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应对中家国情怀的内涵、呈现与育人效用

2021-11-30田雪梅李珍珍

关键词:家国抗疫情怀

田雪梅,闫 红,李珍珍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20年初爆发并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世界都造成巨大威胁。面对重大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部署,特别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特别是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1]”他们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无疑使身处其中的青年一代为之震撼。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凝聚力,体认国家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密切关注青年一代的思想动态,积极发挥抗疫素材中家国情怀的育人效用,这对于激发青年一代自觉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勇于担当、爱国爱家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重大疫情应对中家国情怀的实质内涵

家国情怀作为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表达着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演进历程中,家国情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在塑造理想人格,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国情怀的历史渊源

家国情怀衍生至当今经历了一系列历史的洗礼,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家国未分的帝王禅让时代、家国一体的宗族世袭时代、家齐国治的大一统官僚专制时代和爱国惜家的人民民主时代[3]。因此,早从原始部族开始,便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相统一的情感基础。从原始社会流传的岩画、活动遗址可以看出,氏族成员们为了维护部落荣辱,一同与自然灾害、毒虫猛兽甚至其他部族抗争,这种“即家即国”“家国未分”的特有属性是早期家国情怀的雏形。随即古老的中国迈入商周时代,宗法制度更是拉近了血缘与政治的密切交融。以血缘亲疏来决定对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实则造就了“家国一体”的历史事实,“家国同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正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4]。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滋养下,逐渐衍生出以秦王朝为起始的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家齐国治”式的家国情怀。这是因为氏族宗法制度逐渐衰落,家族制随之兴起。并以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或礼仪道德。如《大学》中所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致知在格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也随之广泛流行起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更激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爱国、爱家力量。特别是在此次疫情中,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与热爱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二)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

家国情怀源于“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思想,蕴含着由家及国的递进关系,其将个体自我发展、家庭团结和睦与国家稳定繁荣三者紧密结合于一体。具体来说,包括如下3方面。

其一,家国同构。即强调了家庭和国家在内部构造机理上的同质性。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实则阐明了家庭、国家和个人三者是紧密联结的有机体。家庭和睦,国家才能稳固;国家富强,家庭才能幸福。而个人作为家庭和国家最基础的细胞,应时刻慎独修身、心怀天下。因此,“家国同构”中所蕴含的“孝顺”“仁爱”“忠诚”等思想理应成为时代新人涵养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纵观此次疫情,病毒虽导致了“宅”生活,但却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病毒虽对国家社会造成巨大威胁,但却激发了青年一代极大的使命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了家国同运,家齐国治的情感基础,实现了从感知小家到以国为傲的家国情怀融合过程。

其二,仁爱之情。所谓仁者,爱人也。孔子的仁爱思想以家庭孝悌的伦理关系为基础,从亲人出发去爱身边的人,到爱万物。具体来说包含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忠恕之道、重信之道、义利之道以及孝悌之道。于爱家而言,应处理好家庭成员间的彼此关系,要爱自己的家人,传习孝悌之道。这是因为温暖、良序的家庭氛围是塑造个人责任感、使命感的前提,是孕育个体家国情怀的摇篮。于爱身边的人而言,要做到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在此次疫情中,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大爱之情;其他抗疫英雄奉献爱心、慷慨仁慈的大爱仁心都更加凸显了家国情怀的强大凝聚力。于爱万物而言,如《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同时还强调乐山乐水,可见孔子的仁爱之心照耀着自然万物。结合此次疫情来看,人类更应该爱护自然,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由此而言,仁爱之情便是要对家族家人常怀敬爱之情,要对身边之人永葆关爱之情,要对家国故土秉承热爱之情。

其三,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是基于最初的血缘和地缘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因而具有共存共生关系的个人,会受共同体中某种具有约束力的思想、观念所影响。成员对共同体充满依恋和尊敬,并能够自觉承担某些义务来维护共同体的声誉和利益[5]。这一共同体通常指家庭、村落和国家。如,在家庭这一共同体中,情感是最主要的维系介质;在村落或社会这一共同体中,风俗民约或社会规范是最核心的价值凝聚;在国家这一共同体中,国家主权、领土和文化信仰都将成为培育个体强烈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的要素。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共同体形式。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所有共同体中的最高层面,也是实现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当前,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此次疫情,更加需要全人类秉持整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为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美丽的世界而共同奋斗。因此,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应是以实现家庭荣耀长存、伟大复兴中国梦得以成真、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序建构而努力奋斗。

