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民族院校“概论”课教学效果分析
2021-11-30管前程孟凡东
管前程 孙 晶 孟凡东
(1.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2. 郑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3.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发挥更为重要的功能及作用。民族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 这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既有一般高校的共性,又有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授课对象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在民族文化、语言和知识建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给“概论”课教学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门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为一门显学,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了大发展,民族院校思政课的教师力量也随之有了明显增强。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民族院校“概论”课的效果还有待改善,仍存在诸如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教学及考核方式需要创新,学生课堂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民族院校“概论”的实际教学效果,需要努力提升和不断改进。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一、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任课教师的因素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是决定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要切实提升民族院校“概论”课教学效果,必须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 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做到有底气。教师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的前提下,可以探索用学术讲政治,用思想和逻辑的力量让学生信服和接受理论。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就是教师的底气。民族院校的“概论”课教师还要具备一定民族理论知识和常识,才能在不同的课堂上赢得学生信任与喜欢。反之,如果不注重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也可能会在课堂上“得罪”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引发冲突。教师只有自己真正读懂搞通理论,才能在课堂上讲得清楚、讲得深入、讲得自信,才能有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进行释疑解惑。二是不断更新知识,做到授课有新意。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电子时代、智能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课堂上才能讲得有新意,否则讲课总是老案例、老信息,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低头一片。三是关注社会实际,做到授课接地气。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脱离社会和生活,高高在上地空谈大道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变迁日新月异,深刻改变和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包括教师与学生。社会现实中有许多重大和重要的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2020年以来中国抗疫的成就、经验与故事就是最新最鲜活的教学案例,很容易在课堂上引发共鸣,加深学生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认同和理解。四是广泛阅读,拓展视野。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在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尽可能涉猎广泛,还要了解西方以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这样才能视野广阔、不狭隘,也更有定力和文化自信。五是深入思考,提升思想水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人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教师在多读书、体验和观察社会的基础上,还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学思践悟,在课堂上体现出思想的力量。六是做好科研,具有学术深度。教学与科研相长。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到一定程度后,必须以科研的深度和厚度作支撑才能让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学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师晋升职称和扩大学术影响力,也是一项高度凝练而严谨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提升教师的逻辑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帮助教师的授课具有学术的深度与厚重。
(二)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是提高教学的技术能力。教师要锤炼好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概论”课教师大多不是师范类院校毕业,教学功夫主要都是在上课过程中锻炼、领悟和提高的。但是教师们都有意识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极致。具体而言,每次课的导入都要独具匠心,做到授课前5分钟就能吸引住学生;明了重点要讲清楚的理论和问题;按计划完成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上课结尾要能高度概括,简洁有力。教师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教学技巧,包括如何提问,怎样组织课堂讨论等等。另外,高质量的PPT能给人以美感,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能更好地聚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下功夫学习提高制作课件的水平。二是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在讲台教学的过程类似艺术家在舞台的表演,要有感染力和强大的气场。“概论”课教师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理论,教师要注意修身养性,涵养气质,用浩然正气为学生传播正能量。要树立端庄大方的教学形象,服饰得体,语言生动,声音有穿透力,全方位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三是加强教学研究。教师不仅要善于教书,还要善于研究教学,琢磨教学,用工匠精神来锻造教学,把教学经验提炼成理论思考,形成研究成果。要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正不足,不断提高,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教学个性。
