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CT脑灌注配合脑血管造影在脑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30天津市西青医院放射科300380
张 荣 天津市西青医院放射科 300380
脑血栓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主要因患者脑血管栓子对血流造成阻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以及神经压迫,引起脑功能障碍[1-2]。脑血栓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脑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脑部动脉硬化导致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受血压下降、血流减慢或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小板聚集等影响,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从而导致血栓,阻碍血流供应。脑血栓在任意一段脑血管内均可发病,临床上多发生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以中老年群体多见。脑血栓具有较高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临床上需要尽早开展诊治[3-4]。64排CT脑灌注是临床诊断脑血栓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式,血管造影则可用于对血管狭窄部位的观察,在脑血管病的临床检查中应用广泛,我院将两者进行联合,对其在脑血栓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的脑血栓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男54例,女46例。年龄为37~64岁,平均年龄为(48.21±2.12)岁。静态发病34例,精神刺激后发病33例,继发性脑血栓3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部分患者伴有颅内高压。100例患者就诊期间意识清晰。本观察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2 方法 100例患者依次开展64排CTP、脑血管造影、64排CTP配合脑血管造影。64排CTP:对CT扫描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层厚为5mm,层间距为5mm,取听眦线作为扫描基线。针对可疑阴影,则增加2.5mm实施薄层扫描。脑血管造影:参数设置为120kV、240mAs,层厚为1.3mm,层间距为0.6mm,矩阵为512×512。以碘海醇350作为对比剂,注射量为50ml,注射速度控制为4ml/s。自颅底至半卵圆中心水平开展CT扫描,造影剂注射后8~20s开展CT扫描。在脑动脉造影剂充盈高峰期开展CT连续原始数据采集,并经计算机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将获取的CT数据上传至工作站开展后处理,依次对病灶区域、病灶周围区域及健侧对照区域进行连续测量,次数为3次,并计算平均值。对病灶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进行测量。将获取的CT血管造影图像经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进行处理,对患者脑部血管狭窄部位、数量及狭窄程度进行确定。应用ECST测量法对脑动脉图像狭窄百分率进行计算。狭窄>70%为重度狭窄;30%~70%为中度狭窄;<30%为轻度狭窄。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64排CTP、脑血管造影、64排CTP联合脑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2 结果
2.1 64排CTP检查结果 64排CTP检查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显示异常(78%),其中基底节血栓31例(31%),顶叶梗死血栓20例(20%),额叶梗死血栓18例(18%),颞叶梗死血栓9例(9%)。其余22例显示正常(22%)。
2.2 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脑血管造影显示,有76例患者显示异常(76%),其中34例为重度狭窄(34%),23例为中度狭窄(23%),19例为轻度狭窄(19%),有24例患者显示正常(24%)。
2.3 三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 经病理确诊的100例中,64排CTP与脑血管造影确诊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CTP配合脑血管造影的确诊率相比64排CTP、脑血管造影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诊断准确率与病理检查确诊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血栓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类,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疾病机制主要为动脉硬化导致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受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血液黏稠、血小板聚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管腔内凝血因子聚集,从而产生血栓,影响脑组织血流供应,引起缺血区域缺氧、软化、坏死。
对脑血栓患者实施脑部CT诊断,可有效明确栓塞的具体位置,同时结合患者症状表现及体征指标开展诊断,可便于医师尽早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5-6]。然而单一的CT诊断无法确定患者缺血灶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临床提供依据有限。64排CT脑灌注主要取对比剂经静脉团注,对选定层面开展同层、多层动态扫描,从而得到相应区域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通过64排CTP检查,可获得相关关注参数如CBF、CBV、MTT、TTP等及伪彩图,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相应区域血流、灌注情况进行评估。临床研究证实,采用64排CTP开展脑血栓诊断,在患者脑部血管反映方面更具直观性及清晰性,这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相比之下,传统的检测方法则相对局限,如血管彩超能够明确患者血流流动情况,然而无法对颈动脉之外的血管进行检测[7-8]。
血管造影同时也是一项常用影像学技术,其通过对患者注射造影剂,并经X线照射显示影像,可反映患者颅内血管情况,包括狭窄程度、侧支阻塞情况等,然而X线显影是一项平面显影,无法对重叠区域进行区分,CT血管造影技术整合了CT增强技术以及薄层、大范围、快速扫描技术,并经后处理技术显示机体血管细节。经过CT断层扫描下的血管影像也更直观和立体,能够有效反映患者头颈部血管情况,明确血管病变情况及具体性质,有利于医师掌握患者病情[9-11]。
我院将64排CTP与脑血管造影进行结合,对脑血栓患者开展诊断,结果显示,64排CTP与脑血管造影确诊率相当(P>0.05);64排CTP联合脑血管造影的确诊率相比64排CTP、脑血管造影要高(P<0.05),而与病理检查确诊率相当。分析认为,将64排CTP与脑血管造影结合,可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互补,且不同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为患者预后改善以及早期恢复有积极意义。马荣[12]在研究中应用CT血管造影以及CT脑灌注成像对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诊断,显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区域CBF、CBV相比病灶周围区域、健侧对照区域要低(P<0.05);病灶周围区域CBF相比健侧对照区域要高(P<0.05);病灶周围区域CBV相比健侧对照区域要低(P<0.05);病灶区域平均通过时间相比病灶周围区域要短,相比健侧对照区域要长(P<0.05)。得出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脑血管狭窄患者存在血流量、血容量改变的情况,诊断效果理想,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效依据。这也进一步表明联合CTP以及脑血管造影在脑缺血性疾病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对脑血栓患者开展64排CTP联合脑血管造影,图像更具直观性、立体性,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率,值得推荐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