午10时许,担任前卫任务的红17师49、50、51团进至石阡甘溪街上埋锅造饭时,遭遇追踪而来的桂军第18师的进攻,甘溪遭遇战于此打响。为保存有生力量,军团决定分散突围,以寻机通过石镇大道,与红三军会合。红18师52团800余人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领下,奉命担负断后掩护主力南移。自此,红军在石阡、施秉、余庆、镇远四县边境的崇山峻岭中与敌周旋。11日,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部在深山中辗转数天之后脱离险境并得到红三军的接应。红六军团主力于10月19日通过石江大道于24日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胜利会师。而红18师担任前卫任务后,所部52团在龙云师长率领下一路披荆斩棘,与敌奋战,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与十倍于我的敌军进行了殊死战斗,不幸于18日在石阡县困牛山陷入敌军包围圈,并连续两天打退了湘、黔敌军联合发起的多次进攻。在敌军押逼当地老百姓冲在敌军前面向山上红军进攻的危急关头,师长龙云率红军在山崖攀藤附树越涧突围,团长田海清率两百多名战士断后掩护中弹牺牲,“剩下的两百余名红军战士打光了子弹,被蜂拥上山的敌军、民团逼退到山顶的悬崖边。红军战士为了不让敌军俘虏,纷纷砸毁枪支,170多名相继纵身跳下了悬崖”(12)彭苏:《红六军团喋血黔东南》,《红岩春秋》2018年第9期。,来不及跳崖的红军战士惨遭敌军杀害,是为“困牛山壮举”。师长龙云率军突围后,不幸在岑巩县境内的冠壁山与敌战斗受伤被俘。龙云被押至省城贵阳后,贵州军阀王家烈为了向湖南军阀何键邀功,将龙云押往湖南长沙。后于1936年2月病逝于湖北“军人反省院”。(13)2016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追认龙云为革命烈士。参见彭苏:《悲壮的红二·六军团西征始末》,《钟山风雨》2018年第3期。
红六军团从出发前的9000余人经湖南,特别是在贵州的大广坳血战、甘溪战役等重大战事,在印江木黄会师时减少到不足4000人,(14)1934年10月25日,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丙、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其余已集中编成三团,总数约三千(无以后统计)”。参见贵州省革命文物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办公室编:《黔山红迹》,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5页。悲壮惨烈,血沃厚土。
3.红二、红六军团长征:乌蒙回旋战,绝境破重围
川滇黔根据地建设之时,“红一方面军已经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红四方面军正南下川康地区,红二、红六军团成了长江以南——中国南部红色根据地最重要的柱石”(15)王冬:《乌蒙山回旋战:绝境中勇闯胜途》,《解放军报》2019年9月19日,第11版。,被一心要“剿灭”红军主力的蒋介石视为心腹之患与“雪耻”对象,便于1936年2月初起,就调集5个纵队约120个团的重兵从四面扑向乌蒙山区,企图一举围歼红二、红六军团。为巩固根据地,在运动中歼灭敌军打破被动局面,萧克率红六军团主力于2月19日在大定城西北的将军山设伏,全歼敌万耀煌纵队13师先头部队尖刀营,开启了乌蒙回旋战的序幕。在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后,面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红二、红六军团遂于2月27日撤离毕节进入黔滇交界的乌蒙地区寻机歼敌,拟在打开局面后“转移到安顺地区,争取在那里创建临时根据地”(16)贵州省革命文物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办公室:《黔山红迹》,第131页。。至3月下旬,红二、红六军团在乌蒙山区“辗转回旋1个月,在敌阵之中穿插转战1000余里,三进奎香、三入云南,忽东忽西、边走边打,灵活用兵、巧妙突围,最终胜利进入黔西南(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盘县(盘县系今天的盘州市,今天属于六盘水市)、亦资孔地区,成功打破敌军‘围歼’计划,成为‘长征中指挥艺术的又一次神来之笔’”(17)王冬:《乌蒙山回旋战:绝境中勇闯胜途》,《解放军报》2019年9月19日,第11版。。其中,3月8日由云南彝良奎香折返50里而于贵州赫章“以则河伏击战”歼灭了敌军600余人。3月12日,在赫章至镇雄的必经之道哲庄坝展开的伏击战,毙伤敌万耀煌部第13师近千名,俘200余人,缴获重机枪8挺,长短枪数百支。此战在引来敌人从东、东北、北、西向红军围压、以致处境极度险恶的同时,却暴露了敌人合围的薄弱环节,为红军跳出包围圈创设了可能的机遇。3月23日在宣威以北的来宾铺一带使滇军刘正富旅伤亡一半以上,重创滇军气焰使历时一个多月的乌蒙山回旋战有了较好收官之作,于此摆脱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
(三)打土豪分田地与建立地方武装:土地革命谱贵州华章
1.黔东特区“谷担会”与打土豪、分田地
分田分地是土地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由于环境的险恶与在贵州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间不长,该项活动实际仅在黔东特区得以有效开展。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之后,即在1934年七八月间,以“谷担会”(18)“谷担会”就是以各村寨为单位,动员所有农户参加,要求每家每户在会上公开报出自己的田地谷担数。会上人人在场,不如实申报者会被检举。“谷担会”实质上是黔东特区群众的“查田会”。的形式开始“插田”土改。在“插田”摸清底数后,黔东特区在各地区、乡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依靠贫农,坚决联合中农,并使雇农起先锋作用,团结所有的一切力量,去消灭地主阶级和反动富农”的方针开展分田分地工作。其步骤:一是“号谷田”,即把地主的土地好坏兼搭逐块编号,登记造册;二是“插排子”,即根据群众会议定下的分配方案对地主土地实施分配,具体将分得土地的户主姓名、分得的田地位置及面积数的木牌由农民自卫队一一插到田里去,以示土地为新主人所有。黔东特区的分田分地,这在贵州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土地革命在贵州的伟大实践。