(三) 激励教师高度重视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第一天职,热爱教学本应是份内之事。但是由于不少高校都侧重于追求科研项目、科研指标,导致一些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过多精力,而把时间更多地放在科研上去。其实做好教学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即使是专家教授如果不认真准备教学,上课仅是敷衍了事,也可能教学效果不佳,被学生给予差评。作为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学,认真备课、充满激情和热情地去上课,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要在制度上引导教师重视教学。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加大对教学的支持力度,对于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除了物质奖励以外,还有各种荣誉表彰,作为积分可以在职称晋升时使用。譬如学校文件规定年度教学成绩在本学院排名第一的可以积6分,排名前三的可以积2分,在CSSCI期刊发表1 篇论文积1分。评职称时获得教学优秀成果奖的积分相当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这就从机制上激励教师努力把教学做好,追求卓越。
教师要关爱学生。现在的本科生基本都是95后、00 后的大学生,他们和教师之间由于年龄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存在代沟很正常,但这种代沟可以通过“桥梁”来沟通和消弭,这就是相互尊重、宽容和理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尽力解答学生的问题,甚至要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样教师才能贴近学生接地气,获得学生欢迎和信任。
二、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及考核模式
中央民族大学“概论”课的整个教学环节中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分类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甚佳。
(一) 积极使用新媒体新技术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电子时代,“概论”课教师也要顺势而为,使用先进技术“占领”课堂,让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抬头的利器。中央民族大学主要使用了三种技术:一是使用“中成智慧课堂软件”覆盖全部教学班。从2017年开始,所有的“概论”课全部使用手机教学软件,在课堂互动、课堂测试中广泛应用。譬如在每个小组课堂汇报以后,由全班同学做评委打分,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又激励各小组努力完成作业以获得好评。现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进入“概论”课堂活动,先登录手机软件的习惯,通过对全校2018级27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有86%的学生表示支持使用该教学软件,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二是用微信布置作业,讨论问题。在每个教学班都建立了微信群,由班长担任群主,教师会在微信群布置作业,学生和教师沟通交流小组学习汇报和社会调查的题目,全班在微信平台上集中讨论问题,分享正能量的学习资料。这样既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感情,也让学生感觉到“概论”课不仅在课堂上,也在线上和身边。三是运用微访谈、微电影提升教学效果。学生为“概论”课录制的微访谈、微电影在课堂上播放时也都引发热烈反响,课堂的抬头率大为提升。
(二) 开展分类教学
中央民族大学的本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大概占比50%,各民族学生在一起相互学习,美美与共。学校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既有文理工学科,又有舞蹈、音乐、美术、体育学院,还有各少数民族语言学院,各院系学生差异性较大,文化多元。近几年概论课教学把全校本科生分为三类,开展分类教学,每学年上学期完成人文社会学科和部分理工科学生的授课,下学期对部分理工科和少数民族语言类学科、艺术、体育类学生授课。实践证明这种有针对性的分类教学方式,比之前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把文理工科学生分为一类。中央民族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学生占全校学生的多数,是“概论”课教学的主要学生群体。教学团队会定期举行备课会,认真研究和交流每一讲应该讲清楚哪些重要问题,各位教师会分享备课的主要内容和体会,以及好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些学科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热爱学习,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对于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要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努力上好每一次课,才有可能在期末时得到学生的好评和认可。教学相长在对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授课过程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五位一体”教学法在给他们授课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实践,也深受学生欢迎和肯定。中央民族大学有些专业,譬如民族学、社会学的同学每学期完成的社会实践论文质量很高。这部分学生群体更多体现出和一般高校的共性,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乐趣、挑战和动力。
二是把少数民族语言学科(民考民) 学生分为一类。主要有藏学院、维语系、哈语系、蒙语系、朝文系这部分学生,他们高考时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普通话和汉字水平相对稍差。在给他们上概论课时,要求教师阐述清楚基本理论即可,不需对理论作太深入的解读,要更多地理论联系现实,尤其是联系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来说明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譬如给维语班上课时,讲到“实现共同富裕”这部分内容时,以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为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以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近几年,通过分类教学,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授课,有效解决了以往“民考民”类学生反映上“概论”课听不懂、不喜欢听的问题。
