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建春教授从“瘀”论治肝衰竭临床经验*

2021-11-30潘美林过建春荀运浩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赤芍症见丹参

潘美林 过建春 荀运浩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310053) 2.杭州市西溪医院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病毒、药物、酒精等)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现代医学尚缺乏特效药物和其他手段。本单位参与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可控制并发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2]。

过建春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肝病专家,第七批浙江省名中医和省级名中医传承人项目指导老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肝病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从瘀立论治疗肝衰竭,现整理其经验菁华如下。

1 病因病机认识

肝衰竭属于中医“急黄”“瘟黄”等病。黄疸病名及主要症状描述首见《内经》,如《素问·平人脉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热相搏,……民病黄疸而跗肿”,提出“湿热相搏”为其病因病机。《景岳全书·黄疸》篇:“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此为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急黄属于黄疸的危重证候,《诸病源候论·急黄候》指出:“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猝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过教授认为,急黄(或瘟黄)多由外感湿热或疫毒,湿热疫毒侵犯机体,内阻中焦,熏蒸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充斥三焦,内陷心肝,变证丛生,可出现“血证”“鼓胀”“神昏”及“肝厥”等危重症,后期正气耗伤,可导致邪闭正脱的危候。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肝胆,根据个人体质差异,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种形式。

2 分期辨证

过老强调肝衰竭应从瘀论治,注重活血化瘀,结合分期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发病期(湿热瘀黄证)、进展期(瘀阻脑络证、瘀结水留证)、恢复期(气阴两虚)三个时期。认为此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热、毒为致病之因,湿、瘀为病理产物。前期以祛邪为主,攻补兼施,邪尽则扶正。根据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四种证型。

2.1 湿热瘀黄证 本证主要见于肝衰竭发病期,多因发病急骤,湿热疫毒熏蒸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皮肤巩膜其色如金,瘀热相搏深入营血,出现皮肤瘙痒,或皮肤瘀斑;湿热蕴结脾胃,气机不畅,运化失调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头身困重、肢体倦怠等,可见舌红,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数。治宜祛湿化瘀,凉血解毒,方用凉血解毒化瘀方加减,药物为赤芍、茵陈、栀子、白花蛇舌草、丹参、炒白术、茜草、豨莶草、白芨、生地、甘草等。若皮肤瘙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若严重恶心呕吐,加竹茹、芦根、陈皮;若肢体困重严重,湿阻中焦,加厚朴、茯苓、藿香。

2.2 瘀阻脑络证 本证主要见于肝衰竭进展期,在热、毒等致病因素影响下,湿热、痰浊、瘀血内盛壅阻,上蒙清窍而致神昏。症见精神呆滞,表情淡漠,语无伦次,懒言嗜睡,口中秽气,苔黄腻浊,脉弦滑。治宜通腑解毒,芳香开窍,自拟灌肠方,药物组成:大黄、乌梅、丹参、赤芍、石菖蒲、郁金、远志、佩兰、莱菔子、蒲公英、牡蛎、水牛角。石菖蒲、郁金、远志、佩兰等药合用开化痰浊、辟秽毒、理升降、醒清窍;诸药配伍,清上利下,肠腑通则神志清。如有腹胀严重者可用芒硝、厚朴。

2.3 瘀结水留证 本证主要见于肝衰竭进展期,多因肝脾瘀结,络脉滞涩,痰瘀不化,水湿停聚,形成鼓胀。症见腹大坚满,按之如囊裹水,下肢浮肿,乏力,纳食不佳,或见大便色黑,舌暗红,苔薄黄腻,舌下脉络粗,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用调营饮方加减,药物组成为当归、赤芍、桃仁、泽兰、泽泻、丹参、茯苓、薏苡仁、大腹皮、桑白皮、白术、益母草。桑白皮,其味甘而寒,可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又可宣肺利尿,有提壶揭盖之效;配伍大腹皮行气宽中,行水消肿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诸药配伍,行气健脾,利水消肿,扶正不留邪。若大便色黑,可加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2.4 气阴两虚证 本证主要见于肝衰竭恢复期,后期肝病日久,累及脾肾,久病伤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津液耗伤,故可见气阴两虚。症见腹胀,腹痛,乏力,纳差,偶有肝区隐隐不适,便溏,口渴不欲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益气滋阴,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为炙黄芪、太子参、陈皮、当归、枸杞子、麦冬、赤芍、丹参、白术、柴胡、鸡内金、茯苓、薏苡仁。若恶心呕吐,可加竹茹、砂仁降逆止呕;若腹胀严重者,可加枳壳、木香。

