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开、闭、闩”
2021-11-29韩鹏帅
韩鹏帅
摘要:“开”“闭”“闩”三个简体字的字义与最原始已经有了区别,其字形也发生了变化,但不可否认三者之间的联系。本文从“开”“闭”“闩”的字形演变和字义演变进行了梳理辨析。
关键词:开;闭;闩;门
开、闭、闩的楷书繁体字依次为:開、閉、閂。由其字形,可以看出其字义均与“门”(門)有关,“門”为部首字,凡由“门”组成的字大都与门户及其动作有关。本报告主要阐释“开”“闭”“闩”的字形演变和字义演变。
一、释“门”
1.1“门”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简帛 小篆 楷书繁体
由上表可以看出,“门”为象形字。有的“门”甲骨文字形有“一”形在上部,是一条嵌入门枢的横木表示门楣,下部很像两扇门的形象。金文“门”的字形均没有了“一”形。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齐化。
1.2“门”的本义
《说文?门部》:门,闻也。从二户。
在古代,一扇曰户,两扇曰门。“門”为部首字,凡由“门”组成的字大都与门户及其动作有关。“开”“闭”“闩”便是如此。
二、“开”“闭”“闩”的字形演变
2.1“开”的字形演变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楷书简体
如表格所示,从“开”较早的字形可以看到在两扇门中间有一双手在拉开门闩的情景。小篆字形则讹变成了“門”和“幵”两个部件,有些难以理解。但细想,“幵”形似古代木质门闩,双手拉开门闩,也体现出了“开”的本义。隶书开始,形体较为固定,部件固定为了“門”和“开”。
2.2“闭”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楷书简体
根据当代文字学家康殷先生《文字源流浅说》所提供的资料,“闭”最早的形体(甲骨文)如上表所示,其结构是门外从“牛”,“门”中横贯穿了两扇门,像用门闩拴了门,“牛”在门外就闯不进来了,同时体现了“闭”的含义。
甲骨文发展到金文阶段,周代中期的“豆闭簋”上的“闭”如上表所示:“十”为甲盾形的简写,表以甲盾守门表示封闭之义。(春秋战国时代,城关的门到了晚上和非常时期,便派兵封关,所以陈甲列盾于门内,表示封闭。)还有一个说法也是普遍认为的说法:金文“闭”表示在门栓“闩”上加上一竖指事符号,表示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一根木棍,构成牢固的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撞。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为防小偷进入家室,在拉好门闩之后,会用较短的木棍插在中间,起到稳定的作用。
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十”写成“才”。但其实是不是误写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更加牢固,在门栓和地面之间另支一根木棍,加固稳定,防止暴力从门外强撞。后期“闭”的隶书楷书等字形都已基本固定。
2.3“闩”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楷书简体
“闩”出现时间较晚,最早出现在宋朝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杂志》中:闩,门横关也。隸书“閂”由“門”和“一”(像插门的横木)两个部件构成,结构固定,合起来表示门闩。
三、“开”“闭”“闩”的字义梳理
古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字义也会发生不同程度、词性等方面的引申。报告参考了《汉语大词典》、《汉语源流词典》等书籍后,对“开”、“闭”“闩”的词义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字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例证梳理。
3.1“开”的字义梳理
“开”的本义是拉栓开门。从各个义项的例句中可以大体地看出“开”在词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先后顺序。最早出现的是“打开”这个意思,之后“开辟、开发”、“开创”、“释放、免除”、“通过”则差不多都在同一时期出现,即西周时期。再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引申出“动”、“舒张、放开”、“舒展、开朗”、“开始”、“解除”、“启发”。接着在三国时期出现“分离”之义,然后唐代左右再出现“散、裂”、“明朗”等义项。“举行、举办”、“沸腾”、“条列”、 “分配”、“支付”等均是较为后起的义项。
3.2“闭”的字义梳理
3.3“闩 ”的字义梳理
“闩”本义为横插在门后使门推不开的棍子,后发展为动词用法插上门闩和名词用法指枪支上可推拉滑动以推动子弹的装置。
参考文献
[1]周金雷.“开”和“关”的词义演变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2):270-271.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康殷.文字源流浅说[Z].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4]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