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化研究轨迹与前沿分析

2021-11-30冯雪红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水利生态文化

张 欣 冯雪红

(1. 北方民族大学 民族学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2. 北方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宁夏·银川 750021)

2019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水是文化之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也就没有文化[1]。1988年10月,时任淮河水利委员会宣传教育处处长李宗新同志在《加强治淮宣传工作,推进治淮事业发展》的大会发言中提出对“水文化”概念的最初理解,认为开展水文化研究,要研究水事、水政、水利的发展历史和彼此关系;研究水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研究水利事业的共同价值观念等[2]。格尔茨《尼加拉:19世纪的巴厘剧场国家》一书分析了巴厘岛的灌溉社会,在巴厘岛的社会体系中,水权是权力的核心,灌溉会社是调整水利灌溉设施、实行水利控制的组织,村庄邻人互动、灌溉会社及庙会组织民间仪式等共同维系着村庄的权力与秩序[3]。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一书注意到了水对于宗族社会的重要性,稻作经济和水资源是中国东南宗族冲突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宗族关系和宗族发展[4]。王铭铭在其学术随笔《心与物游》一书中探讨了水的精神,围绕水这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中西文化各自延伸出自己想象世界的方法,古代中国人赋予水的象征意义是平静和理智的代表,而福柯笔下的水却演绎了“超我”与“本我”、“理智”与“癫狂”、“文明”与“野性”之间自我斗争的戏剧[5]。行龙主编的《田野·社会丛书》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与命运,其中多部著作与水相关,“泉域社会”是行龙及其团队提出的重要概念。《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 《泉域社会:对明清山西环境史的一种解读》等以社会史梳理为经,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黄土高原上的水文化。张亚辉《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 一书,较为详尽地梳理了晋祠灌区的灌溉历史及现状,以及村落在生活和仪式中的用水情况,从文化理性的视角出发,提出对晋祠水利社会史的独特见解[6]。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水文化”为关键词检索,有1028篇期刊论文和175 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从研究主题来看,学界对水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城乡建设中的水文化、少数民族水文化、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化、水文化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文化等内容。

一、关于水文化概念和内涵的研究

一是部分学者对水文化概念予以探讨。李宗新从一般的“文化”定义中引申出水文化界定,认为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7]。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广泛的社会性和历史的悠久性,水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在表层的景观水文化、中层的行为水文化、深层的心理水文化[8]。范友林认为,水文化是指水利界根据本民族的传统和本行业的实际而长期形成的共同文化观念、传统习惯、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生活信念和进取目标。水文化有类型之分,并且有生长期、发展期、展望期,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合二为一[9]。靳怀堾认为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水关系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0]。肖冬华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讨了中华传统水文化,认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催生畏水文化、敬水文化,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产生治水文化和利水文化,自我实现需求产生乐水文化[11]。

二是部分学者对水文化内涵进行讨论。兴利认为水文化的内涵体现在:水与社会关系密切;水与人们思想观念关系密切;水与社会组织机构、社会制度、法制建设关系密切[12]。徐静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人类对水赋予人的想象和情感,水形柔实刚,貌弱实强,是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和处世之道[13]。梁述杰等认为,水文化是水利行业人员所秉持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水喻德、水喻智、水喻财、水喻时、水喻美,健康发展的水文化化人之精神、益人之心灵,它代表和引领着社会良知,其使命严肃,生命力厚重[14]。徐碧辉认为,水的自然特征和人文内涵体现在其永恒的愁思、坚韧的意志和得道者的智慧,水的社会内涵则体现在中国传统阴阳五行说中把水列为生命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水作为人民群众的象征,能载舟,亦能覆舟,它告诫和提醒统治者,必须顺乎民心、尊重民意。“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水至清则无鱼”等均体现了水的社会内涵[15]。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文化的研究

第一,古典著作中的水文化表达。刘锋分析了《管子》一书中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水文化的表现,探讨了《管子》中关于自然之水、德性之水、水与治国之间的关系等。《管子》对水文化的探讨,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有一些局限性,但较之先秦其他典籍更为系统、更为全面[16]。肖冬华认为,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语言文字中的“水”,以及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人水和谐的声韵,从《管子·水地篇》 《河图洛书》 《周易》 《论语·雍也》 《说文解字》 《道德经》 《五灯会元》等古籍中找到了中华文化与水文化之间紧密相连的渊源,并强调了中华传统水文化对现代社会人水和谐的意义[17]。潘杰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 《老子》 《孟子》 《荀子》《春秋繁露》 《论语》 等作品体现了水的自然之美,《逍遥游》 《桃花源记》 《秋池》 《九歌·河伯》 等体现了水的灵动之美, 《汉书·地理志》《水经注》 《道德经》 《河图》等体现了水的风格之美[18]。