(三)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

构筑浓厚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如此次疫情,中国人民能一次次克服困难、化危为机都要归功于家国情怀的强大支撑。

于个人而言,家国情怀是激发个体艰苦奋斗、以身报国的精神动力,并以此提升自我修养,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家国情怀的内在要求。因此,无论何时,纵使家、国处于苦难逆境,置身于其中的个人也必然会披荆斩棘、逆行向前。以此养成在困难面前不轻易言败,在挫折面前有所担当,以情养性,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于家庭而言,家国情怀是建设幸福家庭、弘扬优良家风、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情感支柱。在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中,无论是家国同构还是仁爱之情亦或是共同体意识,都包含了家庭、家人这些重要因素。如从仁爱之情出发,恪守孝悌之道,逐渐养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和勤俭持家的幸福家庭;从共同体意识出发,传承优秀的风俗民约和优良的家风家教,遵循知礼、懂礼、守礼、用礼的本分,逐渐形成谦爱有序、温暖和谐的家庭关系。于国家而言,家国情怀是纵使国家民族处于苦难逆境也终能屹立不败的价值凝聚。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家国情怀给予了强大支撑,释放了巨大凝聚力,在增强国家认同、促进国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信念高度一致,决心坚如磐石”[6]。

二、重大疫情应对中家国情怀的呈现

疫情当前,情怀彰显。有人不顾艰难险阻,毅然投入到抗疫一线;有人与家人忍痛分别,自疫情爆发以来便一直默默坚守岗位;还有许许多多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不远万里也要为祖国筹措物资,为的就是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以及无数志愿者参与其中,中国人的英勇举措无不彰显着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人民的深情大爱;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无疑对于密织疫情防控网、打赢疫情防控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动请缨,逆风前行,把疫情防控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处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的人们,无不怀揣着对祖国的依恋、尊崇、热爱和担当之情。在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积极投入战斗,他们是年过八旬却依旧逆风前行的钟南山院士,是用善意的谎言瞒着家人为医生打开上班通道的快递小哥汪勇,是冲在一线承担排查工作的基层工作者,甚至是积极配合防疫工作准备在家“闷死”病毒的全国人民。在每个抗疫故事背后的英雄,无不是把疫情防控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而在责任与使命的背后,无不彰显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家乡的眷恋守护。家国情怀就犹如一条柔韧的纽带,将个人与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促使个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能够始终以个人利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能够时刻以维护国家、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尊严、荣誉和安全为己任。无数抗疫英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硬核力量”,也赋予家国情怀以新的时代内涵。如,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全国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拧成一股绳,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刻展现了“病毒无情人却有着浓浓的家国情”。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以及不忘初心、英勇奋战的担当精神。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中华民族谋复兴。疫情期间,一个个党员争先报名,“我是党员我先上”,他们不怕困难、勇挑重担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二)坚守岗位,冲在一线,舍弃小家的团聚来换得大家的安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曾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7]”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正是基于此,众多抗疫英雄才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的第一时间集结武汉。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也真正体现了伟大抗疫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他们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据统计,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国共调集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他们以绝对服从的忠义之情,以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践行着家国情怀。他们尽职尽责、严防死守;24小时不放松警惕抓严抓细各项防控措施,不惧雨雪,不辞辛苦,严格排查;以爱家的姿态爱国,视国家之事为自身之事,既守住了国门,也保卫了家人。他们不舍昼夜、坚守一线;“过家门而不入”的抗疫医生于铁夫;自1月27日起便24小时连轴转,一人扛起整条生产线的袁传伟。不分男女老幼,无论岗位分工,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行动风范和意志品格谱写着家国情怀。他们无畏病毒,因为身后有强大的祖国支撑;他们无畏孤独,因为身后是千千万万家庭的期盼。在这些抗疫故事的背后,无不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同胞的深情大爱,对家乡的眷恋守护,是浓浓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体现。因此,心在一处,力便倍增。爱家与爱国相统一,才是汇聚起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三)奉献爱心,积极捐赠,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筑疫情防控力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时间,14亿中国人民都化身为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他们是远在重洋但时刻心系祖国的海外侨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架南航墨尔本返航广州的航班,没有旅客回中国,飞机上除了满满当当的抗疫物资竟空无一人。澳洲华人们为了及时将物资运送回国,在自发购票后便将座位空留出来。不得不说华人力量的震撼,也成为我们此次战胜疫情的重要一环。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义,体现了中华民族携手并进、荣辱与共的浓厚家国情。他们是积极捐赠展现担当与作为的爱心企业;自疫情爆发以来,口罩和医用防护服全国告急,不少企业竭尽全力,助力疫情防控,打出了一个个响亮的口号,“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还有数以万计用生命托举生命,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医护人员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你们真正做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1]”无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广大医护人员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他们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勇担国家民族的时代使命。正是这种超越伦理血缘关系的大义善举,超越熟人交际的大爱家国情,才使得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的赢得成为可能。