三是把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分为一类。中央民族大学还有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这些学院的学生高考时文化课成绩较低,入学后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不大,课堂纪律比较差,一般认为他们的思政课不好上,教学效果差。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就是专业课素养很好,能吃苦耐劳,社会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可采取因材施教、顺势而为方法,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改革。减少在课堂集中授课的课时,增加他们社会实践的课时,鼓励他们充分进行社会调查,结合专业特长,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通过课程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几个学院的学生在期末进行的集中汇报展示精彩纷呈,有红色舞蹈剧目、革命绘画、革命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好评,有效调动了他们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
(三) 改革考核方式
鉴于以往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考试前靠短期突击过关,近几年改革了考核方式,取消了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实行过程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平时考查,包括考勤和理论的考查;重视社会实践,期末要提交社会实践论文。各部分所占百分比是:平时(考勤、读书报告、热点讨论等) 成绩占30%,理论测试4次占总评成绩的40%,实践教学成绩(提交调查报告) 占30%。教学考核改革几年来效果显著,学生认为“概论”课堂充满活力,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提高了课堂抬头率,能收获更多知识和信息,也更重视理论学习。根据2020年最新的数据调查,95%的学生对现有的考核方式满意,证明“概论”课进行的考核方式改革是成功的。
三、探索践行“五位一体”教学法
近年来,通过专题式授课、课堂互动、热点问题讨论、阅读经典、社会调查的“五位一体”教学法,中央民族大学“概论”课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
(一) 专题式授课
专题式教学是依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安排,形成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2]。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是适合“概论”课的授课方式。中央民族大学的“概论”课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列出18个专题,力求将重点问题讲透。教研室各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研究各有所长,为了发挥团队的最大作战能力,每个教师负责2~3个专题的课件,再在一起集体备课交流,分享资料、案例和经验,通过集体的智慧来尽可能补充、完善每个专题内容。通过这种授课方式,课堂讲出来的都是精品和干货,学生也认为教师对问题的讲解比较精深和透彻,避免了因追求面面俱到而导致的蜻蜓点水式教学。
(二) 课堂互动
适当的课堂互动是优良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互动形式多样,包括提问回答、小组辩论、软件使用等。教师除了精心组织课堂互动外,还要善于捕捉课堂随时可能会出现的精彩时刻,引发共鸣。譬如在讲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时,教师和学生可以结合切身体会交流所感受到的社会发展与变化。最近几年的教学中经常采用“中成智慧课堂”平台,通过手机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课堂知识随机测试。在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以后,一次课堂互动中,笔者让理工科班级的学生谈谈他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认识与了解。通过手机软件很快统计出答案,数据分析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世界、贡献、创立、伟大、思想家”等词汇,学生们的精彩而深刻的回答令人留下突出的印象,让人极其感动。有效热烈的课堂互动不仅提升了课堂抬头率,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参与中学到知识。
(三) 热点问题讨论
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每6~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要求自主选题,结合所学理论,对社会热点、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并且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汇报交流、组织讨论15分钟,并且让全体学生做评委,现场给予打分。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各小组要与授课教师保持互动交流,沟通选题、讲授内容及汇报形式,避免出现选题重复、陈旧,鼓励学生的汇报要有思想、有形式、有内容、有创新。各小组为获得好评都竞相展示,非常用心去做好学习汇报,选题新颖多元,内容丰富精彩,表现形式多样,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反馈统计,这一部分是学生们最为满意和喜欢的教学环节,认为既得到锻炼又收获良多。
(四) 阅读经典
在这个环节,我们要求每名同学阅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篇目3篇,并写出读后感,在课堂上交流。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难以让每名学生都畅谈学会体会,每次课就随机抽点3 名学生谈学习体会,学生写出的读后感作为平时作业,每学期交3次,由任课教师批改。学生们反馈说,虽然阅读经典有难度,但是通过这种学术训练,确实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五) 社会实践调查
“概论”课教学安排的最后四周,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围绕社会实践调查主题,主动走进社会,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并撰写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社会实践论文。我们从学生作业中筛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论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比赛,连续多年获奖。社会调查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让学生真正接触了解社会,观察和分析社会,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通过我们探索“概论”课教学实践所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充分证明,只要勇于推进教学创新,方法得当,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完善,就能够显著提升民族院校“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对此既要有耐心和决心,又要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