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在功能性消化道不良诊治中的应用
2021-11-30刘杨洋钟显飞
刘杨洋,钟显飞
(乐山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四川 乐山 614000)
关键字: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信度;效度;筛查
0 引言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医学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越来越丰富及多样化,因此对于疾病的诊治水平大大提高。然而对于消化系统,目前仍有很多无器质性病变,而主要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为临床表现的各种疾病,统称为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而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Syndrome,IBS)在我国发病率占比最高[1],近年来,FD和IBS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并且由于疾病的多因化及多样化,其诊断标准和疗效随访亦缺乏稳定有效的评价方法及参考标准[2]。因此,在常规医学检查的基础上,通过使用适当且有效的识别工具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提高FD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及识别率,进一步对患者实现个体化的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在功能性胃肠疾病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筛查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中,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中对患者精神心理障碍进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个体化诊治方案提供参考与借鉴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12月就诊乐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在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按照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问卷法进行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收集量表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对得分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探索因子分析、项目分析、Cronbach’s α系数分析,评估该量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有效性,探索其潜在适用价值。
1.2 纳入标准
①研究对象具备一定理解能力,可独立或讲解辅助后完成调查问卷者;②以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为主诉就诊,症状为持续发作,或者反复发作,并且病程需要超过一个月,或者在近一年中累计病程超过十二周。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并由3名经验丰富消化内科医师会诊评估后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者;③获得知情同意并签字,自愿参加研究的被调查者,并涉及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收集,被调查者可以配合完成问卷。
1.3 排除标准
①不足以明确诊断者,或诊断存在争议;②既往或目前有明确的胃肠道器质性疾病者,以及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③实验室、影像学或胃肠镜检查发现合并明显异常者;④资料不完整或偏差异常明显,以及不能配合调查者;⑤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核批准,纳入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后,均签署相关文书,并对被调查者资料保密。
1.4 研究方法
采集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内容包括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常居住地。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填写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收集量表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SSS量表共计条目20条,由躯体化症状(S因子)占45%、焦虑症状(A因子)占25%、抑郁症状(D因子)占20%、焦虑抑郁症状(AD因子)占10%,总计四个部分构成。量表采用4级评分,每增加一级加1分,其中“无”提示“未发生”;“轻度”提示“偶尔有几天存在,但尚且能忍受”;“中度”表示“症状存在时间约占一半天数,或者希望症状能够缓解”;“重度”提示“症状几乎存在于每天,或者症状较难以忍受”。换言之,无、轻、中、重度共计4级分别按以1、2、3、4分记分,将20项得分求和所得总分为粗分,总分大于36分者定义为阳性,而小于及等于36分定义为阴性。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结果使用软件Excel 2019对数据进行分类录入,并采用SPSS 17.0和AMOS 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分析,量表的分析主要采用项目分析、信度检验,以及效度检验,其中采用同质性检验方法进行量表的项目分析;信度检验采用计算Cronbach’s α系数并评价内部一致性信度,效度检验则采用结构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同时计算SSS量表与标准量表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用以评价标准关联效度,最终结果均以P<0.05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D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本研究经过筛选总计纳入被调查者65例,发放量表65份,其中符合研究要求量表62份,最终获得有效统计量表62份,总有效率为95.4%,男20例(32.2%),女42例(67.7%)。被调查者年龄18~63岁,平均(43.4±13.8)岁,以青壮年为主,年龄18~44岁28例,45~59岁25例,60岁及以上9例。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中小学学历29例,高中及中专学历18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5例。
2.2 SSS量表的项目、信度及效度分析
2.2.1 量表项目分析
对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各因子之间同质性检验,结果提示量表中各条目得分和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49~0.753,其中S因子、A因子、D因子、AD因子各部分得分与量表总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9~0.814,且四个部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4~0.591,提示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 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计算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s α系数值为0.823,各因子部分Cronbach’s α系数值则分别为0.810、0.711、0.707及0.622;自评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818,各因子部分折半信度系数值为0.841、0.701、0.685及0.610,显示符合模型拟合的要求,各部分载荷系数分别是0.318~0.199 (P<0.05),量表中第16项载荷系数为0.318,小于0.40,其余系数值大于0.40。
2.2.3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中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对被调查者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并结合各因素与量表得分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提示在FD患者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与量表总分之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根据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因FD等相关症状就诊人次约占胃肠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4]。FD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不明原因或由情绪、外界刺激等诱发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主要以消化道等相关不适症状,同时还需要满足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者反复发作,病程需超过1个月,或在近一年中时间中累计发病时间超过12周[5]。随着人们对功能性胃肠病,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大量深入研究发现,其发病和进展设计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热点,包括胃肠道的动力异常,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反复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脑肠轴异常,精神心理障碍等,并且各方面也不完全独立,而是互相作用,进一步影响疾病的进程[6]。据调查,约一半以上FD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这与疾病本身病因及疾病迁延不愈而导致有关,其中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包含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等,Sattar A等通过研究证实 在FD患者中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71.3%~87.0%,远高于正常人群[7]。Henningsen等通过荟萃分析证实FD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且具有相关性[8]。而Van Oudenhove等研究发现,在FD患者中,胃肠道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与躯体症状障碍存在相关性,包括胃的敏感性改变以及胃排空功能影响,由此可见躯体症状参与胃肠道的功能,并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形成闭环作用[9]。
通过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生理状态下,胃肠道及其神经系统调节机制参与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精神心理活动,并互为影响[10-12]。一方面,胃肠道的自主神经系统首先由感受器采集信号,通过各级迷走传入神经、脊髓传入神经,或体液中的“肠-脑”通路将内脏的刺激信号从胃肠道逐级传递,直至大脑皮层,影响大脑的情绪和认知中枢,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机体所处的精神心理因素也可以通过“脑-肠”方向的通路来作用于胃肠道的功能,并产生不同的影响,通俗而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途径将各种信号传递到胃肠道神经系统,或者作用在胃肠道效应细胞并直接调控胃肠道的生理活动。而在病理状态下,如在FD患者中,由于胃肠道及其神经系统功能或信号异常,导致“脑-肠”通路轴受损,在采用传统的胃肠道治疗药物,虽能及时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及体验,但由于信号轴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或病情反复,满意疗效获得困难,进而引起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下降,由于不规范的治疗再次诱发FD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躯体不适以及经济和心理负担,甚至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而精神心理障碍的出现使患者更加关注自身躯体症状,因此患者常常反复就诊、不规范治疗,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通过在疾病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并进行适当干预,改善其精神心理障碍,让患者改善治疗体验,从而建立治疗的信心,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由毛家亮等通过多年研究并最早于2010年将结果公布[13],结果显示对于综合性医院中非心理科医生快速识别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有明显帮助。在接下来的10多年内,SSS被广泛应用于各科,如在心内科胸痛患者[14],老年肠梗阻心理护理患者[15],消化内科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6],以头晕为主诉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中等[17],并取得满意效果。结合本研究结果发现,对该量表采用同质性检验进行项目分析,结果发现各条目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系数值,各因子得分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四个因子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0~0.80,符合相关标准,所有条目均可保留,且四个因子互不重合及冲突,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应FD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另外通过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该量表信度也发现,SSS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通过分析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资料量表评测结果进行单因素及差异性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各方面的得分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SSS量表的得分情况不受上述因素干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加之SSS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可以较好的用于评价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为筛查提高依据[18]。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面SSS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操作性强,可作为临床上FD患者精神心理状况的评估工具,并在综合治疗、疗效评估和追踪随访中提高一定的指导价值,对于FD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