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大学生网络社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2021-11-29潘强,马金驰,高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潘强,马金驰,高明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广泛活跃在互联网当中,通过网络社群的方式实现与各类人群的交流,同时利用社群的即时性交流意见并广泛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研究利用大学生网络社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高校辅导员研究)项目“基于易班的网络社群话语空间解析与重构研究”(20JDSZ3055)

[作者简介] 潘 强(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001-04    [收稿日期] 2021-04-13

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互动性、超时空性、自由度高和去中心化的特点[1]。事实证明,一些社会舆情在大学生网络社群的传播初始阶段通常只是一个小小的事情,但经过传播以后逐渐成为舆论,如果没有得以控制,很容易导致大学生被舆情所引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大学生网络社群、做好网络社群的引导成为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心理因素分析

大学生参与网络社群是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选择。在网络社群中,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因素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需要结合网络社群的内容了解学生参与社群的真实目的。结合网络社群大学生参与的情况,其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在互联网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社交自然而然产生的需求。基于社交要求,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而社群符合学生交流的目标,因此基于从众心理需求,大学生群体喜欢参加各种网络社群,并在社群中交流意见和看法[2]。

其次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参与网络社群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想要表达但又不能在现实表达的内容以网络社群的方式进行宣泄。这种宣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大学生面对负面事件时会自发在网络群体中发表厌恶而毫不保留的看法,而在现实生活中则需要保持冷静;坏的一面是部分学生思想单纯,容易被其他人误导,从而在网络中发表一些不健康言论。

最后是思维定式。网络社群的模式贯穿学生的生活、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也会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积极参与各类网络社群而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这也是很多学生“为了社群而社群”的思维定式,丝毫没有其他的想法。

二、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发展规律

(一)舆论领袖意见左右着社群的意见

结合大学生参与网络社群的从众心理,可以判斷出在网络社群中舆论领袖的意见一般会左右着政工社群的意见,即一些“有思想、有想法”学生的主张会得到其他人的认同,甚至成为社群舆论的主要内容。绝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网络社群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会逐渐对群主、管理员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在与群主、管理员发布的一些意见趋同,特别是这些人在发表一些言论时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认同进而成为群集体的意见,不同意见的大学生则容易被踢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自然会形成舆论领袖左右社群意见的情况[3]。

舆论领袖意见左右着社群的意见,会导致其他大学生群体的被迫站队,被迫与其他人的意见保持一致。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整个社群的活动。如某一成员发布信息以后主张对有关人进行“人头搜索”,一旦得到群主和管理员的煽动,就会发现整个群组采用统一行动,自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造成实际上的影响。

(二)信息共享是学生参与的主要驱动

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初衷就是信息的共享,即面对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大学生喜欢接受各类新鲜的知识,因此对于信息共享有着明显的需求。这种需求成为学生参与的主要目标,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互相交流看法和主张,甚至是争辩等。

信息共享成为学生参与社群的主要驱动,自然会产生意见的交流,在交流中出现认同或争执。这种信息共享自然会造成传播的广泛性,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传播甚至出现舆情。如某学校食堂取消了免费汤,学校在之前就已经做了解释并张贴了告示,但当天依然引发学生不满。学生在食堂中表达了不满以后又转为网络传播,在社群传播以后在网上形成较大的舆情。这种事情一开始并不是很大,但经过网络社群的信息共享以后就成为舆情,导致学校不得不发布公告并在第二天恢复了免费汤,但舆情过后又取消,在学生群体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拥有共同兴趣和需求是主要特征

绝大部分学生参与网络社群,是因为具有共同的兴趣和需求,各种群组也有固定的名字与格式,如某某院系新生交流会、某某钢琴会、某某吉他会等。这些共同的兴趣和需求成为大学生参与社群的重要特征[4]。

与单纯交友的网络社群不同,具有共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网络社群的凝聚度一般比较高,在群组中的意见也较为统一,活跃度高。这部分学生在高频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很容易被人所利用,有自制力且明辨是非的学生会坚持交流和共同兴趣的核心,但有部分学生受到群组中的盈利、政治信息所干扰,失去共同兴趣的初衷,甚至成为网络舆情、传播错误思想的发源地。

(四)集中平台是社群分布的主要区域

大学生网络社群主要集中在新浪、头条等主要的头部论坛区域,这些区域的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符合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因此,绝大部分学生的网络社群集中在这些地方。当然,微信、QQ等软件也是学生社群分布的主要区域。

集中平台体现了学生在信息接收方面的需求以及对信息的渴望,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体现,但大学生的思想普遍不成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存在成长的空间,很容易受到不法信息的影响。一旦被不良信息干扰,学生很容易在行为、思想等方面产生问题,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5]。

三、利用大学生网络社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一)把握新生入校时机,形成权威领袖

在大学生网络社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前推“阵地”,充分利用新生入校的契机,组建各类权威的群组,同时做好德育渗透,逐步培养起权威领袖计划,让权威领袖成为学生正能量的传播者、校园舆情的引导者和平息者,让学生在权威群组中受到权威领袖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德育理念,同时自觉甄别和摒弃一些错误的“意见领袖”。