在黔东特区,特区政府把打土豪作为分田地并行的重要工作。首先,打掉了德江县上坝大土豪覃梦松,同时在德江、沿河边境一带打了二十余家土豪。在酉阳龙池、厚木打掉了大恶霸欧松廷、邹春茂,在南腰界打掉了大地主张云梯等。有资料显示,在黔东特区共计打土豪304户,其中沿河171户、德江67户、印江133户、松桃33户。(19)中共铜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红军在黔东》,内部出版,1986年,第37-40页。此外,红二、红六军团“江石休整”期间,在江口“打土豪七十多家”(20)中共铜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红军转战江口》,内部出版,1986年,第17页。。在石阡县城,“打了几十户土豪劣绅”,在城郊“打了百余户土豪”(21)中共石阡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红军在石阡》,内部出版,1986年,第56-57页。。在黔西县城乡,“共打土豪140余户”,处决了血债累累、民愤极大的地方恶霸如谷里区区长汪登云、副区长刘熙、沙窝区保长胡述清、县城心毒手狠的大财主刘寡婆、烂犁沟恶霸李君武和张子祯以及惯匪邓丙轩、唐绍清、罗花野猫等。在打土豪中,除将银元、布匹、粮食等留下部分做军需外,其余全部分给了当地穷人。
(四)建立地方武装与休整扩红:革命有生力量保持的重要根源
1.建立地方武装
黔东特区在土改建政的同时,普遍组建地方武装。6月下旬,第9师师长贺炳炎带领部分红军干部在沿河县上坝一带,组建沿河县独立团。随后红三军又组建黔东、印江德江、川黔边4个独立团共1500人。在各区、乡建立了30多个游击大队、游击队约4000人,并改编当地一部分“地方武装”为黔东纵队,其有3个支队共1000多人,隶属红三军军部直接领导。是年9月黔东纵队与各县独立团合编为黔东独立师。10月,又将独立师改编为一个团正式列为红三军建制。为红二、红六军团东进前重新组建军团独立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州抗日救国军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在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毕节地下党的帮助下,将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共3000余人,改编、组建成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全军下辖三个支队。由毕节爱国人士周素园担任司令,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1936年2月底,红二、红六军团离开毕节时,周素园、邓止戈率第2支队周质夫部跟随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行至赫章平山铺时,编入红军参加长征北上。第1支队席大明部按军团指示留在地方策应红军的战略转移,后在川滇黔边与敌方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中队伍被打散,席大明不幸于1936年11月被捕并被敌人杀害于毕节。第3支队则奉命在川滇黔边进行游击战,1936年6月与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2.休整扩红
休整,即为军队、团体或者个人在行动的特殊阶段中的休息整顿。军队的休整在于利用特殊的时间与环境对军队的纪律进行检视强调、对士气进行提振、对建制进行整编、对群众进行宣传、对队伍进行补充、对敌人进行打击、对行动进行决策、对物质进行补给等。目的是使队伍焕发生机、明确责任、坚定信念、提升战斗力。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休整主要集中在建立黔东特区、长征中的“江石休整”和黔大毕根据地建立三个时间节点。休整的内容大致相同,从“江石休整”看,休整的内容主要有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宣传活动、打土豪济穷人、召开重要会议(如石阡“元·一三党的活动分子大会”“元·一九会议”等开展扩红工作、修造军械与缝制军装、开展学习与练兵活动等。(22)杨军昌: 《论红二·六军团“江石休整”》,《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红军在休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扩红”,即在深入宣传红军各项政治主张、广泛开展各项革命工作的同时,动员广大贫苦青壮年参加红军,补充红军兵源,壮大红军队伍。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的扩红成效主要有:黔东特区1300余人,江口200余人,石阡800余人,清镇29人,黔西、大定均在2000人以上,毕节1000余人,赫章140人,盘县700人,总数在8000人以上(具体情况如表所示)。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扩红”至少 7000 人,从而有效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为后续长征及其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兵力基础。
(五)敌变我变求主动,革命大局铸忠魂:召开重要会议决去取
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时刻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真理顾大局,实事求是作决策。在地情和形势瞬息万变的关键时刻,多次在贵州召开重要会议,或决定建立根据地事宜、或成立苏维埃政府、或决定战略转移等等。其中著名的会议有:1934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召开的枫香溪会议。会议决定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在红军中重建党、团组织,恢复政治机关;抽调红军干部下到基层发动群众,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对夏曦的“左”倾错误进行初步批判。1934年7月21日至27日,红三军在沿河县铅厂坝召开的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议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了特区政府。大会制定和通过了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扩大红军及地方武装问题的决议、农村工人保护条例草案、优待红军及家属条例、关于肃反问题的决议和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等6项决议。1934年10月24日红三军与红六军团木黄会师后的次日两军团领导召开的松桃石梁会议。会议决定两军集中活动,在黔东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发展原有苏区。