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视域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2021-11-30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怀自国

青年心理 2021年3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言文中华

安徽省亳州市第五完全中学 怀自国

高中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阶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必要,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语文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现阶段,很多教师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了学生应试能力的发展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限,“语文理论讲述+题海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创新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能够推动高中语文课程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无论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推动文化复兴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古诗文的学习还是文言文的阅读都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转变传统“阅读——翻译——背诵”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教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是推动高中语文课程创新的重要形式。

(二)能够拓展高中语文课程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历经了千年洗“礼”。比如道德理念、人文风俗、文学作品等,都是历久弥新的优秀内容。无论是节日风俗,还是思想道德理念,都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实际生活与语文课程内容之间的具体联系,在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形式。

(三)能够提升高中语文德育质量

现代语文是人类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混合,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价值。语文课程内容蕴含很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是极为重要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就是要将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知识融入语文课程内容中,在深化学生语文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德育内容质量。由此可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有效融合,是提升高中语文德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视域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创新路径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在课堂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众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有限,这种问题导致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成效不理想。高中语文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材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备课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比如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法治精神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融合,在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理论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的时候,在课堂上我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在生活中关心过自己的父母吗?”学生大都反映虽然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唠叨,但是还是很爱他们。然后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为学生继续讲解:“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力量一直是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人们从古代开始就非常重视与父母的家庭情感,所谓‘修齐治平’,‘齐家’一直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明代的归有光写了一篇《项脊轩志》,来思念自己的家人。那么现在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这篇作品,感受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重点标记一些反映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以及“庭有枇杷树”等句子,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语句翻译。学生翻译完成后,让学生思考并体会这些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课程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二)结合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效不够理想。针对这种问题,在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视听化的语文课程内容,降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难度。实际上,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相结合已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形式,视听化的教学语言能够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我的课程教学活动为例,我在组织学生学习《风雪山神庙》一课知识内容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名著的认知,我在课前首先应用互联网为学生下载了关于《水浒传》的影视作品,在课前提问学生:“同学们,谁能说说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有哪些?”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很快就回答出我国四大名著的作品名称,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我组织学生探讨了《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提出“林冲”这一人物,并组织学生一边学习文章内容,一边看课程视频,最后一起分析林冲、柴进等人的人物形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传统文学作品内容的直观性,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创新课程活动,深化学生理解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中,众多教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还是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都是拓展学生语文文化视野、深化学生语文理解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创新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在语文课程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

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鸿门宴》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时,并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程知识内容,而是在组织学生完成翻译后,结合文章内容开展表演活动。在表演活动开始前,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设计表演剧本,这需要学生将文言文的内容设计为白话文,并且主要的语言要和人物形象、主要情节相对应。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写剧本的过程中学习文言文中的“词与句”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安排学生表演剧本,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如刘邦的焦虑、项羽的犹豫不决、范曾的愤怒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既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也能帮助教师在课后设计练习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通过课堂表演《鸿门宴》,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刘邦能赢天下,项羽却失败的原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综上,语文是学生获取基础理论知识、拓展个人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性语文知识的理解,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知识的兴趣。但是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众多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不够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在构建生活情境、应用信息化教育和创新课堂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言文中华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文言文阅读专练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