这次举国战“疫”,加深了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拉近了个人与国家的距离。疫情当前没有人置身事外,有的是一个又一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事迹。家国情怀犹如一条柔韧的纽带,将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紧密相连。因此,体认疫情防控中的生动素材,继承和弘扬家国情怀,对每一位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来说尤为重要。要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润泽青年一代,引导他们将个人梦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梦,不断增强奉献自我、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使命与担当。

三、发挥抗疫素材中家国情怀的育人效用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家国情怀无时无处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高扬对国家和家庭共同体的关心、认同、热爱、奉献和担当。由此,中华民族才能久经磨难而不衰,才能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并最终取得胜利。体认抗疫素材中的浓厚家国情怀,要注重讲好抗疫故事、聚焦国际比较、立足线下实践以及构筑教育合力。

(一)讲好抗疫故事,传递家国凝聚力

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战疫成就,一刻也离不开一批批前赴后继的抗疫英雄。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紧紧地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相连。因此,讲好抗疫故事,是体认家国情怀的关键。首先,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深刻挖掘故事背后的人格魅力和蕴含的浓厚家国情。真实感人的故事是扣人心弦的重要力量。如,身患渐冻症却默默坚守岗位的张定宇,年过八旬却依旧奔赴战场的钟南山院士,以及“一月白头”时刻心系祖国的邱海波医生,这一个个生动的抗疫素材足以刺激青年一代,使其心灵上为之震撼,从而养成浓浓家国情。其次,要注重故事讲授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使不同受众都能在抗疫故事背后有所感触和体悟。讲好抗“疫”故事应实行精准化策略,采取个性化的“菜单”模式[8]。既要选取受众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又要兼顾讲述的科学性。如,可以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战疫公开课等形式,将抗疫战士在灾难面前如何舍小家顾大家的赤子之情讲清楚,将抗疫战士在灾难面前如何舍生忘死奉献自我的仁爱之情讲清楚,使得青年一代能在细微之处深刻感知爱国与爱家相统一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对家乡的眷恋守护。最后,要注重抗疫故事传播方式的创新性和协同性,扩大素材中家国情怀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信息化时代,网络新媒体等逐渐成为影响青年一代的“主力军”。因此,讲好抗疫故事,发挥好抗疫素材的育人功能,就必须以新媒体为媒介,以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协同利用各种工具,如云课堂、微博、微信、QQ等,让抗疫故事的正能量在第一时间占据“主阵地”。

(二)聚焦国际比较,凝集家国共识

为什么疫情在中国控制住了,却相继在多个发达国家大爆发?不得不说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家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浸润其中的人们,无论何时家国处于苦难逆境,也终会奋不顾身,舍小为大、舍家为国。此次疫情,于内而言,中华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医护人员、基层干警、快递小哥、海外同胞以及无数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用对家国的深情大爱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而纵观国外,却掀起了一阵阵医护人员的辞职热潮。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祖国同胞的仁爱之情,缺乏对家齐国治式的使命担当。因此,作为教育者更应该聚焦国际比较,凝聚家国共识,不断引导青年一代树立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锻造家国同构的无私品格。于外而言,试问有哪一个国家能有如此快的响应速度,如此严密的疫情防控网,如此公开透明的疫情数据,如此大的力度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积极筹建医疗队奔赴各国,积极捐献抗疫物资。这一系列举措,为全球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是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一切把疫情“政治化”,将中国“污名化”的歪曲论调都应当视如敝履。教育者要引导青年一代辨别真假信息,涵养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如“仁爱”“忠恕”“重信”“义利”和“孝悌”等。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以及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立足线下实践,坚定家国信仰

