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双线融合

2021-11-29邓丹玫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邓丹玫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阅读是大势所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实施教学方面更为灵活。本文将以统编教材三年级预测单元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统编教材,充分利用各类移动终端与社会性软件,开展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的“以学定学”的教学活动,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双线融合;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以移动终端、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载体的出现,以数字化、远程化、定制化为代表的新教育理念的诞生,使我们不能单纯从静态的角度去理解阅读,引起了大家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现今的小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了QQ与微信等社会性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线上数字阅读 与线下常态教学互融互补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以学定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及阶段学习效果去设计规划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学习进程等,让学习真实发生,切实提升阅读素养。

教师可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与教材内容,选择阅读文本,设计恰当的线上线下并行融合的教学活动,给予适当的技巧指导,进行配套的效果检测,让语文素养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即先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拟定学习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丰富阅读材料(选择与纸质课文匹配的数字阅读文本);接着分解学习任务,思考要实现目标,学生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教师可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给予哪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最后考虑如何开展评价,其中包括设计过程性评价与检测目标达成情况的学习评价。以此保障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评”始终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展开的。

现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3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为例,谈谈以落实语文素养为导向,双线融合推进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线上前测,明确目标——定准起点与终点

教师从学生的生长原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基于学情,摸清学生的学习原点——教学的起点,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的终点,找准学生达成目标需突破的教学重点——教学的生长点。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实施教、学、评的活动,实现深度学习。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统编教材首次出现的阅读策略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推测与猜想”。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前,教师利用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设计了一项前置性的数字阅读线上测试题:扫码阅读《我有友情要出租》的题目,并完成在线练习。前测题目包括读题目猜故事、读故事印证猜想、读整点段落猜情节发展,以及摸查平时的阅读习惯等。设计前测的目的就是摸查学生在阅读中有关预测的学情起点是什么。

借助数字阅读文本和平台等线上资源,开展学前阅读测试,能快速搜集和统计数据,定准学习起点。然后再根据语文训练要素、教材特点和学情,教师就能更为准确地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双线融合,以学定学——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定准了教学的起点、终点和学生的生长点之后,教师可采用线下阅读学习活动和线上阅读测评与展示分享相结合的方法,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从而让语文要素软着陆。

(一)任务驱动,线上检测,互动竞赛增添趣味性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创设情境或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如在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或QQ学习群组中发布自学任务单,组织开展自主阅读或小组自学活动。

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两个板块:

板块一:绘本激趣,运用预测答题争星。

板块二:提取信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想想大家的预测和故事内容一样吗?

2.阅读检测,提取信息。组织同学们运用学习平板,完成在线阅读检测。

开课之初,教师以绘本故事《我爸爸》激发学习兴趣,从故事的题目、插图这些直观的感知入手进行预测,开门见山,开启学生的思维,体验预测的乐趣。

而在板块二中,教师采用在线阅读检测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培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两个板块中的答题争星环节,互动性强,增加了学习的趣味。

(二)依据学情,微课引路,堂上课后均可随心学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从设计教的流程改为设计学的路径和步骤。思考学生可能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学习支架,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等。

在双线融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在线平台搜集学生的自读情况数据,依据实际表现有针对性地讲解与点拨。教师可以运用阅读指导微课来突破重点与难点。这样往往能起到有的放矢、分层学习,因材施教的效果。

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中,学习有依据的预测是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就选取了这个重点内容,课前拍摄了《认识预测》微课。当借助在线平台看到有学生出现了不懂得顺着故事情节来预测的情况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微课,引导学生掌握预测策略,从而解决“怎么读”的问题。

板块三:运用方法,有依据地预测故事。

1.自主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尝试自主预测。

2.根据学生阅读检测情况,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

预设情况一: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有依据地预测——微课示范,学习策略。

预设情况二:学生均能有依据地进行预测——小组交流,总结方法。(《如何预测》的微课将放到课后推送,供有需要的学生学习)

从上述设计可见,微课的使用方式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微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支架,可即堂播放,引导学生专注地观看学习;堂上没有完全吸收掌握的学生,课后还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如即堂搜集的数据良好,学生无需依靠微课引路,就可以节省下教学时间,供学生自主交流阅读心得,总结方法与策略。学生可以在课后或者复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学习微课。实践证明,利用数字化视频资源可以随时随地播放的特性,根据实际情况巧用微课,能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借助网络,活动导学,营造多维互动的交流平台

