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与防范: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构研究

2021-11-30崔占满

关键词:网络空间话语

王 松,崔占满

(1.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全球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渠道,却也重新建构着另一种话语霸权。人们在信息生产中并不是平等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作为精神生产资料的互联网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深刻影响着全球信息生产格局与利益分配。肩负着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是意识形态风险的高发地带,尤其是互联网对于高校的渗透,使夹杂着不同阶级利益的信息进入高校网络传播渠道,并企图利用互联网兜售价值观、谋求话语霸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时代必须应对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19世纪初法国学者安东尼·得斯蒂·德·特拉西(Antoine Destutt de Tracy)在对启蒙时代的系统研究中最先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在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是对理念形成过程的研究,并以社会与政治的改良为主要目标。在当代社会学中,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把各种意识形态视为不同的“思想方式”,并区分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和全面的意识形态。特殊的意识形态是指特殊集团的自我利益及其维护这种利益的各种说教,全面的意识形态是指世界观及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系统阐述,将青年黑格尔派主张以“纯粹的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革命实践视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通过对其批判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4]。我国学者俞吾金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和,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5]结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面向普通群众并促成一定的行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的崩塌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的破坏都是毁灭性的,也正因为此,代表不同阶级的权利集团对于意识形态的争夺才异常激烈。

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社会物质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反映。网络空间汇聚着来自不同群体的观点,是社会上多种意见的集散地。高校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突出地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而高校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其对错误思想观点的辨别能力较弱,加之好奇心与利益诱惑的驱使,往往容易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的对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要谨防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和消极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的腐蚀,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长城。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

高校青年是网络空间的活跃群体,也是不同利益集团争取的重要对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加大了高校对青年学生教育引导的难度,严重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高校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

(一)网络领导力弱化导致意识形态引领力缺失

高校对网络空间的领导力决定着其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事关高校的网络安全、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国家的发展。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但目前高校仍然存在着网络领导力弱化的风险,突出表现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制度有待完善、高校网络宣传话语不够灵活、高校网络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高校在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上虽然搭建了基本的框架,但仍然缺少对网络意识形态制度的建设,在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督监管及网络突发事件处理当中仍然存在着漏洞和空白。在网络宣传话语上,高校的宣传话语与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导致高校网络宣传在师生中的关注度较低,缺少与师生之间的话语共鸣。在网络人才队伍上,高校缺少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网络安全人才普遍不足并存在由干部兼任的现象,潜藏着一定的风险隐患。高校对网络空间的领导力弱化制约着高校在网络空间中的作用发挥,导致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缺失,不利于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二)网络多元思潮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

在高校网络空间中,多元思潮的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较大的冲击,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抗或背离的网络社会思潮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中的主导权。“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等的多元化,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6]以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为代表的网络多元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在高校网络空间大肆蔓延,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的地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对历史的歪曲和对英雄的抹黑,其惯用的手法为“反思历史”和“解构英雄”。而网络民粹主义拥护平民掌握政治,反对精英或贵族主导政治,具有“反抗精英、推崇人民、批判性、暴戾性、非理性的基本特征”[7]。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反映了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草根生存、反抗权威、批判叛逆等心理,折射出当前社会转型发展中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通常伴随着网络极端言行和网络极端情绪。这些错误网络思潮在青年学生中的出现和传播往往受到了某些特定势力的操控,干扰了青年学生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多元思潮的传播形成了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

(三)网络消极文化扩散对青年价值观的扭曲

网络消极文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产生和生长的,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等带来不良影响的,具有负面倾向性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现象,其反映了网民在特定生存环境下的心理状态。随着青年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网络消极文化在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存在着普遍蔓延的态势,对青年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消极暗示,严重扭曲着青年价值观。网络暴力、网络恶搞、网络自嘲、网络谣言、网络赌博等都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消极文化形式。网络消极文化的产生与社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焦虑心态、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有关。在现代性裹挟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将网络消极文化作为主体身份确认、自我价值彰显与社会情绪表达的工具,以此说明自己作为现代个体的生存状态。在网络世界里,青年学生往往通过恶搞、自嘲、语言暴力等方式宣泄自我情绪,不加分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一场又一场的网络狂欢中彰显着对于现代社会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网络消极文化成为阻碍青年学生对社会进行积极建构的因素,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语言、交往和行为,对青年价值观的养成造成了错误引导。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建构

从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环境来看,来自内外部的风险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成为新时代高校必须回应的课题。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具有隐蔽性、扩散性、破坏性等特征,增大了高校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引领的难度,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一)建立网络意识形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监测与预警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首要环节。及时有效地发现风险能将危害化解到最小程度,甚至避免危害的产生。高校要从制度、人员、技术等方面入手,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监测与预警。从制度上来看,要成立以党委为责任主体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党委与基层党委两级负责的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制度,做好日常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问题的监测,对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遇到的问题集中研判。从人员上来看,要组建校—院—系—班的四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员队伍,培养专业的网络安全人才,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加大对高校网络空间的关注,对日常监测的情况做到定期上报。从技术上来看,要综合利用高校各部门产生的海量网络数据信息,在日常网络监测中“树立大数据意识、善用大数据技术、完善大数据制度”,[8]通过大数据联动、类比等寻找数据中隐藏的现象及规律,从而发现高校网络空间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

(二)打造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中心环节。做好日常性的教育与引导是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传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抵御网络领导力弱化、网络多元思潮传播、网络消极文化扩散所造成的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方法。高校要探索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将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中,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内容和渠道,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从话语上看,要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高校要通过网络思政课程、网络主题宣讲、网络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挖掘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典型师生人物的思政教育价值,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内容上看,要加大对师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教育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增强师生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培养批判性的思维,使师生免受网络媒介中所传播的消极文化、错误观念的负面影响。从渠道上看,高校要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媒体阵地建设,打造深受师生喜爱的网络传播平台,构建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矩阵,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利用新媒体矩阵和网络意见领袖的力量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教育和引导。

(三)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与稳固机制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与稳固是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对网络空间中发现的意识形态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防止不良思想观念的进一步扩散,从苗头上遏制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从统筹协调、媒体管理、应急处理等方面入手,增强高校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从统筹协调上来看,高校要按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要求,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误思想观念敢于举旗亮剑,切实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从媒体管理上来说,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暴露出来的风险,高校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媒体矩阵及时发声,通过新闻发布主动设置议程,壮大主流声音,形成强大态势,将师生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主流意识形态上来。从应急处理上来说,高校要形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避免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流言等的出现和传播,切实防范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言论趁虚而入,避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被动局面。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传播,意识形态竞争早已超越地域的边界而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颜色革命也提醒我们,失去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国家必将引发更大的冲突与混乱。深入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有助于我们守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在全球竞争中保持自身的本色。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话语
画与理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专利分析研究
浅谈将网络空间安全引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