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效能提升的创新逻辑

2021-11-30李京桦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舆情民族

李京桦 华 锋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有着鲜明的特征和明显的不足:一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网络舆情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西方宗教文化传播挑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三是敌对势力的重点渗透破坏了民族地区人民的社会主义信仰;四是网络人才的匮乏和管理水平的落后限制了治理效能的发挥。提升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效能必须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个维度综合施治,这才是标本兼治之举。

一、决定、支撑与变革:深入把握本质,厚植网络舆情治理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网络舆情不是网络和舆情的简单相加,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的舆情新范式,网络舆情因其传播的即时性、虚拟性而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3]网络舆情治理既包含对舆情的治理,也包含对网络的治理,但不是分而治之,是合而治之,这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所以从经济基础维度考量网络舆情治理是治本之举。

(一)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夯实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效能,必须首先大力发展经济,以加快经济后发赶超为基础,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产业、数字经济发展,为做好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4],“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5],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民族地区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跨越发展。要准确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服务和融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出击,提前谋划,自力更生,增强自主造血能力,加大创新力度,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制度优势,既“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6]又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大力推动文化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民族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别的自然风光、有保护良好的国家公园,这已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 大力培育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撑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民族地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与汉文化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少数民族和汉族能够和谐相处、共生共存,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很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蛊惑和挑拨,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这块阵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会甚嚣尘上,影响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和谐稳定。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以高超的政治思维和战略思维,设立了民族类院校,在解决民族问题、传播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促进国家稳定和谐、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4](P199)“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7]所以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将其作为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的一个重要教育平台。要从人才培养着手,全方位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传统优势教学手段,改进不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式方法,结合网络、多媒体、4D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有重点、有倾向、有步骤地将网络舆情相关理论融入民族道德课程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用丰富的理论和生动的实践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及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又能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谙熟互联网发展规律的民族地区网络管理人才队伍,确保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三) 快速提升网络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当今世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主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随着网络的快速勃兴和其与生俱来的各种优势,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由线下转到线上,网络空间已成为斗争的核心场域。众所周知,互联网发端于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网络技术的先发优势和霸权地位,在网络空间大肆宣扬、鼓吹和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大肆攻击、歪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发布的《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来自美国的网络攻击数量最多,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故此,“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4]“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7]

民族地区需要持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这是做好网络舆情治理的基础性条件,抓不好技术创新环节,就做不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8]多措并举,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大力培育国内拔尖人才,提高人才待遇,改进科研经费资助办法,让科研经费效益发挥最大化,完善鼓励科研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着力化解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两张皮’的困境,真正落实核心技术成果转化的具体环节和关键程序。”[9]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也就是“两张皮”现象。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自说自话,科学研究的成果在社会上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或很难转化为社会实践应用,社会亟需的技术总是难以实现。所以,民族地区要加大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和程序,为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规范、主导与保障: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0]所以在上层建筑维度,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发挥制度优势,实现治理效能最优化。

(一) 培育多元主体,打造治理合力

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多元、客体复杂、内容变化多端,部门交叉多,工作面广,任务繁重,因此要从整体上谋划,积极培育多元主体力量,多部门、多主体联动负责、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建立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的工作合力。“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11]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应该发挥党政工团的组织优势,协调好党委、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智库等各方面的作用,深化网络社会共治之路,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民族地区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营造河清海晏的网络空间,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行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要坚持网络群众路线,构筑网络“统一战线”和网上“同心圆”。“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12]民族地区的管理人员要自觉学习网络特征,做到学网懂网用网,走网络群众路线,既能“面对面”为群众服务,也能“键对键”地为群众解忧,“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

民族地区需要充分调动重点新闻网站的积极性,发挥其网上舆论主阵地作用,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要培养一大批“网络红军”骨干,发挥其“平民领袖”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带动影响更多的网民。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责,加大行政监管的力度;调动社会各种群体的积极性,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让老百姓人人成为监督员,形成“大监督”格局,让错误思想、反动思潮在网上无处遁形。

(二) 引导“自主自治”,规范网络行为

治理理论认为,随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的相互依赖性、合作互动性越来越强,在治理过程中的协商、谈判和交易也越来越常态化,最终必然会形成自主自治的网络环境。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法治的外在约束作用和道德的内在约束作用,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治理网络舆情。

当前,“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14]“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7]“要依法加强大数据的管理”[7],所以加强依法治网,是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性基础。民族地区需要根据网络空间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发布主体、内容、客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网络舆情治理法治化。

