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2021-11-30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陈平生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陈平生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多个基本环节。与时俱进是对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年1月发布)是新时期高考评价的规范性文件,对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校从教考和谐的角度出发,应积极探索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评价层面对新高考改革做了要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首先,“一核”。“一核”指的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三点内容。立德树人是高考的育人目标,服务选才指的是高考的人才选拔功能,而引导教学则强调了高考的教学导向作用。高考核心功能的三大内容具有密切的联系,立德树人是服务选才与引导教学的出发点,而服务选才与引导教学则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其次,“四层”。“四层”指的是高考的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必备知识四点内容。“四层”明确了高考的命题方向。高考命题的内容,既要体现出学科的核心价值,也要做好知识体系、关键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考查,凸显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最后,“四翼”。“四翼”指的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四点内容。“四翼”为高考的命题形式提供了依据。高考命题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也要将知识点融入知识体系中,同时,更要从当代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出发,凸显试题的应用性与创新性。
当前,《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作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纲领性文件,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三个角度回答了高考本源性问题,不仅为高考命题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高中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南。
二、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建设对策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以往的教学管理存在严重的应试特点,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很好地做到立德树人。因此,《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教学管理模式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并从以下三点采取好措施,首先,注重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什么样的教学管理理念决定了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管理理念,将学生的道德培育与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次,注重发掘课程德育价值。立德树人以德育为基础性内容,而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思政课为主体的德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德育的需求。任课教师要善于发掘所授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强化文化课程在德育中的协同作用。最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改革的重点内容,综合素质评价突破了传统课程评价的局限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同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全面反映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表现,让学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有深入的把握和准确的了解。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欧盟、新加坡、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北师大课题组从我国学生的学习、发展出发,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融文化基础、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于一体,分为6个主要方面和18个关键点,为当前的课程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和学科性相结合的特征,从整体性的角度而言,所有课程均需要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作为育人目标,从学科性的角度而言,不同学科教育内容、教育任务有别,核心素养的具体构成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概括的考查内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必备知识”正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因此,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借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增强高考的教学引导功能。
(三)以自主学习为突破
传统的教育理论将教学活动视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发展与提升,必须依托于教学活动的完善。以往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模式,相应地,教学管理也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由皮亚杰等心理学家所提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支架理论为依托的新型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将课堂教学视作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发挥高考的教学引导功能,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改进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从课程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辅助者。比如,实施“导学反馈、互动研讨、训练拓展的“五环双优”课堂教学模式。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具有探索性与发散性的学习任务,借助导学案等形式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设置为学生的内部交流提供机会,在强化自主学习效果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为避免学习小组中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学习小组内部应科学分工,以常态化的分工明确每个组员的责任,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借助例会制度、学习经验分享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来驱动小组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以质量控制为抓手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建设同样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控制,而借助质量控制量规来提升教学质量管理的精准性则是当前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首先,选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具有全面性,和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及具体学习要求深度衔接起来,使依托评价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评价指标的选取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阶段、学习的内容以及外部学习环境紧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评价与时俱进。其次,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项目化学习的一级指标主要有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成果、综合素质四点内容,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如学习态度包括课堂专注度、回答问题积极性等,学习表现有项目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就指标权重设计而言,要从教学质量评价实施要求出发,赋予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相应的权重。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为教师乃至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活动。从评价结果暴露出来的问题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教学活动,持续性提高教学效能。
(五)以师资建设为保障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对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教学引导为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要求。因此,必须以师资建设为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保障。首先,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建设的重要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彼得·圣吉于19世纪9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活出生命的价值,追求的是学习本质的意义,与个人相比,团体学习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要从高考的教学引导功能出发,构建教师共同体,发挥好教研组在教师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其次,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核心内容,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线上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教师要学习微课教学、直播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丰富课程教学的手段。最后,完善素质模型。素质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最初为美国政府挑选外交官的甄别标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素质模型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成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可将教学管理纳入素质模型中。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既为教育事业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行的高考评价体系下,传统的教学管理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培养的需求,对此,必须深入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围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质量控制、师资建设五个角度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