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021-11-30马玉荣
马玉荣
(郑州大学 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科技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重要。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处理能力以及数据挖掘和再创造能力等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及科研产出的多寡,也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就是说,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其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息息相关。信息素养教育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1]。“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素养高”是对工科人才的要求,也是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2]。《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它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本文以郑州大学工科专业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课程教学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一些对策。
一、调研数据分析
1988年,郑州大学图书馆为医学生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后来,部分工科院系,如化工学院、水利学院等,在大二或大三年级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由院系里的专业老师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现名为《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它是医学研究生必须选修的公共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卓越计划”的实施和新工科建设的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利用是信息社会里的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我们对开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的院系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同学们表示,该课程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后期的毕业设计很有帮助。而这门课的授课老师表示,数据库的一些特殊功能、信息检索的一些理论和技巧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有很多数据资源自己并不是很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按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去讲解,讲解的只是最基本的检索方法,无法充分满足工科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的需求。
学校没有要求各院系为研究生开设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该课程属于公选课,部分院系自愿选择学校的这门公选课,要求研究生学习。该课程由图书馆老师讲授。通过对2019年、2020年全校参加这门公选课学习的研究生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理工科学生选择这门课的人数较少,2019年占选课总人数的 6.5%,2020 年占 19.7%。2019 年,主要是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生选择这门课,2020年增加了物理学院的研究生,另外,先进技术研究院、电气学院、化工学院等教学单位的部分研究生也选择了这门课。选课人数的多少,一是跟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程度和学习兴趣有关,二是跟院系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选择这门课的院系大多都把它列入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当前工科生获取文献信息的主要障碍是检索知识和方法欠缺,操作不熟练,选择这一选项的学生占69.44%。不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情况,占15.28%。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打算进行动态跟踪,但不知道如何实施,占73.61%。查找信息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利用网络论坛或其他工具向网友咨询,占 84.72%;求助于身边朋友,占 80.56%;仅有12.5%的工科生选择求助于图书馆信息管理人员,甚至有13.89的人选择放弃咨询和求助。进行文献检索时,有66.67%的学生选择阅读筛选,55.56%的学生选择利用数据库的二次筛选功能来获取所需文献,他们对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一些好用的信息分析工具知之甚少。对文献进行管理时,有81.94%的学生选择文件夹管理,仅有11.11%的学生选择使用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有90.28%的学生认为需要开设信息资源检索课,开展这方面的培训,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38.89%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学校的正式课程来学习;有31.94%的学生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教育课程或下载相关课件进行自学,以此获取信息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工科生对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知识的需求很旺盛,人数占比达到90.28%。愿意通过正式课程学习和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人数各占一半。基于此,高校应深化《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以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素养。
二、《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公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件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生产和评价的理解、使用信息创造新知识以及合乎伦理地参与学术团体[3]。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工科院系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一些工科院系未开设《文献检索》或《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许多工科院系的《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由本单位的专业老师讲授,授课内容侧重于数据库的使用和操作技能,不够系统、全面,对文献检索理论和方法的讲解较少,专业性不强,对科研创新的指导作用不大。许多高校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划入公选课序列,这一公选课属于通识课程,由图书馆的老师讲授,理工医文等各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专业针对性不强。实践证明,《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树立工科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其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将该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工科院系应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确立为专业培养目标。重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把它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体系。重视校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与图书馆的合作[4],聘请图书馆专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以提高《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应按照最新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并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来确定。教学内容除常规的检索基本理论、检索方法与技巧、常用文摘和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之外,还应该包括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及检索与应用、开题与立项前的文献调研、如何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科学管理、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如何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数字化交流形式,增强学生的网络互动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三)优化教学模式和手段
1.采用“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课前,可把《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问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观看相关课件和讲解视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答疑解惑等教学活动。在案例设置上,应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可从校图书馆教育部查新工作站和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委托项目中选取,也可从院系教师在研课题项目中选择,以避免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院系专业教师应与图书馆老师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案例,并一起参与考核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课后,通过考核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教师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提高信息检索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求知空间,增强学生的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
雨课堂是一种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能够为所有教学活动提供快捷的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能够覆盖“课前——课堂上——课后”这一教学链条的每个环节,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线上学习服务。《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那些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可通过雨课堂的视频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可随时让雨课堂的视频暂停,学生可边学习边实践操作。遇到问题时,可通过雨课堂或微信群进行求助,予以及时解决。通过雨课堂和微信群,还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增强了学生用户的黏性[5]。课后习题用来巩固所学知识。对于能力提升部分,学生可通过学习沙龙以及小组协作等方式进行线下学习。雨课堂支持大数据下的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应将两种评价方式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3.进行模块化教学
可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模块,即检索理论、操作技能(文献获取、文献评价、文献分析)、能力提升(文献调研、文献管理、文献综述)、实用工具(思维导图、RSS、HistCite 等)、写作和综合。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要打破对各个数据库依次进行讲授的传统教学形式,使检索知识和技巧、能力提升几类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覆盖各个教学模块。
三、结语
在高校工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中,应树立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缩写为 OBE)[6]理念,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为依据,按照最新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设立《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满足学生对检索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学习需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要更加注重系统培养,提升工科生利用本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