3 临证体会

3.1 从瘀论治 过教授认为,本病多发病急骤,湿热疫毒熏蒸肝胆,瘀毒为基本致病因素,因此化瘀解毒应贯穿始终,如运用大黄、赤芍、丹参、茵陈、虎杖等药。以赤芍配以丹参,既清入血之邪毒,又行留滞之瘀,与茵陈相伍去入血之湿毒,栀子、茜草、豨莶草、白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即叶天士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肝衰竭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丹参、赤芍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3,4],是常用的活血中药;白芨通过增强血小板Ⅲ因子活性, 缩短凝血酶生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酶的活性,使细胞凝聚,适当运用可预防出血[5]。临证适当运用活血药可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出血。

3.2 通腑解毒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衰竭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肠道又是机体细菌和内毒素的储存库,过教授使用生大黄为主的中药复方保留灌肠,可延长药物与结肠接触时间,进而阻断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产生或吸收[6]。此方中使用大黄30 g,其主要成分大黄素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大黄酸、大黄素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肝细胞及毛细胆管细胞水肿,疏通肝内毛细胆管[7]。灌肠后大便排出可减轻患者腹胀症状,限制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重吸收[8]。乌梅可酸化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又可改善肠道菌群中各细菌水平,提高有益菌水平[9],并且乌梅味酸,可促进肠蠕动,保护肠黏膜,减轻黏膜水肿[10]。大黄和乌梅联用,一收一泻,泻收结合,更好地达到去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3.3 顾护胃气 肝衰竭患者中常出现厌食、呕吐和腹胀等症,早期尤为明显,胃肠功能障碍可影响肝功能修复。脾气健运,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侵袭,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因此顾护脾胃在肝衰竭治疗中有重要意义[11]。正如张介宾所讲“胃气者,正气也;正气得复,邪气则出”。《内经》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有呕吐、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加竹茹、砂仁等止呕。其次加白术以健脾利湿,以防寒凉之药太过,而伤中气;恢复期用炙黄芪、太子参补脾益气,白术健脾补中,鸡内金健脾消食;同时予柴胡、白芍疏肝养阴,以防肝木克制脾土。

