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以美术学专业为例

2021-11-30赵家铭

大众文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美术学育人人才

赵家铭

(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

美术教育要重视学生设计意识、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设计创新能力。长期以来,美术学专业教育往往以纯艺术设计为基础,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进行前后衔接和整合,多采用“2+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技能训练为主,忽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多样性。如色彩、素描、“三大构成”基础训练,学生毕业后只能算作“画匠”,而与未来就业方向相差甚远。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结合美术学学科实际,深入了解就业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因此,以设计理念为引领,坚持产出导向,关注学生美术创作与实践思维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绘画创作能力和专业水准。

一、美术学专业育人模式现存主要问题

从高校美术学教育实践来看,随着现代设计元素的不断融入,“大艺术”“大设计”“大美术”理念,将加大多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特别是跨学科育人将成为必然趋势。但整体而言,当前美术学专业教育问题集中在三方面。

(一)人才目标定位模糊,育人模式相对滞后

从学科建设中,高校美术学人才培养,多依据专业美术育人方案,参照专业化美术人才标准来设置课程和育人方向。事实上,这种人才定位,未能结合院校自身特点,也未能贴近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导致人才目标滞后于行业。同样,在课程结构上,追求大而全,忽视与行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实践方面,缺乏与行业岗位的对口育人,使得人才规格、目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缺乏针对性,制约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地方院校美术学教育,要深入了解行业人才需求,优化人才目标,特别是在学科知识结构、岗位职业能力上,更要避免人才供需脱节。

(二)“教”与“学”不匹配,忽视设计思维、创造力的养成

从美术学教学方法来看,越来越多的知名院校名师名家纷纷将相关教学视频共享到网络上,如微课、慕课、线上学习视频等内容,以及利用微信、社交平台传播的学习资讯和网络课件,带给学生更多不同的美术学习素材。同样,在地方院校,师资来源较为多样,使得师资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师资断层。在教法及教学观念上,以传统讲授为主,对线上、翻转课堂等快捷高效的教法应用不足。很多教师习惯于面对面示范教学,反而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特色不足,制约人才整体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地方院校美术学教学,要打造院校特色,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如讲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面对岗位时,能够胜任工作,实现“教”与“学”的无缝衔接。但很多院校建校时间短,学科办学经验不足,缺乏精准人才定位。同时,在师资方面,很多教师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又缺开阔视野、教育观念。在专业育人领域,很多院校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学术带头人和学科专家,导致课程设置与学术性高校相类似,难以体现自身特色。

二、强调设计思维、艺术创造力培养,激活美术学专业实践活力

现代美术学教育,其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多学科相互渗透将成为学界育人的共识。结合美术学学科人才培育目标,要强调艺术的创造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能力。

(一)加强设计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审美评判力

根据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相关标准,美术学专业教育,要遵循视觉艺术教育规律,注重学生设计思维训练,通过创作作品来展现艺术创造力。作品创作是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美术学教育与创作融合的有效途径。在美术学专业设计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以设计作品为载体,运用设计理念,突出美术创作的科学性、艺术性、构成性、创造性的融合。通过变换不同的教法,让学生参与美术观察与实践中,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美术设计技能和审美评判力。美术设计教学,旨在激活学生的全脑思维,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意,从学科专业学习、实践中获得创造力。绘画艺术,在形式语言表现上,也在不断地变化。艺术创作,关键在于设计思维的形成。立足美术学教育,要整合设计知识,从设计实践过程中,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引入新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

通过对现代美术设计的研究,思维与观念占据重要地位。美术设计,学生需要具备设计基础知识,能够把握美术造型与设计创新的关系,增强对艺术创造的领会能力。美术设计实践,不能停留于对设计方法的灌输与示范,而要拓展学生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很多体现美术特征的绘画类科目,被压缩于极为有限的教学空间,而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设计”意味的融观念探讨与手段自由、创新为核心的现代美术教育。美术学专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倡导开放育人。对美术专业设计软件的学习,要作为最为基础的辅助课程。著名画家大卫•霍克尼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利用iPhone等手机终端进行绘画创作。可见,从美术学专业设计能力层面,需要引入新观念、新介质、新图式,来充实学生的创作视野。

(三)坚持以产出为导向,强调“一专多能”育人

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现“多能”,即厚植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如开展书法、岩彩、中国画、水彩、油画、版画、漆画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样,“一专”,要体现在人才的专业性。立足某一学科方向,关注学生深入、全面成长,提高人才职业竞争力。美术学专业育人,要坚持产出导向,要结合学科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增进课程间的契合度。如在课内与课外专业课程衔接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美术学相关竞赛活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促进学生美术专业能力、创新实践力的养成。

三、推进美术学育人模式的创新策略

因校制宜开展育人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建议引入“教师主讲+助教+自主学习”模式,课程目标、教学计划,由主讲教师制定,并每周安排答疑课时。围绕美术学学科知识讨论、探究,由助教协助主讲教师完成,并对学生学习计划、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督促。重视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引入线上学习资源库,开展在线交流与讨论学习。

(一)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地方经济需要

地方高校美术学育人目标的确定,要衔接区域经济、行业人才需求,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与地方行业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层次和规格维度。在目标定位上,要考虑生源所在地、院校所在地及周边经济产业状况,注重特色人才的培养。同时,要综合考虑美术学专业教学环境,从师资、学生等方面,注重人才潜能的挖掘。建议设立多层次人才定位,引入先进教育理念,注重美术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协同培养,与地方产业人机构相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上,注重同类课程的合并,缩减重复性专业技能训练,拓展课外专业实践教学。

(二)引入“互联网”思维,构建多元化学习课堂

在课程结构上,突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模块”的课程模式。线上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学习渠道。教师要转变角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与时俱进,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学习课堂。“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摈弃“标准化”教学方式,走出传统示范与讲授,立足学生需求,以“问题”为引领,展开辅导与讲解,鼓励学生参与美术学探究活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讲授,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升教师的专业“匠心”和“匠能”。高校要加大兼职教师、行业技师的引进,鼓励校内师资走出去,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共赢。

(三)变革教学评价,为提升人才质量保驾护航

高校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更加普遍。要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引入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转变单一教师评价,强调评价主题的多元与互动。立足美术学课程,从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上体现综合性、差异性、过程性。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评价,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在评价标准上,要引入分层,规避统一评价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信息时代下,对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学科专业教学中,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将“教”与“学”对等起来,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多种教法,关注学生专业实践素能的获得,满足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猜你喜欢

美术学育人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