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摄影》课程建设的几点探索和尝试*
——以地方民办本科院校为例

2021-11-30鄢婷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大赛摄影

文/鄢婷(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新闻摄影》课程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核心课,实践性较强,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家国情怀的优秀新闻人。优秀摄影记者意味着对新闻媒体充满激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批评态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秀的摄影能力。

武汉文理学院的《新闻摄影》课程2021年7月成功申报了湖北省一流本科社会实践类课程。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课程建设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课程目标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摄影》课程关键词是马新观、全媒型、地域化。一是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巧,在实践中初步掌握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理解,也属于国情教育课。二是结合媒体融合背景,培养全媒型记者,掌握多媒体叙事手段,文字稿能写、照片能拍、摄像机能扛、视频能编。三是结合地方民办院校特色,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全媒体+专业能力+服务地方的人才,掌握拍摄和传播原则与技巧,讲好湖北故事。

二、课程建设

(一)建设发展历程

学校2003年起开办了“网络传播”“新闻采编与制作”两个专科专业,均开设有“新闻摄影”课程(必修)。随着学校专业的发展,2014年、2016年分别开办了“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均开设有“新闻摄影”课程(必修),该门课程已有17年的课程教学和建设经历。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如何进行课程的时间安排和设置: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将《新闻摄影》课程前置到低年级完成。《新闻摄影》主要教授有关新闻摄影的基础理论、完成新闻摄影作品的业务技能,最终目的是呈现新闻摄影成果,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前置这一课程到低年级,目的在于通过图像化的方式让学生从读图中对新闻性形成初步的认知,进而产生兴趣,优化原有的新闻认知,同时激发对新闻摄影作品的创作。

从2014级学生开始,结合学生提升实操应用能力这一诉求,切合当下读图时代的特性,将新闻摄影课程和前置的数码摄影课程结合,从大一开始就引入图像拍摄,大二阶段就通过课程中图文结合的输出方式让学生实际接触新闻实践的基础环节,感知新闻,培养新闻敏感,形成和展示自己以图文形式呈现的新闻摄影作品,做到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作品实践认知社会。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响应新文科的建设思路,该课程新闻传播、艺术设计和技术教育类的师资配备齐全。教师们将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新闻摄影》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动画、视频、图片等多种视觉传达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加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闻摄影》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引入实时发生的事件场景和典型事例,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引入这些知识,适当地进行讲解,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让学生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闻摄影的学习中去。

三是教师以项目制为抓手,提供课内外实训项目和环境,让学生团队能够在项目中更充分、主动地展现自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其中70%以上的学时学生深入基层,专业训练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

(1)《新闻摄影》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新闻摄影理论与深入基层的融媒体拍摄实践。

(2)校外实习基地:武汉电视台、武汉晓声传媒有限公司。

(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内容的相关性

新闻摄影是一门社会实践课程,整体课时为32学时。其中70%以上的学时学生深入基层,专业训练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新闻摄影作为一门实务课程,对知识技巧的理解与融会贯通都要依靠实践完成。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新闻摄影理论,二是深入基层的融媒体拍摄实践。学生在做作品中培养全媒体思维,掌握多媒体叙事方法,这些内容依托2个实践基地完成。虽然新闻摄影是新闻生产的一个环节,但是通过实习,可以打通采写编评摄,培养学生全媒体思维和技能。

(五)实践环节的动手训练内容

在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课程团队将新闻摄影社会实践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通过高校师生深入农村、贴近人民的亲身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我们和晓声传媒公司与武汉电视台合作,先后启动了大余湾项目和武汉城市形象拍摄计划。

新闻摄影的实践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训练学生新闻摄影的敏感性、新闻人物摄影和黄陂大余湾新闻专题摄影,每个板块的内容循序渐进,创作难度逐渐加深。

(六)具体做法案例

参加大余湾项目的学生团队分为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承、节庆活动、农耕与节气文化、建筑与风水文化、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六个小组,通过影像摄影反映我国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农民生活,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带来的新风尚,积极投入美丽休闲乡村和湖北旅游名村大余湾的建设工作。

课程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用镜头记录乡村整体开发下的美丽蜕变,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当地文旅融合和文物保护过程中的鲜活事例、安居乐业的宜居环境和村民奔小康致富路上的况味百态。课程实践成果“一日耕食”,在非遗保护的前提下,为开发大余湾提供了一个视频设计作品,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高教主赛道(创意组)铜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七)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新闻摄影》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由课堂考勤(10次,10分)、平时作业(实训3-6次,共计90分)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以提交大作业方式进行,两项成绩按权重计算后相加,大于等于60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不及格。

(八)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近五年,我们和兄弟院校联办了多次摄影摄像类大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同类院校和用人单位中,我们的新闻摄影教学特色和成果较为突出。历届毕业生有入职《南京日报》摄影部、《武汉晚报》摄影部担任摄影专职记者,有入职《新京报》摄影部并斩获华表奖新闻类一等奖的优秀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改革,2017级学生新闻摄影课堂的结业作品选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铜奖,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新闻摄影类作品由学校组织参加了2019年武汉市电视台的青春正飞扬视频大赛,获奖率超过50 %;2019级传播学专业学生在课程中完成的作品获得2020年全国微电影大赛奖项;新闻摄影教学团队也取得了众多改革成果。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新闻摄影》课程是人文艺术学院新闻传播类的实践类重点课程,该课程特色和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践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项目制的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教学活动项目及成果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素养的逐步提升。在专业学习的日常实践和理论教学中,通过项目制的设置和成果的展示、分析与学生一起进行作品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最终逐步提升学生作品的呈现水平,增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让来自校内外师生群体和社会各界的正面回馈增多,通过这些不断激发课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使其成为他们持续成长的动力。

1.抓住各级赛事的契合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课程团队以实践项目和国内外专业赛事为抓手,既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检验了课程教学效果。现在学生取得的最好成绩是国际新闻摄影大赛华奖的金奖;2020年的学生作品还获得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创意组省级铜奖。

2.注重作品的自媒体平台呈现及传播

每年结课之后,都有常规的课程网络作品展,在学校公众号进行集中展示,且优秀作品在校外相关专业平台参展。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课程团队教师还和学校的摄影社团联合举办了多次全校范围的摄影作品大赛,2020年的主题摄影“抗击疫情,定格文理美好瞬间”中24位参赛选手获得了10万+的投票和16万+的累计访问。

四、课程建设计划与展望

为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今后5年《新闻摄影》课程的建设计划如下: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老带新,让教师队伍强起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双师型教师持证上岗制度。

(2)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课程优化相结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由课程负责人主持、教学团队参与修订《新闻摄影》教学大纲。

(3)依据教育部相关规定,选用最新版本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4)以科研、教研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新闻摄影》课程的兴趣。

(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和湖北省新闻传播实践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市级赛事为抓手,教师团队继续带领学生参加各项赛事,让新闻摄影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使学生在不断的磨砺中提高实务能力。

(6)继以往的个别优秀作品在新闻摄影校内外的网络平台展示外,从2019级学生开始,要求每名学生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人一案”的摄影作品集。同时学院收集优秀的个人作品集结成集,在校内外的专业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大赛摄影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WZW—bewell摄影月赛
说谎大赛
最美的摄影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