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域下大华山道教音乐文化探析*

2021-11-30黄静怡方思远

大众文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华山道教音乐

黄静怡 方思远

(1.豫章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南昌 330103;2.乐安县文化馆,江西乐安县 344300)

中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其中道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而后道教文化与音乐艺术形式的结合更是为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更加广博的渠道。大华山从西晋至唐、宋、明,历代帝王敇建、诏封多次,是封建朝迁所保护的道教圣地,其科仪音乐也是独具特色。挖掘大华山道教音乐产生及发展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对其加以传承和发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能让我们了解不同形态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更好地对各种文化背景的民间音乐加以保护与传承,是我们的民间音乐更加多元化地发展。

道教音乐在道教的发展中历经了盛行衰败,由于历史的变迁,这种宗教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但是伴随它生长的艺术形态就有了特殊的文化内涵。立足于人类学的视角,把大华山的道教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环境的变迁、当地因朝代更替所受到的影响、整个道教音乐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等等,这往往就体现在艺术形态的变化上。

一、大华山道教音乐的历史源流

大华山,位处江西省乐安县境内,又名华盖山,南村乡与谷岗乡交界处,为江南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徐霞客传记有载:“其地在崇仁南百余里,南五十里为大华山,西南三十里为乐安县。”大华山发源于衡岳山脉,绵延至整个乐安南部,因山势陡然耸起的“江南绝顶三峰”状如莲花宝盖,因而得名为“华盖山”。新中国成立前,每逢农历八月,登山朝拜者甚众,有来自邻省及邻县的民众前来“朝华”。历代名人在此游览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如白玉蟾的《谒华盖三仙青祠》、汤显祖的《华盖山序》、虞集的《浮邱公吟》、罗伦的《登华盖山》等等。还有160余名文人墨客的遗作。

据1984年出版的《乐安县志》记载,大华山道观为晋代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起建,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又大兴土木加以扩建,工程历时十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前,每逢农历初八,成群结队的人登山朝拜,近的来自丰城、新干等地,远的来自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省。

据《大华山志》记载:宋淳化五年,临川县史饶洞天于华盖山得“天心正法”,拜江西南丰五代名道谭紫宵为师,后人尊为初祖。在当时,饶洞天于科仪的同时,配以音乐渲染气氛,创有大量的道教音乐。

唐代时期由于整个社会在文化发展层面显现出开放,包容的风气,道士也在社会上广泛流动,从而带动了道教音乐文化的传播,使得道教音乐文化由宫廷传至民间。在传送的过程当中,道教音乐文化又吸收了诸多民间艺术特色,融入了多样化的民间曲调,其中包括佛教音乐和西域音乐。可以说,唐代的道教音乐文化集百家之大成,除了多样化的道教音乐内容以外,更是融入了包括钟,磬,鼓等多种乐器弹奏在内的表现形式。这为大华山道教音乐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宋代的道教音乐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发展,目前在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音乐歌腔谱辑就出自宋代的《玉音法事》。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卷二载:“遇北极佑圣真君圣诞之日……午时朝贺,排列威仪,奏天乐于墀下,羽流整肃,谨朝谒于阶前,吟咏调章陈礼……观睹者纷纷。”可见宋代道教音乐的盛景可见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斋蘸活动的开展提起了相当的重视,确立了奏乐、诵咏、演舞、刑法等多样化的行仪形式,这一时期宫廷中专门掌握祭祀的专门机构使得道教音乐在明代初期至中期得到兴盛和繁荣。而明代的乐安县,也就是大华山的所属辖区,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的官员文人辈出,文化也有一定的进步,乐安县流坑村至今保留了明代的宫廷音乐“小吹会”,并伴随着祭祀活动而存在,这表明明代时期宫廷音乐与道教斋蘸音乐同出一脉,并主要兴起和发源于乐安县一带。

清代由于满足贵族对道教的冷淡,道教流于民俗化,与民间音乐结合,获得新的活力,而各地的宫观道院呈现出各具地方色彩的态势。大华山道教音乐也随之落寞,新中国成立后,“朝华”之风逐渐减少,其音乐也大多流失。特别“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对大华山道教音乐有着巨大的冲击。直至2007年开始,在龚小茂道长的不懈努力下,挖掘、整理了一系列音乐作品,用于道场法事和道士早晚功课。

二、大华山道教音乐的艺术形态

大华山道教音乐即法事音乐、道场音乐,出现于宋淳化年间,主要用于为神仙祝诞,向上天祈福,超度亡灵等法事祭祀活动当中。其音乐表现形式主要为乐器演奏与字文诵读相配合。在摆坛讲道时,乐队奏起道场音乐,道士颂唱经文。

