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心与入情:红色题材电视剧的突围

2021-11-29张叶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观众共鸣

摘要: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国电视剧行业涌现了一大批红色题材大剧,其中《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其无论是在接受美学还是传播效果上都为传统“说教性强、接受度弱”的传统红色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将从其创作特点、传播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觉醒年代》;红色题材电视剧;观众;共鸣;情感

今年,一部以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全过程的红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引发热议,豆瓣评分高达9.2分。并且引发了一众年轻人“边看剧边学党史”的现象。据优酷站内数据显示,在《觉醒年代》發布弹幕的人中,“90后”的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这在以往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尤其在中红色题材剧中极为少见的。纵观我国以往的红色题材电视剧能引起群众热烈反响的却寥寥无几,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可以说《觉醒年代》的成功是红色题材电视剧在后现代主义下的一次“审美突围”。以“真实与真情”满足年轻观众需求,创作出受青年人喜爱的作品。

一、入心:《觉醒年代》的创作特点

(一)不完美的“文人英雄”

《觉醒年代》在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并非如以往红色题材电视剧一味追求“伟光正”的神,而是塑造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人。例如《觉醒年代》在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塑造时,并未一味夸大其成就,而是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在带领中国青年走上思想觉醒的道路的同时,在自己的家庭中对于孩子而言又是一个独断专行的“封建大家长”;同样是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的胡适,其在积极倡导白话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又因反对学术涉及政治而在好友陈独秀被关在狱中时,私自改版《新青年》。《觉醒年代》在诉说历史英雄人物所作的突出贡献时,也展现出其性格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使不再是历史课中本中一个“符号”而是生动立体的人。

(二)宏大叙事中“合理的人性”

在以红色题材为主题的经典主旋律的电视剧中英雄主义是永恒存在的话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类题材中的英雄人物总是被要求一种绝对的“大无畏”精神,而较少关注他们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情感状态。《觉醒年代》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允许英雄人物有真实的情绪。电视剧用了大量时间讲述巴黎和会前外交使团们的挣扎,一方面来自于对列强的言而无信、当时国内政府软弱委协的愤怒,与自己回国时境遇的恐惧,这种源自于人性本能的情绪使剧情显得更为合情合理的同时也在他们所有人心怀恐惧屈弱辱的去求助威尔逊时,让观众引发情感共鸣且更为直观的体会到“弱国无外交。”

二、入情:《觉醒年代》火爆“出圈”的原因

(一)新鲜感——红色题材电视剧的“保鲜剂”

彭吉象认为:“变异性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的交流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觉醒年代》对人物形象建构的转向正是迎合这种变化的体现,在呈现历史人物对社会所作的突出贡献时,也同时展现其个人情感生活,丰富历史书中的扁平人物形象,使观众产生新鲜感。

(二)民族性——红色题材电视剧的“内在动力”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中国人的民族观念源远流长。《觉醒年代》虽然摒弃了以往影视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单一化呈现,采取更为生动的表达手法,突出人物的个体经历,但每一个人物的命运仍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个人的成长抗争和家庭的悲欢离合中演绎国家民族的盛衰巨变。从北大学子郭心刚听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一夜白头,忧愤而死,折射出的是国家之弱小、革命之迫切;陈延年由信仰无政府主义到接受马克思的转变,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缩影;陈独秀在决定投身革命后,以酒向妻儿赔罪,则是当时中国千万革命家庭的真实写照。其中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而对这种集体记忆的重现,则可以激发加速社会下现代观众的民族情怀,使其获得更强的社会归属感。

(三)接地气——红色题材电视剧的“黏合剂”

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定于一尊,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感染力、有正能量,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觉醒年代》通过对人物生活场景的呈现来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如爱泡脚唱戏的陶行知,小名为“憨坨”的李大刊、深夜在北大图书馆一边啃辣椒一边读《共产党宣言》的毛泽东,他们的崇高品格在生活细节的渲染中获得更多的认同和共鸣,更加贴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实现了对观众强有力的精神感召。

三、《觉醒年代》对红色题材电视剧的启示

(一)“求新”——题材与表达形式要新颖

以党的红色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有很多,但大多侧重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从后这些历史时期,而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影视作品很少,而《觉醒年代》则抓住了这一“影视空白”,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全过程,保证了区别于同类型主题的传播价值使观众眼前一亮。在表达形式上,《觉醒年代》更是大胆加入了版画、蒙太奇等艺术表达形式,这在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是少见的,这种写意、创新的视觉呈现方式很好地适应了青年人的审美

习惯。

(二)“鲜活”——人物形象要饱满

前文多次提到《觉醒年代》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显然人物的鲜活生动,是《觉醒年代》口碑、流量双丰收的关键。红色题材的电视剧常常精于展示大场面而疏于刻画人物会让电视剧与观众产生过远的审美距离,而让“高大全”的“精神领袖”走下“神坛”展现他们“凡夫”的一面,则有利于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产生心理共鸣。

(三)“务实”——立场要客观真实

尊重历史、客观真实是重大历史题材类电视剧创作的基本前提,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觉醒年代》在此方面做了成功示范。相较于某些虚构改编、粗制滥造的“雷剧”,《觉醒年代》依托大量史实,以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讲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其“破圈”与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展现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徐晶晶.建党百年"红色题材"影视创作路径探析——以《觉醒年代》为例[J];视听;2021(09)

简介:张叶(1999--),女,白族,籍贯:湖南怀化,本科,单位:沈阳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观众共鸣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节目编排要做到更加合理和科学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