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读题能力”是这样练成的
——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2021-11-30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查正美

青年心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提炼算理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查正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数学学习肯定也不能离开阅读,这里的阅读更倾向于数学读题。学生读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然而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而读题能力和生活经验又有限,再加上在思维方式上也很不成熟,不能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所以对文本的阅读及对题意的理解就成为部分学生学习上的拦路虎。在平时完成作业时都是等老师分析完题目意思、做完答题示范之后再解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不想主动读题,这部分学生如果没有后续读题的指导,做题的准确性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读题如此重要,作为一年级的老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呢?对此,笔者对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做了如下尝试。

一、注重读题方式,激发读题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变换读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题欲望。

(一)教师引读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6 页的第3 题时,我先叙述:森林里正在举行赛车,小动物们都赶去看呢!你们想去吗,需要回答动物们的几个问题才能通过。自己试试读一读小动物们的问题吧!此时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思维是活跃的,这种状态下的他们就会乐于去尝试读题。

(二)“小老师”领读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在开始引导学生自主读题时,可以让读题出色的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其他学生看到同伴能当“小老师”领读,也会心生羡慕,从而激发自己读题的兴趣,争当“领读者”。

(三)分角色读

当遇到图文结合的题目时,我会让学生们分角色读,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9 页第8 题:“跳绳的有6 人,拍球的有5 人,打乒乓球的有8人。(1)跳绳的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2)拍球的和打乒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这题文字较多,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读题,读题后,重点弄清“谁和谁一共有多少人”,再加上引导与点拨,学生很快解答出来,做题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还可以个人读、分组读等,形式不拘一格。这样就摒弃了单一的读题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读题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眼、口、脑等多种感官,把用眼观察、开口读题和动脑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把一年级学生读题活动渗透到游戏中,学生读题的欲望自然被激发出来。

二、抓住读题关键,指导读题方法

在一年级阶段,我们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弱,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读题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倾听多、做活动多、交流讨论多、用课件多,而回归课本进行文本阅读少。其实,一年级小学生使用的数学课本,是众多专家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组织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问题,所以教材中减少了文字描述,多数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他们应该是可以看懂的。

我们老师平时就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认真读题的必要性。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读题相关的问题并有依赖思想时,我们要帮助他们寻找原因,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由带到放,疏通“文理”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独立读文字题显得有困难,可以由教师示范读或领读,还可以把不会的生字注上拼音,在教师的帮助下读题。遇到较难理解的词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多读几遍,并且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消化题目信息。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指认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上”“下”“左”“右”“从大到小”“第几”“合起来”等。

也可以要求学生“老师读到哪儿,小手指到哪儿”。比如,刚接触加减法时,要求学生必须用手指着一个数一个符号地读,如“3+4=( )”读作“三加四等于几”,“6+( )=10”读作“六加几等于十”,至少读两遍,不懂还可以再读。如果读到有图的题目时,还要观察图,把图和文字结合起来。

之后随着识字量的逐步增加,我们可以要求“老师小声读,学生大声读”这样的跟读练习,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读题的语感。

当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多到足够让他们读出完整的一道题时,可以放手让他们独自尝试“放声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读题声音中,准确掌握学生读题是否完整、流利,以及断句是否正确。

例如:“停车场上午开走10 辆汽车,下午开走15 辆,一共开走多少辆?”学生读题后,我会听到这样的断句:“停车场上,午开走10 辆汽车”。”错误就是学生错误停顿造成的。如果学生不发出声音,我们就会很难发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也许一年级学生最初读题时,出现结结巴巴一字一顿的情况。但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的指导与培养,引导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疏通文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静待花开”。

(二)由读到圈,厘清“事理”

在教师领读结束后,可以问问:“这道题讲了什么?”“题中的哪个词或哪句话最关键?”不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读的过程当中要能了解题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关键的字、词、句。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题目的精髓。比如,有些题的要求很长,孩子们读到后面的时候就忘了前面是什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再找出其中的“题眼”,圈一圈、画一画,带着这些思考再次读题,才能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厘清“事理”。

(三)由知到思,提炼“算理”

当学生能做到读通字句,知晓其意后,就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此处应该用哪种算法。有时候,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常常给出更多的条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重要数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对多余的条件进行筛选,提炼“算理”,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比如:一根绳子长20 米,第一次剪去10 米,第二次剪去5 米,绳子短了多少米?

这题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读问题,看到“剪去”二字,就会不假思索地列出算式:20-15-5=5(米)。而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会从问题入手:“求绳子短了多少米?”就是求“绳子一共减掉多少米”,必须知道“第一次减去多少和第二次减去多少”这两个已知条件,和“一根绳子长20 米”无关。有了这样的理性思考后,学生就会列出正确的算式。当读后思考成为习惯,当学生遇到问题,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种以生活问题为背景的题目,可以在学生读题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学会收集信息、选择信息,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才能降低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其中严密的逻辑关系,提炼出“算理”,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利用家校合作,提供读题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所以读题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指导,还要取得家长的督促配合。老师和家长在读题时,语句是连贯的,句子中的数量逻辑关系基本上都读出来了,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学生自己读题,本身是一个困难、复杂的学习过程,他要先认字,再连成词,最后到连贯成句,不是一两遍就能完成的。有时家长为了省事和加快做题的速度,很容易越俎代庖。如果剥夺了学生的这种读题的机会,很可能就会造成以后的学习障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我会通过多种手段和家长联系。比如,电话联系、班级微信群、大小型家长会等,友情提醒家长督促好孩子认真读题,按时完成作业。并且不时在群里开展一些读题的比赛,让家长把孩子的良好表现录下来,展示在群里,让孩子产生读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一年级是起始阶段,所有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我们老师的精心指导。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读题的习惯与能力,增强他们读题的意识,指导他们掌握读题的方法、技巧。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其作为我们的目标来完成。只要我们方法合理、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数学读题能力一定能拔节生长,向阳而生。

猜你喜欢

提炼算理
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取材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初探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搭建多元平台提升语言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数形结合
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