会后,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在四川酉阳南腰界召开庆祝会师大会,中共中央来电对两军会师表示祝贺,同时宣布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1936年1月19日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在石阡城内红2军团总部驻地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即石阡“元·一九会议”。会议鉴于敌军新的部署基本就绪,局势险恶;江口、石阡地区,粮食缺乏,居民稀少,地形不利于运动战,要以一两个师粉碎敌军10个师包围可能不大之况,决定放弃在石阡、镇远、黄平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转移到乌江以西,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活动,拟欲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2月5日红二、红六军团召开的黔西会议,决定实施战略展开,广泛发动群众,在“黔大毕”地区建立根据地,创建川、滇、黔新苏区。同时决定撤销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成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2月25日,红二、红六军团领导在毕节召开会议,会议认为:虽在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未能给敌以致命打击,东面敌占黔西、大定,三路靠拢,逼近毕节城,周围约一百二十团敌人,包围线内之活动范围狭小,而短期内地方工作基础薄弱,给养条件困难”,决定退出毕节城,进入乌蒙山区,调动敌人西向,造成敌人的疲惫和错觉,然后再突然摆脱敌人,再折向东南,到安顺地区创建苏区。3月30日,红二、红六军团领导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张子意等在盘县举行会议,主要讨论红军总部两次要红二、红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到西康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指示。经过研究决定,放弃在南北盘江地区建立根据地设想,立即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以上等会议在红二、红六军团的战史上均有着重要的位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六)统战与民族工作:应势而举,卓有成效
1934年5月10日渡过乌江向黔东进军途中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布告之“第六,保护商人营业,保护商船和行商……。第七,保护学校教员学生及一切文化机关与祠堂囗宇。第八,保护邮政局和邮差的安全。……第十,解除了武装的白军的官兵,发给路费回家,并且保护军阀军队中下级军官及士兵的家属财产”(23)中共工农红军第三军政治部:《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与纪律》,贵州省革命文物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办公室:《黔山红迹》,第164页。,是首次在贵州颁布的具有统战工作意义和性质的政策文告。红三军在黔东一带的统战工作,体现于对地方武装的改造、区别对待各阶层人士以及在所经县城保护民族工商业等。“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的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第4号布告中,强调红二、红六军团“担负着扩大抗日反蒋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光荣的神圣的责任”,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担负的紧急战斗任务是:发动团结组织全民族一切反日反卖国贼的力量,……求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24)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布告(第四号,1936年2月21日),贵州省档案馆:《红军在贵州史料汇编(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38-739页。。布告“号召一切反日反蒋的武装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织抗日救国联军,与红军携手,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以扩大民族革命战争”(25)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布告(第四号,1936年2月21日),贵州省档案馆:《红军在贵州史料汇编(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38-739页。。随后组织起县、乡“抗日救国会”“人民抗日大同盟”“人民抗日义勇军”等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各种组织。
红二、红六军团进入贵州后,即高度重视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执行和各项民族工作的开展。一是制定了具有民族政策性质的《关于苗族问题决议》,对开展民族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如“黔东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完全接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少数民族的态度……对居住在贵州、湖南、四川境内之苗族,决定以全力帮助他们得到解放与自由”“帮助苗族人民建立苏维埃制度的自治区和建立苗族人民的工农红军”“没收一切地主豪绅的土地和国家的土地(如屯田)给贫苦的苗族农民”(26)贵州省革命文物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办公室:《黔山红迹》,第217-218页。等等。在《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纲领》中明确了根据地民族工作的纲领是使“川滇黔边区的少数民族团结起来,实行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反对恶霸的压迫,反对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歧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建设和保护革命根据地”(27)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纲领(1936年1月)》,贵州省档案馆:《红军在贵州史料汇编(上)》,第736页。。二是书写标语如“工农红军保护苗家工农群众”等标语宣传群众;三是在民族地区成立苏维埃政权,建立游击队,如在松桃田坝,成立了黔东苏区第一支以苗族为主体的游击队,严家坡区革命委员会中,正、副主席都是苗族;四是通过宣传动员,在黔东、黔西北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参加了红军。在毕节,王震同志与八堡寨的苗族代表14人合影留念。