大华山道教音乐以齐唱和吹打乐为主。早期所用的乐器有编钟、磐、笛子、唢呐等,经过演变,现今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扬琴、唢呐及锣鼓等,演奏多为齐奏。该音乐的旋律结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素材,以五声调式为主,常见于宫调式和徵调式。唱词多为一字多音,多有乐句的重复,如《三宝赞》《业文》,还有衬词频繁出现,如《流水韵》《唱赞》《回向赞》等,这类乐曲相对比较短小。整体来看大华山的道教音乐结构较为自由,乐句不规整,配合经文呈现,颇具地方特色。

大华山现存的道教音乐主要用于道场法事和道士早晚功课,其音乐大都包含器乐合奏和诵唱。法事开始前,需沐浴、更衣。法事开场时用的音乐是《炉香赞》;开光法事时用的音乐是《三宝赞》;平安道场用的是《迎鸾接驾》;祈福时用的音乐是《四妹子》;道士早朝功课用的是《金鸡报晓》;晚朝功课用的是《步虚》。此外还有《小开门》《流水韵》《回向赞》《北音沙》等。

大华山天心派道教音乐,经过多朝的洗礼,曲调铿锵委婉又细腻,形成了大华山天心派独有的一种道教音乐。音乐中融入了宫廷音乐、当地采茶戏及民间小调音乐元素,雅俗共赏,部分曲调收集整理于乐安县一个深山里的乡镇——金竹乡,道教文化得到当地居民推崇,道教科仪音乐融当地特点与道教传统文化于一身,此地道教科仪音乐旋律婉转动人,节奏常现切分节奏型,极具江南风韵;在伴奏上,以吹打为主又融入了丝竹乐,增添了道教音乐的色彩;诵唱唱词饱含道教美学思想;音乐色彩鲜明,美化心灵。

三、大华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价值

大华山道教音乐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传承谱系未能很好地保存下来,许多宝贵的资料遗失,现知的近代传承人有:陈芳泰(1913.11-1997.5),1926年师从大华山道长学习道教文化。余龙生(1934.8-),1950年师从陈芳泰学习大华山天心派道教文化。龚小茂(1965.4-),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天心派道教文化,青年时期赴江西龙虎山进一步学习道教知识,致力于大华山道教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今所呈现出的大华山的道教音乐,除了具有当地民间音乐的地方特色,也融合了龙虎山道教音乐的“影子”。

道教源自中国,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为上层统治者以及民间群众所推崇,并不断吸收多样化的艺术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集宗教文化与音乐艺术形式于一身的大华山道教音乐文化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应当得以继承和发展。

大华山道教音乐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包含着我国道教宗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步骤,同时也显现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国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特征。道教音乐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不仅可以利用其创作出多种艺术作品,同时也具有传承道教思想和保护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对道教音乐加以传承不仅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对其表现形式及其内涵加以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更好地体会传统道教音乐艺术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和发扬。

道教音乐文化是音乐历史的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一环,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具有传统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等特点。大华山道教音乐魅力独特,且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当中不断包容吸收不同的文化,实现了丰富的艺术特色。现如今大华山道教音乐因为宗教观念的淡化及道观规模的缩减,所使用的范围和频率都急剧减少,只在当地信徒需要祈福或做法事时展现。大华山道教音乐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消亡的危险。现代化信息技术冲击下,应当采取相关举措对道教音乐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加以传承。道教音乐包含着丰富的传统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对其加以传承有利于对道教音乐文化加以传承,同时融入创新性因素,丰富其中蕴含的时代特征继而推动道教音乐文化及相关产业获得持续性发展。在道教音乐文化当中,融合了宗教理念以及美学思想。用于道教活动的音乐形式包含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以及文人音乐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在道教音乐文化融入民间艺术的过程当中吸收了诸多当地语言,习惯等特色,具有其独特的宗教特色和浓厚的地域个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宗教的传播在我国已经慢慢衰弱,但保护道教音乐对保存发展民间音乐文化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在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化趋势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文化的输出也成为引导我国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道教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保存和发展有利于世界音乐多元化发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平台。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可以开发剥离宗教思想的新的民间音乐。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音乐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及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华山道教音乐文化是集道教宗教思想以及音乐创造形式于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我们探析特定时代中华民族生活实践的重要资料。对大华山道教音乐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具有连接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连接艺术与生活的积极的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华山道教音乐
坐华山索道
道家道教研究
音乐
华山旅店盗窃案
“放歌桃乡颂华山”全国征联揭晓
『放歌桃乡颂华山』全国征联赛启事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