乐于表达是第二学段学生的显著特点。他们渴望表达,当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时,会期待与同伴交流,以期获得他人认同。在双线融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粤教翔云、QQ、微信学习群组等平台与学习平板,组织互动分享、交流、检测与数据汇总展示等活动,以此打破教室固有的座位或分组安排,实现多点网状的多维互动学习,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拓宽学生交流面,实现全员参与。

在课例的第三板块中,教师继续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环节:

板块三:运用方法,有依据地预测故事。

3.练习预测,交流分享。

(1)运用边读边往下猜想的方法继续读课文。画出最感兴趣的一个地方。

(2)出示课后题表格,明确交流要求。

4.组织平台交流,互动点评。

5.对照课文,梳理故事框架小结学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登录班级学习群组,完成三个小步骤:(1)点选最感兴趣的段落;(2)使用语音录入功能,说说自己的预测和依据,将语音发送到群里。(3)随机选取2-3位同学上传的语音来听,并且对照表格想想他说得怎么样。学生完成了在线交流后,随机选择一个小组开火车汇报:可以说自己的预测,可以推荐大家听别人的预测,并进行点评。在这个环节中,设计边读故事边预测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思。采用表格辅助,给学生提供线下的学习支架。在评价方面则是借助了信息技术手段,线上与线下结合,实现了全员参与分享,多点式交流互动,进一步激发了阅读期待与分享的欲望。

板块四:拓展运用,进一步预测故事发展。

1.引导观察故事框架,寻找线索,继续预测情节发展。

2.小组交流汇报。

3.组内推选一个同学的预测,语音录入到学习群里。然后跨组点击聆听,互评互赏。

4. 对照原文,检测预测结果。

在这个板块中,在学生充分地交流共赏之后,教师随机点击播放学习群组中的两个小组推荐的结局,全班共赏评析。接着,教师在学习平台上推送原文,学生自主默读原文,比照自己的预测,丰富预测,让阅读之旅更加有趣。

在第三、四板块中,教师充分发挥线上平台资源共享、实时交互等特性,依托各类信息终端和教育平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壁垒,组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过程性评价,“以学定学”,实现学习过程的重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在线测试,评价促学——即时检测教学评的一致性

要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教师可以根据该课需落实的语文要素,设计数字阅读检测题,即堂在线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怎样检测读效果”的问题。在双线融合的阅读课上,教师引导梳理总结方法后,学生运用方法,再次利用在线的数字阅读资源进行自主阅读和检测,评练合一,巩固所学。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第五板块,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板块五:阅读实践,巩固有依据地预测。

1.依据题目,预测内容。

(1)读读《夏洛的网》等书或文章的题目,进行预测。

(2)同桌交流,激发兴趣。

(3)以《夏洛的网》为例,全班一起根据题目进行预测,接着根据封面、插图修正预测。

2.借助学习平板,开展课外阅读实践。

(1)阅读绘本,完成练习。

(2)组织平台交流,互动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目标,选择与统编教材的内容与主题相匹配的数字阅读文本《米莉的帽子变变变》,引导学生运用预测的方法拓展阅读,以巩固策略的掌握。在这个线上测试与多点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直坚持根据学情引导点拨,除了必要的组织与引导之外,多数时间隐没在学习活动背后,将学习场交给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内驱力的产生,营造了愉悦的交际情境,学生可以自由地读与说,生生互动,互为学师,让学习真实发生。

四、课后拓展,多元阅读——通过学以致用巩固效果

掌握阅读策略的最佳办法就是不断地使用策略进行阅读。

本課例的课后作业有两项,一是阅读《夏洛的网》等书或文章的原文,边读边预测,对照自己的预测,及时修正。如果没有找到相关书籍的同学,可以登录学习群,下载老师上传的资源包来阅读。二是扫码完成学后评价《苏七块》(原文与习题略),然后可以扫码观看视频解析。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进一步利用数字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运用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策略,巩固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各类移动终端与社会性软件,开展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的“以学定学”的阅读教学活动,能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教学评价一致性。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云鹰.开放式阅读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 .

[2]吴忠豪,薛法根,张祖庆,王冬精, 杨文华.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三年级 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8 .

[3]薛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

[4]于甜.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5]汪端洁.数字化阅读在武汉市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应用现状和优化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

[6]宗若灿.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 2018,3.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