表1 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的扩红情况表
三、丹心向党,卓著勋业映千秋: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红二、红六军团是红三军在困境中经过转移、红六军团西征在贵州会师后形成的战略力量。这支战略突击力量始终维护革命大局和党的领导,不仅在长征前后于贵州建立了两块革命根据地,为长征的落脚点选择,长征前的探路、敌情侦查和吸引敌人,长征后播撒革命火种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经由贵州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一系列的湘西攻势和主动进攻,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不仅在贵州通过系列革命活动的开展打击了敌人,建立了政权,传播了真理,粉碎了围剿,赢得了民众,扩大了影响,而且创新性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系列革命队伍建设、民族与统战工作,而且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和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8)杨慈安、符长元等:《论红二方面军对长征的历史贡献》,《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0期。。
其一,在贵州建立了首个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和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其历史功绩辉映史册。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时期红三军与黔东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云贵高原上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其从1934年6月初创到12月下旬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撤至湘鄂川黔根据地,历时6个月之久。其间,红三军着手纠正“清党”和“肃反”扩大化的错误,逐步恢复了政治机关和党团组织;在收编“地方武装”和组建游击队的基础上,补充了近两千名新战士;部队得到充分的休整,战斗力增强;开展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和系列军事斗争,粉碎了敌人扼杀根据地的企图。(29)贺龙:《回忆红二方面军》,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办公室:《红军在黔东》,内部印刷,1986年,第149页。作为全国“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黔东特区的建立,不仅为损失巨大的红三军创造了休整和发展的条件,“使红三军渡过了建军以来最困难的时期”(30)红二方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史》,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办公室:《黔东革命根据地》,内部印刷,1988年,第195页。,实现了从挫折走上了胜利的转折,同时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重要的落脚点选择,也为迎接红六军团,实现“木黄会师”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创建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和收编的抗日救国军,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在这里竖起的红旗,点燃的革命火种,却像不灭的明灯,久久地照亮着这片土地和壮阔的征程”(31)何辉:《戎马关山苍茫情》,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年;转引自阳勇等:《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之说是否成立》,《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同时又“像不灭的火焰,永远地闪耀在人们的心中”(32)何以祥:《血路雄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转引自阳勇等:《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之说是否成立》,《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在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广大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这等于给蒋介石身上又插上了一把利刃”(33)谭天哲:《革命人生》,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年;转引自阳勇等:《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之说是否成立》,《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鼓舞着人民坚定斗志,去迎接胜利的曙光。