4 病案举隅

患者,男,30岁,2017年5月23日就诊。因“乏力纳差伴尿黄半月”入院。2017年5月20日当地医院查肝功能:ALT 756 U/L,AST 393 U/L,GGT 417 U/L,ALP 223 U/L, TBil 360.7 μmol/L,DBil 234.3 μmol/L,凝血功能:PT 31.13 s。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治疗遂至我院。既往有工业毒物二甲基甲酰胺接触史2月。入院症见:面目黄色鲜明,小便短黄,动则乏力,肢体困重,腹胀,恶心,不欲饮食,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有瘀点,脉滑数。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余阴性。肝功能:ALT 565 U/L,AST 210 U/L,GGT 367 U/L,ALP 355 U/L, TBil 354.1 μmol/L,DBil 210.8 μmol/L,凝血功能:PT 29.6 s,PTA 21.8%;血氨88 μmol/L;病毒性肝炎检测均阴性;腹部超声提示肝脏回声增粗,腹水。西医诊断:①肝衰竭②低蛋白血症。中医诊断:黄疸(湿热瘀黄证)。西医予护肝降酶、退黄、补充白蛋白、降血氨、改善肝脏微循环等对症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黄疸仍进行性上升。遂使用中药治疗。6月15日一诊,症见:患者面目发黄如桔皮,小便短黄,头身困重,肢体倦怠,乏力欲卧,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恶心,皮肤瘙痒,斑色紫黑,口苦口腻,舌质红,见瘀点,舌苔黄腻,舌下脉络增粗,脉弦数。查肝功能:ALT 59 U/L,AST 75 U/L,GGT 114 U/L,ALP 206 U/L,TBil 657.2 μmol/L,DBil 411.8 μmol/L。过建春教授辩证为湿热瘀黄证,治以凉血解毒、祛湿化瘀,处方:赤芍60 g,茵陈、白花蛇舌草、丹参、茜草、豨莶草各30 g,栀子15 g,炒白术20 g,生地、甘草各12 g,白芨、竹茹、陈皮各10 g,14付,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6月27日二诊:症见精神呆滞,表情淡漠,语无伦次,懒言嗜睡,口中秽气,大便秘结,苔黄腻浊,脉弦滑。查肝功能:TBil 624.1 μmol/L,DBil 420.9 μmol/L,ALT 59 U/L,AST 90 U/L,GGT 73 U/L,ALP 200 U/L,血氨99 μmol/L。治以通腑解毒、开窍醒神,组方:生大黄、乌梅各30 g,远志、佩兰各20 g,丹参、赤芍、蒲公英各15 g,石菖蒲、郁金、莱菔子各12 g,牡蛎、水牛角各10 g,7付,水煎至100 ml高位保留灌肠1次/d。7月5日复查血氨52 μmol/L,患者血氨明显下降,肝性脑病症状改善,1周后改中药灌肠隔日1次,继续口服中药,方同一诊(水煎服,日1剂),7月25日复查肝功能TBil 388.4 μmol/L,DBil 301.4 μmol/L,血氨36 μmol/L。

8月6日三诊: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下肢水肿,乏力减轻,纳食稍增加,舌暗红,苔薄黄腻,舌下脉络粗,脉细涩。腹水超声提示腹腔积液中等量(10 cm),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组方:赤芍、茯苓、薏苡仁各30 g,川芎、当归、茵陈、大腹皮、桑白皮20 g,泽兰、泽泻各15 g,益母草12 g,桃仁、白术各10 g,15付(日1剂,分两次服用),8月21日复查腹水超声提示腹腔积液少量(4.1 cm)。

9月2日四诊:症见腹胀、腹痛,乏力、纳差较前明显好转,偶有肝区隐隐不适,便溏,口渴不欲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健脾益气,处方:炙黄芪30 g,鸡内金20 g,太子参、陈皮、薏苡仁各15 g,当归、白术各12 g,茯苓、丹参、麦冬、赤芍各10 g,枸杞子、柴胡各9 g,30付,(日1剂,分两次服用)。11月5日复查TBil 52.7 μmol/L,DBil 44.7 μmol/L,ALT 44 U/L,AST 64 U/L,GGT 43 U/L,ALP 68 U/L,腹水B超:腹腔积液极少量(1.9 cm)。患者指标明显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而出院。

按:患者因化工毒物接触史,入院时急性肝衰竭,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外院治疗不佳,转入我院。此外感疫毒之邪,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迅速加深,皮肤巩膜其色如桔皮等症状,运用大黄、茵陈、栀子退黄祛湿,丹参、赤芍活血凉血化瘀等活血化瘀解毒。二诊时患者血氨高,出现神情呆滞,表情淡漠,口中秽气,大便秘结,急则治其标,遂自拟方中药保留灌肠,治以开窍醒神,芳香化浊,解毒通便,病情稳定后,继续口服中药。后见患者腹大胀满,气滞血瘀,脉络壅塞,痰瘀不化,水湿停聚,形成鼓胀。予泽兰、泽泻、益母草、桃仁等药活血化瘀利水。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各项指标较前下降,病情平稳,乏力纳差,腹胀、腹痛,黄疸较前好转,说明毒邪已退,正气虚,症见肝区隐隐疼痛,便溏,口渴不欲饮,予补中益气汤益气滋阴,症状、临床指标好转后出院。

猜你喜欢

赤芍症见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药材赤芍的对照药材薄层色谱法的探索性研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本草园——丹参
养咽止咳桑叶方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HPLC法测定延续接骨丸中芍药苷的含量
治更年期冠心病方
新疆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