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语文大课堂打造成传统文化小讲堂

2021-11-29曹艳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童谣传统节日讲故事

曹艳昕

张岱年先生在他的《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曾说过,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很多有志于此的教育同仁,对此做了不少研究。有的教师以古诗词为契机,引领学生领略了古代中国的繁华与多姿;有的教师通过有趣的汉字带领学生叩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門。而我,也一直在这条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摸索着。

2015年的端午节后,我们班有个小姑娘一进教室就递给我一个小香包。“老师,这是送给您的。”

“哇,好漂亮的小香包。你为什么要送给我这个?”

“姥姥说端午节戴上这个可以驱蚊蝇,不生病。”

“真漂亮!谢谢你!”

我欣喜地收下了学生的这件小礼物。谁知,幸福刚刚开了个头。在端午节之前,我跟学生说,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周记本上写一写你们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结果那天学生交上来的小周记,连写带画特别精彩。有的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有的介绍粽子的流派,还有的介绍自己家怎么过节。

读着这些周记,我感受到学生对端午节的喜爱,对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有着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想:能不能利用我们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读书社”,来给学生系统讲一讲中国的传统节日呢?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就从讲故事入手。结合着语文书上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一年级由我和家长来给学生讲故事。每到一个传统节日,我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相关的传统节日绘本,还在“喜马拉雅”平台上为学生开设了“新心老师讲节日绘本”专辑,每当我的推送一发出,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一起收听,有的学生就是小长假坐在火车上也会收听。我把在广播电台工作的家长请进教室,给学生讲传统节日绘本故事,在她的带动下,很多家长都报名来给学生讲故事。

二年级,我辅导学生把自己读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学生们自愿组合,自选节日,给全班同学进行传统节日介绍。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就把语文课上学习的“读好重音和语气”“抓重点词语讲故事”“借助图片讲故事”等相关的语文要素进行了整合与运用。我们班有个男同学叫昊昊,他是“中秋”组的,也是全班第一个进行展示的。这个足球小健将把故事背得特别流利,就是语速特别快。我跟他说:“你背得可真够流利的,下了不少功夫吧?”他说:“嗯,我妈一个字一个字给我查的。”我马上表扬:“一看这流利程度,我就猜着了。不过我给你提点小建议:讲故事可不是机器人背书,得吸引人。比如,你想让人知道什么,就得把有关的词语加重一点儿。你想让别人都注意你,还可以用上表情和动作。”昊昊经过反复练习,终于学会了有声有色地给别人讲故事,能大方地站在人前讲话。我觉得,这比他知道点儿知识更重要。最让我高兴的是,中秋节小长假过后,昊昊跟我聊天时说,他们家聚会的时候,他给全家人讲了这个故事,大家都夸他讲得好。在这样的阅读与训练中,学生感到语文课上学的“本事”有了用武之地,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浓厚了。

中华传统节日永远伴随着诗词文化。

在一年级,学生表演背古诗,中秋节背《静夜思》和《古朗月行》,春节背《春节童谣》和《元日》,到了清明节背杜牧的《清明》和高鼎的《村居》……积累节日古诗词,逐渐成为了学生们一种小小的自觉。

到了二年级,负责讲课的学生给大家介绍相关古诗词。中秋节,学生找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冬至,他们找到了《梅花》;元宵节,他们选了《青玉案·元夕》……在传统节日小讲堂中,祖国诗词的美好为学生们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如今,中国传统节日走进了学生的教材。我们的传统节日小讲堂在2018年又迎来了她的春天。2018年9月,统编本教材在北京市开始使用。我欣喜地发现,统编本教材中出现了许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见表1)。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能从童谣、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课文中了解到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了教材这个得天独厚的渠道,致力于语文课堂上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们可以大展身手了。

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有《春节童谣》内容。我在课堂上安排了拍手读、师生对读、伙伴分工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同时简单介绍了腊八节、小年及后面涉及的种种春节风俗。在课后,又安排学生给家长表演读,继续巩固《春节童谣》的内容。期末,在学生学业精彩展示中,我们一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把礼堂布置成年货大集的场景。学生在教室里和老师一起拍着手背诵了《春节童谣》后,就兴致盎然地奔赴“年货大集”去选购年货了。

在八宝粥摊位,教师将大米、红豆、绿豆、芸豆、花生、桂圆、大枣、葡萄干等食材摆在桌面上,请同学结合自己上学期认识的生字和学习的识字方法以及桌上的食材,读一读对应的八宝粥配料表。学生结合自己第一学期学习认识的生字,如“红”“绿”以及学习的多种识字方法(如拼一拼、猜一猜等),挨个认出了八宝粥的几种原料,读出了上面的原料成分表。在这个环节,学生既运用了自己所掌握的语文能力解决了问题,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芸豆”的“芸”字,也是学生不认识的,但是教师没有注音。因为这个字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猜读法识记。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稍微思考就能正确读出字音,少部分学生经过教师提醒,也能猜出准确读音。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回顾自己的期末精彩展示过程中,有一项“我的得意之作”,许多学生都通过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了自己“逛八宝粥铺”的画面。可见,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已经把中国传统的腊八节、春节等文化习俗融入到了自己的思维经验中。

说到喜欢,学生确实对语文课堂上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充满了热情。这种热情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发展。

在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学习中,教师结合第2、3自然段的学习,请学生也来说说自己吃过的粽子。有的学生说:“我吃过豆沙粽。它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块甜甜的豆沙,可好吃了。”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式,纷纷介绍自己吃过的粽子,把书上的语言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发展了语言能力。

在学习第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请学生们把自己查找的端午习俗或故事介绍给大家。这可形成了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大家纷纷介绍自己了解的端午习俗,还有一位男同学一直举手,直到讨论几近结束也不愿放下。于是,我请他站起来说说自己知道的端午习俗。谁知,他问道:“老师,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关于端午的小故事說的不一样。有很多故事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让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可是我和妈妈还查到一条资料说,端午节人们往江里投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这粽子到底是给鱼吃的,还是给屈原吃的?”这位同学的质疑,带给我很大的惊喜。因为从他的执着中,我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感受到这种兴趣带给他思维上的进步。同样是这种喜欢,也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在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一课学习中,我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41名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读过背过这些诗歌的情况如下:《元日》23人、《清明》37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6人。有了这样的前期学习积淀,学生在课堂上就更积极自信了。在这个单元中,还有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学习任务。空中课堂的老师在讲这节课时介绍了多种汇报方式,如查找资料、制作小报……在全班41位同学中,有4位同学听课后感觉这些内容以前都接触过,不难;有14位同学感觉很多内容在一、二年级的传统节日小讲堂里听过,对完成实践学习任务有信心;有23位同学感觉这个内容很亲切,相信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能完成得很好。透过学生的问卷,我们能感受到一、二年级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亲近感、熟悉感,对未来的学习有自信心,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关于传统节日的童谣、古诗词、散文,对学生的进取精神、对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对诗词的感悟和兴趣等都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在以课程为载体的课堂中,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经历了20余年的教学生涯,我才发现,这句话简洁明了地道出了我致力在语文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的心声。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童谣传统节日讲故事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快乐童谣
传统节日礼
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