其二,红六军团先遣西征及其在贵州与敌重兵的浴血奋战,发挥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压力,为中央红军长征侦察、开路的作用。红三军、红六军团经“木黄会师”后形成了新的战略力量,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革命斗争的开展,策应中央红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在西征途中根据敌情变化,在敌重兵的围追堵截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历时近80天,跨越敌占区2500多公里,最终绝处逢生,胜利完成兵团性战略转移任务。这次西征,尽管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在沿途打击了敌人,查明了道路民情,摸清了敌军的虚实,实现了侦察、开路与牵制敌人、减轻敌人对中央苏区压力的目的。事实已是,“红六军团行进的路线,随后也基本上成为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突破四道封锁线的行进路线,尤其是中央红军进入湖南、广西,渡过湘江后又经过湖南进入贵州的重要节点,与红六军团的行军途径基本契合”(34)钟健英:《关于长征先遣队历史作用之新探》,《福建党建月刊》2016年第12期。。红六军团的西征,“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5)夏远生、肖绮生:《论湘鄂川黔苏区创建发展与历史地位》,《苏区研究》2016年第1期。。
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的胜利会师,“使两军团结成了一个战斗的整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它不仅是红二、红六军团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两军跨入新的革命里程的转折点”(36)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办公室:《黔东革命根据地》,内部印刷,1988年,第56页。。红二军团会师后,即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进行整编,组成了新的战略突击力量, 形成了红二方面军的基本体系。
两军团会师期间,正值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刚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并面临蒋介石调集40万大军的前堵后追的危境。红二、红六军团按照中革军委10月29日“湘敌将移其大部抗击我西方军(指中央红军),二、六军团之环境可(如)有改善,应利用此时机求得向湖南大发展”(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52页。,以及11月13日中革军委“现我西方军已进入宜、郴之线,湘敌全部被调来抗击我西方军,二、六军团应乘此时机,深入湖南西北去扩大行动地域”(38)《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编委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第380-381页。以牵制敌人、策应长征的命令,在任弼时、贺龙、肖克、关向应等的领导下,直插湘西,向敌侧后的永顺、桑植、龙山等地发展进攻,拖住了相对于自己10倍的湘军主力及其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的军队,“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湘西攻势的展开和相继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乱了敌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使中央红军及时进行战略转换,形成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两个主要战场协力剿敌的战略格局”(39)《红军在印江》编委会:《红军在印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第107-108页。,对于策应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三,开辟了扩红工作的新路子,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也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兵力基础。如前所述,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时刻将扩大红军以充实部队作为极为重要的革命任务,总计扩红规模在8000 人以上。红二、红六军团贵州“扩红”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扩红”成效与创建根据地的战略目标及实施密切联系。“加紧准备战斗以战斗的胜利创造新的根据地;加紧扩大红军的动员,以充实部队”(40)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文献》,北京:内部资料,1957年;转引自阳勇等:《红二、红六军团长征中贵州“扩红”述论》,《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是红二、红六军团始终坚持的战略旨要,事实证明已在贵州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二是组织游击队、抗日义勇军并动员、争取将其整批编入红军是红二、红六军团立竿见影的扩红方式;三是通过统战与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争取地方武装并将其改编为革命队伍,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整体或部分加入红军队伍,如在对黔东“地方进步武装”改编基础上形成的黔东独立师、对黔西北3支地方武装整编基础上从而实现了扩红5000余人,使红5师第14团和红18师第54团得以恢复重建等。在贵州的“扩红”对于红二、红六军团保存有生力量、保证长征最后胜利具有相当规模的兵力基础具有重要意义。1936 年11月,毛泽东在陕西保安会见红二、红四方面军部分领导同志时,高兴地说:“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 红二、红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41)《贺龙传》编写组:《贺龙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第113页。