大学生新生入校园是网络社群开展的活泛期,也是各类群组广泛建立的初期。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入学以后加入的群主的关注度、凝聚力、互动性都高于其他网络群主。因此,大学生新生入校的网络社群建立应前置,以院系群为例,新生入学以后一般都要加入院系群,而院系群的模式基本是院长+辅导员+学生的方式,辅导员承担着学生德育的任务,但实践证明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有可能加剧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进而引发学生的不满,辅导员的德育无法落到实处[6]。因此,在院系群组建的初期就可以构建起院长+辅导员+思想政治指导教师+学生的模式,思想政治指导教师负责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宣传和指导,辅导员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情况,与思想政治指导教师共同就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也让每一个院系群成为学生了解学校、了解院系的“窗口”,增加院系群的权威性。此外,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德育实施过程中还应实施“权威领袖计划”,即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思想且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生成为舆论领袖分布在大学生网络社群当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进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社群结合在一起。事实上,目前部分高校利用院校班干、协会负责人等在学生群体中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已经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大学生网络社群的重要驱动力是实现信息的共享,想要了解外界更多的事情,特别是想要了解事情本身的内容。有的学生甚至会千方百计找到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这也是很多大学生网络社群是基于某一件事而产生多个群主的原因。因此,德育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建立起规范的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事情的内容,实现共享与交流。

建立网络平台主要是学校利用校园网、校园App等平台,建立起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官方”平台,通过平台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学校也可以根据平台了解校园舆情,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方案。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网络发言等情况进行信息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在思想政治课、辅导员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利用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方式方法,有效破解学生信息分享中信息难统一、难分享的情况。总之,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回应大学生网络社群中关心的内容,回应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让全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校平台当中,共同开展交流,进行有效的德育,提升思想政治德育效果。

(三)定期组织活动,实现共同发展

基于兴趣和共同爱好形成的大学生网络社群反映了学生关心自身发展,关心社会、国家发展的实际,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各类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统一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不忘初心”,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积极组织活动统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通过统一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成长,及时帮助学生共同成长。如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学生在各个渠道都已经获得相关的信息并在兴趣和爱好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需求和意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展党史教育,积极利用以下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通过课堂进行针对性的党史教学;(2)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宣传党史;(3)用党史优秀作品吸引人;(4)参观纪念馆;(5)参与社区活动。每个活动中都组织学生参与,通过集中学生兴趣和爱好实现共同成长。如在参观纪念馆时,可以提前安排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担当解说员,参与社区活动时组织艺术门类的学生表演节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联系,自然在学生的网络社群中产生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將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思想、言论与高校政治实践行动结合在一起,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在近些年还组织了扶贫、对口支援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与爱好方面与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实现学生思想的有效指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方面的影响力和价值。

(四)建立官方平台,传递权威信息

结合大学生网络社群以网络平台为主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网络群组的发展特性,积极组建官方平台,传递官方声音,让每一个学子在网络中都可以看到学校传递的权威信息,从而通过权威信息来影响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思想、行为和舆论,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官方平台已经逐步建立了矩阵式的宣传阵地,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依托校园网、校园App等固有渠道,在主要的媒体包括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都已经建立了高校的账号,在短视频中也建立了抖音、快手等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QQ、微信、钉钉等也建立起官方的公共账号,通过矩阵式的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合理,确保了每个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同时又结合不同平台要求设置了不同的表现内容,有效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高校校庆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学校在校园网、App、QQ、微信公共号、今日头条都发表了图文并茂的宣传内容,同时在抖音、快手录制了以院校为单位制作的学校宣传片,在全媒体发起“我与我的学校”的德育活动,引发学生大量的转发、合拍等,宣传学校正能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高校的认同度,体现了德育的发展目标。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各媒介的宣传优势,做好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引导工作,通过官方平台组建起学生为主的网络社群,积极宣传学校正能量,做好德育渗透,实现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引领。

(五)開展德育活动,做好社群宣讲

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信息交流、信息沟通、信息分享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积极做好社群宣讲和引领作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将大学生网络社群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积极实施德育工作,让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学会明辨是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相关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社会现象、具体案例、具体项目的方式开展教育指导工作,积极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网络社群在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网络社群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从影响效果、影响方式方法、不良思想的辨别等角度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社群中的常见问题,以此帮助大学生学会甄别,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总结

大学生群体作为较先接触网络的“新新人类”,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更易形成参与网络社群互动、传播活动的热情。随着网络传播平台的日益丰富,网络沟通形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网络社群快速增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网络社群的分析工作,发挥网络社群的积极因素,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刘醒.运用大学生网络社群开辟思政教育新路径探究[J].大众文艺,2020(23):198-199.

[2]侯晓珊,戴琬莹,金志.“互联网+”媒介场域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基于网络社群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4):75-79.

[3]何云峰,陈佳丽,张怡.网络社群中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甄别、探因与疏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8):41-45.

[4]李晶.新媒体视域下利用社交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127-128.

[5]赵頔,许益锋,陈鸿佳.高校“网络社群”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机遇与挑战[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45-48.

[6]方楠.网络社群视域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13-19.

Research on Develo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ty

PAN Qiang, MA Jin-chi, GAO M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s the grea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ow to innovate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are widely active on the Internet. The communicating with all kinds of people is realized through network commun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exchanging and spreading opinions by network communities instantaneity, which has produced a widespread influ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use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ti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