第二,传统建筑中的水文化意蕴。彭双等分析了独具东方文化神韵的中国古典园林对水元素的巧妙运用和对水文化近乎完美的诠释,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型的层次感”“势的动态美”“声的氛围感”“影的纵深感”营造出“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19]。周兵等探讨了中华传统建筑中的水文化,水对中华传统建筑的产生、布局、规划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宅、宫殿、寺庙、陵墓的营造史中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古鉴今,水文化在现代建筑中也多有涉及,要实现建筑区域水分的调节、建筑环境的净化,注意建筑区域的小气候调节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富有生态文化及艺术内涵魅力的水边环境,避免以生命为代价的内涝和“城市热射病”[20]。段晓伟以厝落、渡口、墟市为考察对象,探讨了明清时期永泰嵩口水文化,临水而居的嵩口厝落、由水而兴的嵩口渡口、因水而盛的嵩口墟市,都是当地民众长期进行亲水活动的见证[21]。

第三,施政治国中的水文化体现。翟志娟等分析了道家思想中水之可贵在于其体性柔弱,但却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特质,清静的水面能照鉴万物,清虚的心境方能看清外部世界,而儒家将水德看作道德的化身,孟子的政治主张是王道、仁政,他认为仁政是一种长效机制,是统治者极高的智慧[22]。王培君探讨了先秦水文化与任势管理思想,先秦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任势管理思想,他们不仅倡导顺势而为、借势发力,还提醒管理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积极谋势造势,用“激水之疾,至于漂石”的态势;“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的顺势;“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借势;“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的造势来成大事、创大业[23]。

三、关于城乡建设中水文化的研究

一是城市建设中的水文化。郑大俊等从水的起源、延续和发展分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水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人水和谐对当今城市发展的现实意义。水是城市起源的关键,是城市延续的保障,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追溯保护伟大的水文化遗产、树立与水平等的生态意识、开展符合自然规律的水建设、更加重视城市生态治理和水保护[24]。张贵贤、刘福智梳理了中国城市的水文化历史,通过探讨水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发现滨水城市水文化的埋没和退化甚至破坏,从而提出塑造滨水城市水文化的重要意义[25]。林跃朝、李宗新探讨了城市水文化的内涵、水与城市的起源、现代城市的水困扰等,通过对城市水问题起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现代城市水文化的建设方向和途径。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更应注重水资源的承受力,提高水利工作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及时更新水利观念,在传承的同时注重创新,提高设计和建设的文化品位,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城市水文化遗产[26]。

二是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水文化。台文泽等以西北T村为例,探讨了缺水社会的生活实践和秩序变迁,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村落生态中“水”的文化表达和地方感,分析了泉域格局与村落互动,泉水使用展现出以道德色彩为主而非激烈争夺为主的社会互动特征,自来水与村落生活的变迁则折射出了当代村落发展中的新现实[27]。郑晓云、皮泓漪通过对云南大盈江畔一个傣族村的人类学考察,探讨了村落人水关系变迁与可持续发展。在过去五十年中,这个村落的人水关系逐渐从和谐共生变为恶性发展,人类对河流过度开发,水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水文化的重建、人水关系的良性建构刻不容缓[28]。尹绍亭着眼于水,考察了稻作文化中水源的涵养保护、稻田灌溉技术,以及水资源的变迁,表达了对当地水资源及其利用呈现出重重危机和频繁灾变势态的隐忧,强调既要依靠政策、法律和科学技术,改变和禁止一切破坏、污染水资源的行为,又要重视历史上各民族亲水、爱水、乐水、保水、洁水、用水的经验智慧,重视传统知识的价值,取其精华,传承发展[29]。

四、关于少数民族水文化的研究

中华文化灿若星河,少数民族水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黄龙光认为少数民族水文化主要包含着水信仰、水制度、水技术等内涵,关于水的本土知识是维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动力,生态向好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少数民族水文化还有寄托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及整合地域社会的功能。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确保持续发挥水文化的这些原生功能,同时要创造性转化和开发诸如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遗产观光旅游、水文化生态产业开发等一系列新的功能[30]。郑晓云分析了傣族的水文化,傣族拥有生动的水文化并有“水傣”之称,傣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居住格局、节日庆典等都与水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傣族水文化也面临一系列考验,保护和传承傣族水文化,让其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价值已迫在眉睫[31]。周大鸣、李陶红以湖南通道独坡乡上岩坪寨为例,探讨了侗寨水资源与当地文化,通过对水与信仰文化、水与生态文化、水与制度文化的研究,分析了地方性知识在动态变化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32]。杨发军、蒋涛探讨了清水江流域土家族水文化,清水江流域土家族的神话传说、民居建筑、特色饮食、民族服饰、民歌、地名等,无不体现了独具流域特色的水文化内涵,水文化铸就了土家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的生活作风、勇敢爱国的民族精神[33]。

