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神话传说中的道德叙事研究
2021-11-30王佳丽
王佳丽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00)
近些年来,关于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依然是学界的热点问题,主要分为三大方向:其一,以钱杭、龙迪勇为代表的著名学者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对黄帝的世系结构、姓氏年号进行科学考证,进而研究出黄帝在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价值。其二,卫绍生从黄帝的贡献方面对黄帝形象进行了解读,认为黄帝历史形象已形成三大传说体系,即中华文明的祖先、中医的祖师爷、道教之神,并且进一步从中得出黄帝逐渐被神化的重要观点。其三,李笔浪以“弘扬炎黄文化,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深入挖掘黄帝神话传说的时代价值,还试图建立黄帝文化创新性发展实践机制,为国家文旅产业发展助力。本文将从民俗学的学科立场出发,运用母题分析法对典籍文献和地方文献进行解读,聚焦黄帝神话传说中的“道德叙事”,从贤君,贤臣,贤妻为三个维度探究黄帝神话传说蕴含的道德意识。
一、修德振兵:战争神话中的以德服人
《史记•五帝本纪》言:“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黄帝之所以能战胜炎帝是因为“炎帝无道”,而黄帝“修德振兵”使得诸侯归心,古代典籍文献对战争的记载折射出黄帝以德服人,以才服众的远古圣贤形象。
战争与英雄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史蒂斯•汤普森的母题分类研究中,涉及战争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母题亚型:“A162 神的冲突、A515.1.1 双胞文化英雄、A525 善恶文化英雄、A531文化英雄(半神)战胜魔怪”。与以上母题相关的黄帝战争神话是《黄帝战蚩尤》,其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1.太阴神与仙女女丑相爱,生下八十一个儿子,个个铜头铁额,虎背熊腰,其中老大名蚩尤。
2.蚩尤与八十一个兄弟居于中条山卧牛岭一带。
3.蚩尤及其兄弟日渐骄横,召集百工,铸造兵器,欲夺天下。
4.蚩尤战胜了炎帝,并将黄帝的三万士兵尽数杀绝。
5.战争惊动九天玄女,她带领八十一条火龙、七十二个雷兽及“玄和指南”来助战。
6.蚩尤及其兄弟被火龙和雷兽所困,黄帝趁机发兵,将蚩尤的八十个兄弟杀死。
7.蚩尤欲逃跑,被黄帝擒住并肢解。
8.蚩尤之血流入湖水,水色殷红,生出一种咸味晶体。
这则流传于山西省运城一带的神话具有“A162 神的冲突”“A525 善恶文化英雄”及“A531 文化英雄(半神)战胜魔怪”的母题亚型,同时也符合“神祇的行为”母题特征。从整个神话传说来看,由于经过民众的主观判断和伦理认同的诉求,神祇的行为母题具有较强的倾向性:虽然黄帝是通过武力方式造了一个权力政治雏形,但其终极目的是平乱、安民,这意味着黄帝的凌驾性权力已经得到大多数民众心理上的认同,“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是自然的结果。因此这则神话传说更倾向于文化英雄(半神)战胜魔怪的母题亚型特征,蚩尤的形象类似一个性情贪戾狂暴,不识正义善恶的“魔怪”,其无道杀戮三万士兵,而黄帝得到天女助阵,黄帝的圣贤与仁德在对比中得到凸显。
战争是个双面怪物,一方面,它以人类的生命和鲜血为滋养,另一方面,它又以凶残的力量为人类文明开创出崭新的道路。对于中国民众而言,黄帝与蚩尤、黄帝与炎帝的战争象征着“有道”对“无道”的胜利。与此相反,崇尚个性自由的古希腊民族在其战争神话《伊利亚特》中生动地描述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无道”之战,战争中的人与神皆为私利而战,诸神之间的相互嫉妒使人类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战争浩劫。所以,古希腊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而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中心则是“德”。“德”的精神力量与“神祇的行为”母题相联系,不仅确定了黄帝在政治上的权威地位,也强化了其在神话传说中的圣贤形象。
二、求贤访才:组建臣僚的道德轨辙
“神祇的行为”母题不仅出现在战争神话传说中,还与黄帝求贤的传说题材有紧密关系——它可以看作始祖神话叙事发展出的新母题。在《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中有“220 神祇的日常生活”母题及“神的助手”母题亚型,然而有关黄帝求贤访才的神话传说更突出黄帝寻找“助手”的过程,因此更具有“神祇的行为”母题特点,这在其他母题研究的著作中鲜有提及。具体而言,蕴含“神祇的行为”母题及“神祇寻找助手”母题亚型的黄帝神话传说主要有《黄帝访广成子》《黄帝寻访大隗真人》等。《黄帝访广成子》讲述黄帝打败仗后依照一位道长指示来到崆峒山,拜见广成子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则神话传说融合了“神祇间的战争”及“神祇寻找助手”这两个母题亚型,同时突出了炎帝的“无德”:
广成子对黄帝说:“炎帝本来是你的同胞兄弟,兄弟之间本就应该和平共处,彼此尊重,不能互相残杀,但是既然炎帝不顾及手足情深,大开杀戒,又不听劝阻,理当受到严厉的惩处……炎帝有子八十一个,手下良将众多,你想要战胜炎帝,必得风后、力牧则成。”