其四,取得了统战工作、民族工作的经验,为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贵州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当时各少数民族普受剥削压榨,反动派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极尽污蔑、诋毁之能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宣传执行党的民族、统战政策,以争取少数民族群众及各阶层人士的了解、信任和支持,保证战略目标的执行,是红二、红六军团进入贵州后面临的一个复杂而紧迫的事情。前述的红二、红六军团在进入贵州后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关于苗族问题决议》《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纲领》《对苗族的标语口号》等政策性文告以及一系列革命斗争的开展,体现了红二、红六军团把做好民族、统战工作提高到了事关中国革命事业成败的高度。红二、红六军团注重执行、贯彻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建立革命政权和少数民族革命武装,尊重少数民族,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的统战工作,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等工作,不仅得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普遍拥护与支持,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极大地改善了红军的外部环境,减轻了红军的军事压力,对红二、红六军团长征中度过难关、保存力量,顺利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为我党在此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同时指明了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道路,在民族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此,肖克同志曾总结:我们在贵州“走了不少路,打了不少仗,队伍却没有减少。为什么呢?就是一路宣传抗日救国和红军纪律,做群众工作,打土豪、分财物,得到广大群众支持。”(42)《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长征胜利后的1937年5月,红二方面军政治部总结认为“对少数民族,一般的执行了正确的政策,在云贵等省,苗汉囗杂处的区域,及在西康的初期,苗囗囗民与我们在一个会场开会、跳舞、唱歌、会餐,他们都说从来没有任何军队对他们那般的好,我们走后,还是遗留了极好的影响给他们”(4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
其五,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和促成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44)曲青山:《论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0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两个重要内涵。从前述内容可看出,红二、红六军团将士把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精神融入血脉中,践行于在贵州革命活动的全过程。
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革命活动,体现出了对革命大局和党的领导核心的极力维护。他们敢于担当、英勇善战,不管风吹浪打,无论坎坷艰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站得稳、靠得住。面对敌方的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红二、红六军团按照中央指示,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其中,“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掀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宣告了敌方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图谋的破产”(45)胡振荣:《忠诚、维护与担当——永载历史丰碑的红二、六军团》,《湘潮》2020年第12期。。红二、红六军团系列革命斗争及其成果,为后来红二方面军的正式组成作了组织上、思想上和力量上的准备;也为后来经过坚决与张国焘分裂、对抗党中央的错误路线的斗争、推动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促使红军三大主力实现胜利会师奠定重要基础。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46)新华社评论员:《弘扬长征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之二》,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2/c_1119768663.htm。在红二、红六军团战史上,有“欲进贵州,先入湘中,巧调敌兵,择机入黔”“乌蒙回旋”“普渡河转兵,横扫滇西,巧渡金沙江”等3次“神来之笔”,其中两次与贵州直接或间接关系。从1934年5月红三军入黔、9月红六军团西征入黔到11月下旬担任后卫的黔东独立余部突出重围到湘西与主力汇合,1936年1月上旬长征进入贵州到1936年4月初长征离开贵州,三次入黔经过贵州历时达9月有余。在贵州期间,红二、红六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等的指示、命令,怀着对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无限忠诚、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无畏担当、对革命大局和党的领导的极力维护,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灵活机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系列革命活动,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矗立于黔山厚土上的永恒的历史丰碑,是贵州红色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和探析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革命史迹及其贡献,对于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和长征精神,感悟红军将士维护大局、忠诚担当的精神品质,全面展示贵州红色革命史和红色贵州,推进贵州“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必须,而且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