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待听障学生态度的调查
2021-11-30陈莹
陈莹
1 问题提出
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入普通班级共同学习的融合教育已成为全球的主流趋势。在我国,随班就读是实现融合教育政策的实践形式[1]。为进一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水平、推进教育公平,我国先后出台了《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均为其中的主要原则之一,融合教育引领着未来的教育方向。随着我国听力干预技术、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水平的提升,国家救助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经过康复具备随班就读的条件和能力,他们需要或正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普通教师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其态度是融合教育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待听障学生的态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吉林省9个市(州)的48所城镇公办普通小学融合教育班主任教师51名参与调查,另有18名校长参与访谈。
2.2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及观察法,通过笔者与被访问对象当面交谈获得有关资料。访谈主要针对教师对待听障学生融合教育的态度,从了解程度、接纳程度和在工作中践行融合教育的现状三方面展开。观察在访谈过程中进行。对访谈记录及观察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得出调研结果。
3 结果
3.1 教师对听障学生的了解程度
在调研的51名教师中,对听障学生十分了解(2%)和完全不了解(10%)的人数占比很低;近半数的教师对听障学生有一定了解,占49 %,另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占39 %。
3.2 教师对听障学生的接纳程度
接纳程度是指班主任教师对听障学生的接纳或排斥情况。在调研的51名教师中,愿意接纳听障学生的人数很少,占2%;近一半的教师表示不愿意接纳,占48%;可以接纳的人数占36%,另有14%持无所谓的态度。
3.3 教师在工作中践行融合教育的现状
3.3.1 教师支持学校实施融合教育的现状 在调研的51名教师中,对学校实施融合教育非常支持(4%)和不支持(14%)的人数占比很低。超过一半的教师表示支持,占61%,另有14%的教师持无所谓态度。总体看,半数以上的教师支持学校实施融合教育。
3.3.2 教师获得特殊教育相关知识情况 在调研的51名教师中,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为0,在培训中涉及过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占57%,通过媒介了解的占18%,完全不了解的占25%。
4 讨论
4.1 教师对听障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
从调研数据分析看,一方面,教师已表现出对听障学生的关注,半数教师对听障学生有一定了解,能够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理解听障学生随班就读。访谈中有教师认为,教育是平等的,听障学生应该随班就读,有助于他们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对听障学生了解不够深入,尚未真正了解听障学生的特点。在访谈中发现,如果教师对听障学生有一定了解,其教学策略就会运用得比较好,如给予学生适当的和积极的期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在“润物无声”中关注到听障学生的特殊需要;相反,如果教师对听障学生不了解,就会建立不正确的期望值,甚至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影响听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2 教师对听障儿童的接纳程度偏低
一方面,学校按照要求积极开展融合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阻力较多。访谈中有校长谈到:“学校接纳听障学生入学,但管理很难,如分班只能采取抓阄的方式 ”。另一方面,教师对听障学生的接纳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听障学生和正常学生差异较大、班级管理困难及普通学生家长不支持,使教师在接纳听障学生时有诸多顾虑。有教师谈到:“家长不支持,他们担心听障学生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损坏人工耳蜗”。在访谈中观察到,班主任对听障学生接纳度高,听障学生和教师、同伴关系会比较融洽,学习状态也积极主动;相反,班主任接纳程度低,听障学生往往会被边缘化,甚至处于“随班就坐”的状态,得不到教师更多关注,缺少同伴,心理自卑。可见,教师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听障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塑造。
4.3 教师践行融合教育的深度不够
4.3.1 教师对学校实施融合教育的支持度不高 从调研数据分析看,虽然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支持学校实施融合教育,但这不代表其愿意接纳听障学生,当听障学生进入班级时,很多教师在心理和行动上是排斥和拒绝的。此外,仍有35%的教师对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持不支持和无所谓态度。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减少学生被排斥。在观念上,很多人把残障人士或特殊儿童区别看待,因此,只有改变这种认知偏见,才能形成接纳特殊儿童的社会共识[2]。
4.3.2 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 从调研数据分析看,75%的教师通过培训、自学等涉猎过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但教师接受的特殊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重复的、低水平的培训无法真正满足教师实际需求,很难提升教师应对特殊教育需要的能力。有教师谈到:“虽然了解一点特殊教育知识,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仍然力不从心”。剩余25%的教师对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完全不了解。有教师谈到:“没接受过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帮助他,希望得到专业培训和指导,给教学带来有利改变”。由此可见,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没有跟上融合教育实施的步伐,直接影响随班就读的质量。
5 建议
5.1 将特殊教育相关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对融合教育积极态度的形成与其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密切相关[3]。系统地提升教师融合教育态度和专业程度是有效开展融合教育的关键。《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4]正在实施,融合教育应当成为培训内容的一部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5]提出,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于特殊教育教师,针对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培训应引起更多重视,增加特殊教育课程在专业培训课程中的比重,帮助教师树立融合教育意识,提高解决特殊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5.2 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作用,为普校教师提供支持性服务
从教育层面,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职能,加强对普校随班就读工作的教育安置、课程安排、测试评估等工作的过程性指导和技术支持,组织开展随班就读师资培训,提升普校教师特殊教育理论水平和随班就读专业能力,加强督导检查,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从残联层面,协调教育部门发挥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专业技术能力,为普校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培训、指导、咨询等支持性服务,使普特有效衔接。如组织专题讲座、召开普特教师座谈会,提升教师融合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能力;组织普校教师参观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指导普校教师了解残疾儿童,更好地接纳残疾儿童,改进普校教师对听障学生的态度,促进听障学生更好地发展。
5.3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塑融合教育环境
5.3.1 学校全员参与,形成融合教育校园文化 校长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引领者,是融合教育的倡导者、推动者和支持者。当一线教师遇到困难,校长应给予及时的帮助,增强教师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践行融合教育的动力。全体教职工要树立融合教育的理念,成为融合教育的践行者。只有普特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他们的理解和接纳才能让彼此身心愉悦,因此学校和教师要运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增进对特殊学生的认识、理解和接纳,学会尊重、包容和关怀,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5.3.2 家长参与,提升教师融合教育信心 家长的理解和接纳将助推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班级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教育活动,如家长座谈会、班级开放日等,创造普特学生家长和特殊学生接触的机会,增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普特学生家长形成融合教育观,积极参与融合教育,提升教师融合教育的信心。
5.3.3 社区参与,形成融合教育舆论导向 社区舆论的支持不容忽视,学校应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形成对融合教育正面的舆论导向,让接纳和关心特殊学生成为社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