广成子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相传他在世一千二百岁未见衰老,黄帝问道广成子,先问治理天下之道,后问养生长寿之道,广成子的引导开启了黄帝的求贤访才之路,同时也昭示了大德、大智之人在传统社会的影响力之大。明君贤臣的遇合是后世喜闻乐道的传说模式之一,黄帝访风后的神话传说同样具有典型意义。《黄帝拜相风后岭》中讲到,黄帝梦到一阵狂风将地上的尘土刮得一干二净,由此想到垢字旁边去掉土便是“后”,猜测他要寻找的贤能之人为风后;另一则流传于陕西省宝鸡市一带的神话传说,叙述黄帝在征战蚩尤途中偶遇一只凤凰平展双翅,盘旋于营前。黄帝双手抓住凤凰的羽毛,腾身上了凤背,最终落在一颗光芒四射的璜石上。黄帝在这里访得风后并拜为军师。可见,得道者多助,黄帝作为正义的一方,不仅有贤臣相辅,亦有神灵相助。
“神祇寻找助手”母题是黄帝神话传说中比较典型的母题类型,折射出这位人文始祖组建臣僚的活动轨辙。一方面,这一类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比如在《黄帝寻访大隗真人》中,当黄帝到具茨山拜访大隗真人时,山脚下的石头突然化作松软的蒲团,大隗显然已经知晓黄帝的来意。另一方面,大隗、风后、广成子、力牧等虽然保留着神话人物的传奇特征,但在分辨“有道”和“无道”之后的行事准则却带着深厚的伦理意味,这仍然反映出“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中心地位。“从原始社会后期到早期奴隶制时代,一直延续着氏族政治的传统,即氏族群体命运通常决定于首领们的才德。”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斗体现出了中国远古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先民们对土地收获的祈望、对安居生活的渴求使他们愈发憧憬安宁和谐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内心深处饱含对暴力掠夺的鄙弃和厌恶,充满了对道德力量的崇拜和向往,因此对能够维护既定生活秩序首领的期盼发展成为一种生存信仰,体现在神话传说中则形成了以广成子、风后、大隗、大鸿等为代表的贤士尽归黄帝的传说内容。
三、重德轻色:婚姻两性中“美”的抉择
黄帝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神话传说也蕴含了“神祇寻找助手”母题——“婚姻”在表象层面上是维系生存繁衍的两性结合,但是对于华夏人文始祖黄帝而言,它更代表了个体在突破社会阻滞过程中的努力,婚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解决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因此,贤德的妻子与贤能的臣子一样,都是黄帝不可或缺的助手。传说《黄帝选良妃》中讲到,黄帝在西陵的一片桑树下看到一位女子,身穿一件金色彩服,得知她有织衣的本领后,黄帝“感到很高兴,认为此女这一发明功高,如能收下她入都传经,使各族人们都能织丝为绸,缝绸为衣,定能造福于民。”于是黄帝与女子成婚,并封其为正妃。在河南省新密市一带还保留着在嫘祖娘娘生日——腊月十二那一天祭蚕神的习俗。除了嫘祖之外,黄帝还选了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三位为次妃,其中,嫫母“班在三人之下”,地位虽然低下,但是贡献与嫘祖不相上下。关于黄帝选嫫母为妃的神话传说在河南省新郑市和新密市流传广泛,讲述黄帝为了制止部落间的抢婚事件,决定娶貌丑的嫫母为妻,当众人感到疑惑不解时,黄帝的一番话惊醒了他们:“重色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嫫母虽貌恶德充,但是品行高尚。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她发明织丝机器、缠线拐子的神话传说。远古神话不仅是先民瑰丽想象的产物,更是一种象征化的集体记忆,黄帝选贤妻与选贤臣的传说故事都蕴含着“神祇寻找助手”母题。
注释:
①钱杭.世系观念的起源及两种世系原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②龙迪勇.世系、宗庙与中国历史叙事传统[J].思想战线,2016,2.
③卫绍生.黄帝传说的三个系统[J].寻根,2013,5,3.
④李笔浪.黄帝祭典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⑤道德叙事就是指叙事的行为主体通过生活中虽平凡但是意义深刻的事件进行叙述,展现蕴含在这些特殊事件、经验、行为背后的思想内涵和道德理念,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
⑥(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中华书局,2011,10.
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卷[M].1999,23-25.
⑧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委会编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省•新密卷[M].2006,12-14.
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M].1996,15-16.
⑩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6,271.(11)赵国鼎.黄炎二帝考[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