民族地区政府需要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已建立有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明辨是非、以正视听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要借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成功经验,尝试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基本原则,选优配强网络新闻发言人,规范网络信息发布,建立健全发布内容、发布程序、发布权限、议题设置等方面的制度,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民族地区政府是网络舆情治理的最主要力量,民族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制度和规定,并切实加强落实、加强监督检查。要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反馈,将责任落实到人。对本地区的网络自媒体平台要强化监督和管理,对负责人和管理者进行实名登记,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民族地区的民间组织如网络协会等要建立普遍认可的网络自律规定或公约,加强内部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保障体系。达到“用法律和市场营造意识形态表达空间,建立一个党委监督、政府治理、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信息流通机制与文化市场体系”[15]的网络舆情治理总体目的。

(三) 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元治理”功能

治理理论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强调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性,但更强调政府在这些多元治理主体中居于主导地位,扮演着“元治理”角色,政府承担着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和建立行为准则的重任,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因此我们在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中,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元治理”功能,保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我国作为网络大国,网络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跟进速度,网络舆情治理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相对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做好网络舆情治理的必要保障。我国的网络安全保障和治理体系还很不完善,所以我们首先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6]厘清政府职能,以便更好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17]中共中央的这一决定,为民族地区进一步做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全力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明确了方向。要高度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宏观统筹协调能力,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在大数据时代的全局领导能力,提高整体推进的统筹协调能力,要用体制机制为网络舆情治理保驾护航。因此,要明确各部门的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划清权利边界,对交叉重叠部分做好统筹协调。严格规范新媒体准入运行机制,强化党的思想引领,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引导新媒体自觉承担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新时代重任,以社会价值优先,统筹协调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同实现。

三、导向、凝聚与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牢网络舆情治理的精神引领

民族地区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结合其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根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其特色。发挥民族文化特色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能够快速促进本民族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二是能够增加对族外民众的吸引力,扎根民族文化特色,就要加大创新力度,“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凝聚力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力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的灵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地区守望相助、荣辱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增强。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民族地区要加大宣传引导,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地区人民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强化,二者的作用相互叠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符合目的论又符合方法论,从目的论上来讲是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的良好愿景,从方法论上来讲是民族地区开展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地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是56个民族团结凝聚的共同心理基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6]

(二) 树立网络治理理念,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力

民族地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战略地位。“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1],深入研究把握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本质规律,要形成网络舆情治理的整体性思维,既要调动党委、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科研院所、个人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又要合理统筹,发挥协同治理的最大合力。

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的弘扬与创新,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规制网民的网络行为,提升政治站位,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6]

民族地区政府需要树立大数据网络治理理念,打破传统的阵地管理模式,是做好网络舆情治理的前提。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网络舆情治理仅仅依靠经验等传统的办法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是评价、判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大数据能够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示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以便提前做好防控工作。所以,要高度重视大数据研究工作,做好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要强化个性化治理理念,摒弃传统的政治化、一刀切、强制性的治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共享共治的资源优势,深入了解不同治理客体的内在真实需求,针对个体的不同特征,强化治理效果。要有跨界融合的意识,善于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增强网络舆情治理的精准性、可靠性和吸引力、凝聚力。

(三) 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内聚力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民族地区需要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的价值底蕴,创新网络舆情治理的载体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是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行军”。我国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节日节庆、民俗风情等璀璨文化,是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在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中,决不能抛开民族文化而单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是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减少思想价值冲突,推进深度融合,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确保网络传播内容的健康、积极、向上。对民族地区来说,首当其冲的是抓好民族特色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在推进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持“两个巩固”,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关切民众实际生活,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等网络虚拟实践活动,抢占网络阵地,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既要坚持民族文化特色,也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

(四) 创新网络话语体系,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吸引力

创新和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文化表达方式。鼓励网民主动参与,群策群力,推出一批立意高远、下接地气的网络文化精品。增强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引导民众正确看待东西方社会的差异、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民众理解、认同和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为了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效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凝聚和集中体现。所以,新时代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治理,既要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优秀文化,又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理论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21],故此,在新时代提升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效能的实践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要取得“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22],这样才能促进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心理认同。要建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培育体系,充分发挥重大历史事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价值引领作用,必须打造大众化、时代化的话语叙事方式,大力推进隐性传播,“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3]

民族地区需要强化网络话语建构,打好网络舆情治理主动战。应提前谋划应对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放大效应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用健康积极向上有效的正面宣传构建主流舆论话语权。增强问题设置能力,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明确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战略目标,做好战略规划,保持战略定力,争取战略主动。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找准切入点,主动打击错误言行,提升治理效能。

(五) 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增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力

民族地区文化多元性特征比较突出,所以民族地区是西方等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区域,疆独、藏独、泛突厥主义等势力争先恐后,“想方设法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围堵,不断调整策略、变化手法,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民心……加大策动‘颜色革命’力度。”[24]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压力更大,所以要适时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方法,增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力。

民族地区的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必须建好用好。“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25]

民族地区若要提高网上宣传效果,就“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6]。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有所长,都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7]这样才能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实现治理效能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舆情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广东舆情
全国舆情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