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谈中医的科学性、困境及未来
2021-11-30汪居安王居义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400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300
汪居安,王居义(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400;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3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积极进行中医药全方位的干预,形成了“三方三药”的中医诊疗体系,发挥中医药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优势特色。张伯礼院士团队在回顾分析COVID-19患者救治情况后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能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1]。2020年8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2],通知继续要求,有关医疗机构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完善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即便如此,社会对中医的态度仍趋于两极化,一些“反对者”“中医黑”的言论甚嚣尘上,以至于遮蔽了现代中医的真实面貌。中医的科学性、现状、困境与发展值得深思,本文立足于此,千虑一得,敬陈管见。
1 中医学是一门专门治病的科学
医学,就是治病的学问;医学理论,就是研究如何治病的理论。西医并不是一门科学,陈方正在《继承与判逆》中描述的科学分支中有物理学、化学、心理学等,却独没有医学[3],它没有自成体系的学说阐释和陈述自己,以解剖学为起点,借由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对其病因、症状进行抽象化和普遍化的概念,并借由这些学科的发现与成果来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因此,西医的发展始终是落后于上述的科学并且不断随之纠正而改变诊断与治疗的方式。相反,中医学就是一门完整独立且自恰的治病的科学。这套学说,最初是由《黄帝内经》所构建,它从“黑箱法”开始,通过观测和整合数据来逐步构建一个生命模型。这些数据包括天地万物和人所表现出来的气候、物候和病候,以及其他因素如情绪、环境、社会等引起的生理或病理症状和与之对应的针石草药及其他因素、行为干预后的改变。中医借由“五运六气”为时间单位,观测大量的数据,并与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融合,建立了中医学“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症”“诊法”“论治”“五运六气”及“养生”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人体医学,并呈现了自然、社会、生物、心理四大方面。
《素问·解精微论》写道,“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至阴者,肾之精也……故水不行也”。可见,中医无须知道“泪不出”的病理,就可以应用自己的理论治病,具体来说就是两目为心之外候,在功能上泪发于肾,用与肾之五行相对应的草药与俞穴,组成相应的方剂或利用针刺等其他手段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此,这套学说就是在解释怎样去治病,其目的是明确的,就是指导临床实践。
《素问·至真要大论》写道,“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咳论》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样的理论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来不够可靠,但这是由其理论的特点和本质决定的,它不是解释现代医学模式下真实的病理,而是一个从大数据中总结、想象、归纳、推理出的一个告诉医生该如何去治病的体系与模型。霍金在《时间简史》[4]中提出:“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其中某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如果他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论:它必须在之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中医理论正是精确地描述了大量的观测,也同时预言了大量的未来结果,并且按照这个理论对相应的病症进行治疗,就能够达到实现预言、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中医理论更加超前
中医理论作为一种直接治病的理论,更加具有优势也更加超前。西医通过物质结构,从组成细胞的分子开始,进一步整合到组织、器官乃至整个有机体中。它产生了大量有关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化学等知识。这些零散的认知与数据被收集起来,最终自下而上地形成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中医从生命活动出发,寻求整体的联系,以“证”——疾病阶段性的共性的认识为概念,将机体各部分同自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巨系统。1977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要求医学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心理、环境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5]。而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提出过“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的中医“七情内伤”理论,它提出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诱发疾病的产生,进而可以解释现代医学中的情志病和身心疾病。此外,中医理论提前预言了现代医学的新发现。《素问·五脏别论》中提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这提示心与鼻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1989年,《麻醉学与复苏分册》报道了第1例鼻心反射[6],此后不断有鼻心反射的报道出现。近年来兴起的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发现,其能够影响脑部的生理活动[7],而在中医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肠脑轴的精辟论述,阐述了二者在中医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和联系[8]。
在当前阶段,现代医学的治疗比较注重单一的靶点和确切的病因,在慢性疾病,妇科、胃肠道疾病等整体疾病的治疗上,往往效果不尽人意。而中医辨证论治,通过多种手段内外兼治、扶正祛邪,调整机体状态,往往有相当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面对未知的新疾病时,往往能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此次的COVID-19,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早在《素问遗篇》就将疫病分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疫,并以此制定了“治未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等防治疫病的原则[9]。根据中医理论,COVID-19病因为戾气所致,病性以寒湿为主[10],病证为本虚邪盛之侯[11],并确立相应治法,辅以针灸、耳针及穴位敷贴等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实践表明,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症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自愈率[1]。这彰显了中医药的巨大优势,也证明了中医理论作为一种治病理论的先进性。
3 中医的困境与未来
3.1 “辨证”与“辨病”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尤其在遇到未知的疾病,如此次COVID-19,往往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辨证论治受时代与科技的限制,也有着其必然的不足与局限。一方面,现代检验与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一些早期、隐性病变如无症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传统中医四诊有时无证可辨。另一方面,可以辨证论治时,由于证的同一性,导致在治疗时忽略了病的特异性,从而缺乏针对性,造成“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此外,对疾病症状改善或痊愈缺乏客观化指标[13],以及现代新的致病因素如遗传、免疫因子等未纳入辨证体系也是中医学当下的困境所在。