锤炼品行,培育青年一代良好家国情怀,还须从实践中展开,力争把家国情怀体现为新时代的实干与奋斗。即教育者要引导青年一代立足于关心爱护家庭、服务奉献社会、报效忠于祖国。首先,要关心爱护家庭。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爱护家庭的第一步,也是塑造个体家国情怀的摇篮。“宅”在家中的同时也应积极承担家务劳动和家庭责任,由小现大,积少成多,逐步养成由承担家庭责任向承担社会责任转变。其次,要服务奉献社会。疫情期间,误入武汉的大连小伙蒋文强,竟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志愿者;还有主动报名,在口罩厂当起临时质检工的余森乐;他们亦或是建筑施工者、血浆捐献者,他们用信念、承诺、责任、担当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家国情怀。对处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应引导其与自身所学专业结合,不断投入到服务奉献社会的行列。如,创业实干,在履行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推动复工复产奉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即抗疫支援、植树造林或社会帮扶等。最后,要报效忠于祖国。青年一代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时刻心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时刻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于国家的发展大势中,时刻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

(四)构筑教育合力,塑造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紧密联结的统一体。因此,塑造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更须构筑教育合力,形成各教育力量共治共管的局面。首先,要发挥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进行内容主导。即适时出台相关抗疫素材的主题教育学习方案,统筹推进,扩大抗疫素材中家国情怀的教育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要进行舆论主导。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对主流媒体的定海神针作用形成冲击,也极易出现泥沙俱下、谣言四起[9]。因此,要加大对自媒体的监管与整治,剔除谣言侵扰,使家国情怀能始终萦绕于青年一代的周围。其次,要发挥高校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主体作用。一是要进行认知教育。新冠肺炎疫情在最初蔓延之际,由于人们缺乏对其的正确认知,在青年一代中,焦虑、恐慌甚至对抗疫战士的误解尤为普遍。因此教育者应立足于纠正认知偏差,即什么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抗疫战士在此过程中如何心系祖国、共克时艰的艰辛付出,以此提升价值认同,塑造浓浓家国情。二是要强化心理教育。过硬心理素质是践行家国情怀的前提。疫情期间,一个个抗疫英雄不畏艰险、英勇向前,离不开强大的心理支撑。因此,教育者要引导青年一代正确看待风险与挑战,从而树立在灾难中攻坚克难、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三是要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道德教育,要把家国情怀作为青年一代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而使青年一代能不断“刷新”对家国的道德觉悟与认知,锻造在战胜灾难中家国同构的无私品格。再次,要发挥家庭在涵养家国情怀中的重要作用。家是人们生活和梦想开始的地方,是孕育个体家国情怀的摇篮。抗疫战争中,一封封质朴的家书,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言语,看似平淡,却无不流露出牵挂与不舍,责任与担当。因此,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家训理应成为涵养青年一代家国情怀的生动素材。最后,要发挥社会支持在构筑家国情怀中的突出作用。重大疫情应对中,社会各行各业闻令而动,听令而行;社会各方力量主动担责、万众一心;这种守土有责、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是培育青年一代家国情怀的肥沃土壤。基于此,应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突出作用,结合青年一代特长、特点的同时,引导其能够在社会实践中长才干、受教育,筑牢家国情怀。

四、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对重大疫情,抗疫战士以浓厚家国情构筑起了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强堡垒。他们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时刻把小我融入于祖国、人民的大我之中。这些生动的抗疫素材足以使青年一代从感性刺激上升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理性认同,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归属感的重要法宝。正如习主席所说:“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10]”因此作为教育者,在当前和今后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应时刻以涵养青年一代的家国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为己任,使其将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让青春之花在强盛富饶的中国大地上绽放。

猜你喜欢

家国抗疫情怀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