此外,一些学者对仪式过程中的水文化进行探究。郭家骥以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为例,探讨了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通过阐释宗教信仰及其节庆活动中与水崇拜有关的祭祀礼仪和人生重要礼仪中的用水习俗,从而生动地展现出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在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仍有重要意义[34]。石仁春探讨了中国壮族与泰国泰族人生礼仪中的水文化,通过比较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人生礼仪中的出生礼、婚礼和葬礼发现,由于相似的自然环境和相同的民族起源,水在壮族和泰族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35]。王易萍考察了水与村落的民间信仰,深入调查了坐落于浔江流域中段一个江心岛上的C村,在村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通过仪式上,水常常作为一种身份转换的媒介,帮助人们顺利通过各种关口,而在节庆习俗中,水又隐喻着村落的财富想象,复杂多元的水神信仰和用水习俗,也促进了村民对各种不同来源的水进行洁净和肮脏的认识和分类[36]。张海明探讨了中国民间信仰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水在民间信仰中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水文化诞生之初表现为民间信仰中对“水”的崇拜,人们通过关于水的民间仪式表达美好愿望。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仪式中,水能扫除厄运,民间信仰在水与民族精神之间建立了共通的渠道[37]。

五、关于水利工程中水文化的研究

一是运河中的水文化。李可可、黎沛虹探讨了长江流域水利开发的第一项巨大工程“都江堰工程”的结构布局、产生的社会历史效应和治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江堰工程体现了我国传统治水文化,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成功,更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化的先进性与可继承性[38]。张芹、张娟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三峡水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在社会生产中的传播以及在精神文化中的传播,三峡的舟楫文化、栈道文化、桥梁文化、码头文化、大坝文化等都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三峡水文化在社会生产中的沉淀、在精神文化中的浸润,三峡地区人水和谐互动的现状,诠释了人类社会水务生活实践的意义和价值[39]。白文荣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北京北运河水系综合治理,通过追溯北运河的历史,认为北运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传承文明和文化的有生命的载体。根据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其水生态恶化的情况,河道管理部门应承担起运河文化开发、保护和传承的职能,全面规划统筹,充分体现运河特色,挖掘水利工程的文化功能[40]。

二是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李亮梳理了拥有极为丰富的水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的前世今生,对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进行深入探讨。京杭大运河是一项历时数千年的杰出创造,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水利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水体治理、路网建设、绿化景观、文化旅游、商业贸易、夜景灯光、居住休闲、河岸整治等工程展开一系列措施保护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让其在传承文明的同时焕发新生[41]。万金红、廖梦均在分析建设遗产型水利风景区的可行性基础上,认为我国水利风景区水利遗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水利遗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水利遗产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保护和发展遗产型水利风景区,要在保护好水利遗产原真性的基础上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而深化水利遗产资源化、资产化管理[42]。金绍兵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水利风景区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认为水利风景区主要有水文化、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要以先进的水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景区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作用,发掘历史文化,提升景区品位,开发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提高景区吸引力[43]。

六、关于水文化教育的研究

一是水文化育人实践的内容。蒋涛认为,我国现有水文化普适性教育存在许多空白,亟待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在横向拓展水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水文化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纵向系统梳理水文化脉络,在持续研究中将水资源利用、开发、保护与水文化发掘、抢救相结合,形成全民学习水文化的氛围,提高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推进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44]。詹杏芳认为,实施水文化教育应与教育的本质规律一致,基于水文化的人文精神属性、行业属性和社会属性特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侧重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从水的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三个维度来构建水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并落实于教学科研主阵地、校园景观、媒介宣传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45]。

二是水文化教育传播的路径。罗敏、李春城梳理了水文化教育传播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了新媒体对搭建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的重要意义,新媒体具有受众广、互动性强、有效传播性高、内容丰富等优势,对于促进水文化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水文化的共享和传播。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水文化主题传播教育内容应考虑安排“知水”“乐水”“亲水”三大篇章来搭建课程体系,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解决我国水文化网络资源匮乏的问题[46]。张盛文认为,要把水文化融入水利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水文化“化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目标指向具有趋同性、教育对象具有相同性、主体内容具有契合性。要加强水文化研究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等活动中融入水文化,能有效丰富教学渠道,增强校园水文化特色[47]。