相比中医学,现代医学更加注重找出病因,所以对单因素的或者病因较明确的疾病,治疗时具有靶向性,往往立竿见影。因此,现代中医在认识疾病时可以参照西医对疾病的框架,以中医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疾病的全过程,以西医之病统中医之证,弥补自身四诊的主观性,扩大诊断范围,实现临床治疗的精准性,从而提高疗效。
以COVID-19为例,胡雯婷等[14]提出对此次疫情应当辨病论治,专病专方,以病统证,分期论治。病证的结合是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交叉和切入点,是中西医结合的有效运用,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
3.2 规范理论的同时提倡争鸣
中医学来源于哲学,但其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应当是合理且适度的。《灵枢·邪客》写道“黄帝问于伯高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古人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将“人头圆足方”对应“天圆地方”,将“两目”对应“日月”,这样对医学诊疗并没有指导意义。进一步而言,这样对哲学的过分应用,往往造成了牵强附会和高谈阔论,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医学的本质——治病,从而不利于医学的良性发展。同样的,同义不同词的表述造成了临床工作与学习传承的混乱。因此中医学应当规范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其有益而从之,对于同一涵义的不同描述方法应当做到基本统一,摒弃那些过度哲学化的内容以及封建糟粕,同时,允许和提倡争鸣,给予从业者更多的诊疗思路,不至固化,兼顾完善和补充中医理论,从而更能提高疗效,裨益后学。
3.3 回归经典,加强启蒙,注重传承
《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到:“上古有神农、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至以往,未之闻也。”张仲景提醒我们,越是接近经典的年代则大师愈多。当下中医或者中医学生,往往仅仅学习了医学院校的教材,而忽视了中医经典的学习,学校对于经典的教育和强调力度尚且不够突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赵成思等[15]总结了75位名老中医的学习过程,发现无论是在初学阶段还是成名之后,他们无一不研读经典、博彩众家,这就证明了中医的学习与发展更应回归经典。注重和回归经典之后,继续加强中医传承,包括名老中医经验、民间技艺、验方单方等,将这些有利的、合理的经验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并体现在中医教育上。除此之外,院校教育应注重医学启蒙和文化教育,在正式学习中医前进行中医启蒙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培养兴趣,如《医学三字经》是良好的选择范本。同时,加强文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文化视角领略中医的医学智慧、人文底蕴,从而更好地提升理论与临床水平[16]。
3.4 提高中药品质及相关技术水平
我们常说中医的根在于中药,众多临床医生常常抱怨药品的品质大大不如从前,而提高中药品质及相关技术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不二之选。提高中药的品质,需要在中药生产炮制的各个环节入手。首先是加强对中药种植技术的培训,合理规划野生中药的开采;其次是加强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如今老药工相继离世,后继者又显得力不从心,这一现状让人唏嘘;紧接着便是市场应加强对中药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假冒药材,保证药品真实有效;最后是大力发展现代中药技术,建立完整的、高品质的中药产业链,为中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5 创新发展,合理宣传,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只有先入“旧”,才能出“新”,创新发展就是不断地将经典与现代相碰撞、接触、磨合,并不断去思考、把握,才能融合、扩展和发扬。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就是用世界认可的方式去呈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就是用古籍中的内容指导现代医学研究盲区;就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造福于民。中医药的创新之路就是发展新的中医药产品、技术、学科体系,如传统方剂新剂型、现代化中药产品、中医药靶点、精准医学等。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遭受诟病的原因之一是中医药保健卫生市场良莠不齐,应当联合有关部门依法取缔非法行医、虚假宣传。除此之外,中医药科普、中医药进校园、中医药文创产品的开发都应广泛开展,同时继续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与贸易,走出中国,接轨国际,让中医药传统元素发挥新的光芒。据《财经网》报道,截至2020年5月6日,连花清瘟胶囊已取得了包括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注册批文,并且已在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启动注册工作。随着连花清瘟胶囊的海外上市,传统中医中药助力全球抗疫,为世界人民健康贡献了中医智慧。
3.6 建立健全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体制
中医药同传染病的斗争历史悠久,保留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传染病中医药诊疗体系。此次COVID-19疫情突如其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之下,中医药在参与救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更加坚定了建立健全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体制的信心。完善中医药参与、指导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保障,落实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普及介绍中医药防治经验、方法,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寻求中西医结合之路;同时,对于院校教育而言,更要加强对温病学科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人才队伍。
3.7 中医与西医应当是唯物辩证法所指导的“同一个医学”
中医的现代化,并不应当排斥还原性科学的西医学。相反,中医学要发展和创新,必须借鉴与吸收现代医学科学成果。当然,这种发展和创新应当在中医学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正是因为中西医各自的结构特点,因此中西医结合必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的轨迹。在这样的前提下,侧重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其他现代学科的应用,同时借由精准的数据探寻、体现、论证、纠正和发展中医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用药,以更合适的药物配伍结构、用药规律和禁忌应用临床,造福人民。无独有偶,西医也必然有着其不足的、机械论的部分,应当克服和去除其中的缺陷,完善整体思维,借鉴中医先进的部分以弥补不足、完善自我。总之,中西医应当坚定不移地走二者相结合的路,将两者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成果打破、融合和重构,成为唯物辩证法所指导的“同一个医学”。
4 结语
沈自尹先生指出:“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如果与时代的发展脱节,那么不论它的过去如何光辉灿烂,也可能和陈列的古董一样,记载历史而已。”总之,中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毋庸置疑,但现代化之路道阻且长,我们应当在全面学习、掌握和研究中医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恰当选择和应用现代一切可利用的物质条件,将中医理论同现代的科学发现结合起来,在创新和发展的活的灵魂中实现中医现代化,也就是中西医不断发展汇通,成为新的“同一个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