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水文化的研究

水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价值显著,意义深远。赵国栋以西藏牧区阿里牧区扎西乡为例,探讨了水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分析了水文化在生态伦理机制和日常生活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外来文化的冲击给当地的水文化发展带来了契机,但同时也有诸多负面影响,地方性水生态知识有助于促进当地生态保护和优化水文化,合理利用地方性知识能削减潮流化生活方式和文化对扎西乡水文化的负向影响,减少当地水生态环境风险,优化当地水文化,在“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局中化解水文化风险,从而在实践中努力朝着“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推进[48]。郑大俊等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探讨了都江堰水文化内涵,都江堰是堪称典范的水利生态工程,充满生态文化智慧的治水理念和遵循生态科技原理的工程方案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江堰对现代水文化建设的启示是传承与发展协调统一、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研究与教育双轮驱动、政府与社会协同推进[49]。李安峰对贵州水文化进行纵向的分期和横向的分类,探讨了贵州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策略。进一步推动贵州水文化发展,应加快对历史上形成的水利工程遗址、水祭祀仪式、水利典籍等的保护、挖掘和抢救,制定和完善明确的管理制度和章程,加大投资,强化宣传,进一步打造水美贵州和生态贵州[50]。田甜等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内涵,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具有一致性、功能具有相同性,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曾经惜水、爱水、敬水的傣族也弱化了水观念,随着水资源的破坏和水环境的恶化,傣族水文化传承和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减少商业化对傣族水文化生态价值的冲击迫在眉睫。对此,应加强对傣族人民爱水、惜水、护水观念的传承和教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产业,转换、重塑和平衡傣族水文化中的人水环境[51]。

八、水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既有研究综合展现了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充实了水文化理论,为水文化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了方法和视角,进一步体现了人水和谐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整体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目前,关于水文化的研究更多涉及“丰水型”地区,而对“缺水型”地区水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我国土地广袤,文化多样,水文化也体现出丰富多姿的样态,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水”作为“生命共同体”中重要的一分子,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内涵。资源禀赋不同的区域,其水文化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文化,从基层群众的视角透视人水关系,尤其关注推进乡村振兴中水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实地调查研究中探索水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关注传统村落中对于水的生命仪式表达。有关水文化的研究应形成多学科合力,加强对新时代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继续深入夯实水文化理论研究,进一步形成理论体系,强化水文化实践研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文化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首先,强化水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学界关于水文化理论的探讨不断深入,但还没有就水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达成共识,对水文化的概念界定只是增加了“以水为载体”这一限定,水文化的特色还不够鲜明。且当前的研究基本处于“点状散布”的状态,各研究群体与个体、各学科之间的合力没有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空间。进一步对水文化的特征、功能、基本规律、研究对象等进行深入探讨,梳理和完善水文化理论体系,吸纳各学科领域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建立一套完整的水文化理论体系,是规范水文化研究内容、把握水文化研究方向,在水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连续性基础上开拓创新的关键。

其次,重视水文化实践扩展研究。理论源于实践,目前关于水文化的实践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丰水型”地区的研究,对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水景观等的探究较多,而对“缺水型”地区水文化的探讨还有很大拓展空间。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且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干旱少雨的草原、山区、沙漠等地带生活的人更懂得如何节水爱水,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诸多的储水引水智慧,缺水地区或是凿井而饮、或是挖窖藏水、或是逐水草而居,在开源和节流上展现出传承数代的地方性知识,这些都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各种各样颇具特色的关于水的习俗,在诸多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都是水文化的研究范畴。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关于人水和谐的实践研究更是意义深远。

再次,加强水文化课题拓展研究。已有关于水文化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水文化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但是,随着新时代国内国外环境的变化,气候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的凸显,关于水文化的研究课题还需进一步拓展。第一,深化传统文化与水文化关联研究。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深厚水文化内蕴,探讨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契合点,在丰富的水文化中寻找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与水文化相互补给。第二,加强水文化传播途径研究。水文化的传播普及是水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水文化的传播还存在着内容单一、传播渠道有限、受众寥寥等问题,分析水文化在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上的传播现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自媒体等方式传播水文化,扩大水文化的受众群体,是水文化积淀、传承、创新的重要路径。第三,强化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水是生态之基,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从民族传统生计方式中汲取生态智慧,尊重各民族的生态知识,理解不同的生态理念,采借丰富的生态技艺[52],这是丰富水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式。从生态人类学视角探讨人与水的关系,充分发掘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水资源紧缺或水资源过剩等问题,洞察不同区域水文化变迁对个体和群体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以水文化为突破口强化生态观念,进一步推动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水文化,才能使水文化像水本身一样浸润广大民众,不断提高水生态文明意识,唤起国民共建共治共享节水防污型社会。

猜你喜欢

水利生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