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点燃小学语文课堂三昧“真”火

2021-11-29缪云

考试周刊 2021年7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求真陶行知

摘 要:文章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三个求真精神,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倾听孩子的真话、探寻知识的真理、争做实干的真人”三个方面,来谈谈现在小学语文课堂需要点燃的三昧“真”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陶行知;求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认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师的天职。他关于教师求真精神的论述,可概括为三句话:一是敢说真话,二是追求真理,三是要做真人。这三句话,对于刚步入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无疑是“拨开云雾见月明”,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后来也成了我课堂教学反思的一面明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这三句话的理解与运用。

一、 童言无忌,倾听孩子的真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但事与愿违,在我们身边,应该曾经听到过这样无奈的话:“我也在不断地鼓励着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但一个问题下来,举手的孩子还是没几个,或者有时候教室里就是鸦雀无声。无论我怎么动员,孩子们就是不愿意举起他们的小手,我能怎么办?为了课堂能进行下去,接下来也只好由我来说了。”

这样的情况,我也经历过,但在某一次语文口语交际课后,情况就发生转变了。那天语文课,我由于身体不太舒服,没有充沛的精力讲授,就想着不如让学生来试试。我和孩子们一说这个想法,他们就欢呼雀跃起来,似乎都很期待当回小老师。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我内心也不禁开始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我把全班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认领一个情境,由小组长组织,做好分工。孩子们需要在小组内讨论、整理、总结意见,再推荐一个代表在班内展示成果。一个学生在阐述时,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因为稍后他们需要对阐述者给予相应的评价。这样,整整一节课,孩子们自己讨论、研究、展示、评价,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同样的40分钟课堂,却比以往的任何一节课,都要来得热烈。尤其是当孩子们在评价其他同学的时候,整个人显得特别积极,那一个个眉飞色舞、“指点江山”的模样,俨然就是一位位“专家”范儿十足的小老师。我欣喜于孩子们的转变,但也不忘告诉他们:“和别人说话要目视对方。听别人对自己说话时,也要回视对方,这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这样真诚交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按照我的话去做,感觉特别新奇,好像终于不再是对老师发言了,他们越说越起劲,越说越想说。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想在大家面前畅所欲言,就连打了下课铃声,他们都不愿意结束。

这样的情景可不多见,课后我及时反思了一下:以往口语交际课似乎都成了语文教学的负担,孩子们不敢“言”,也怕“言”。但实际上,口语交际能力却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我们忽视!

在这堂课里,孩子们眼中最难的口语交际课仿佛成了他们的“自由王国”,他们可以“童言无忌”地尽情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老师的介入主导,和同伴在一起交流学习,那样愉快的氛围,可以让他们更舒心、自在。同伴之间简单、真诚的点评,也让他们少了很多顾虑,接受知识更轻松、容易。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这节课里,我不仅倾听到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想法,刷新了对他们的认识,也感受到了“真话”的魅力。说真话,可以讓人心情因坦荡真诚而舒畅,也可以让彼此多一些信任,在“说真话”的氛围里,大家会更愿意去真实地表达自己,也更愿意倾听对方的表达,甚至愿意相信并听从对方的建议。哲学上也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老师的话就是外因,与之相比,内心真实的声音就显得更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让孩子去真实地表达自己。只有童言无忌,才能让语言焕发生命力,只有倾听心声,才能静待花开!

二、 格物致知,探寻知识的真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定义。它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千变万化,语文教师千千万万,但都必须要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两个观念,其中一个就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应当尤其注重”。他还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要求是多么重要,而我直到某一次上课时,才算真正地明白了它的意义。那天,我在教《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远渐近。”当时,我问班上孩子们这句话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很多孩子举起了手,都想告诉我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运用比喻的好处,我有教过学生。他们都知道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写作对象的某个特点。句子分析到这里,我已经准备和孩子们看下一句了。这时,有个孩子还在坚持地举着手,我好奇地示意她站起来说。只听她问:“老师,这句话里为什么说声音从远处‘飘来,声音不是应该传过来吗?用‘传这个字才对呀。”我被她问得一愣,正准备思考着该如何回答她,就听到有个小男孩边举手边急着抢答:“老师,我知道。”我微笑着朝他点点头,只听他说:“可能是有风吧,风把声音吹过来了。”谁知他一说完,其他孩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我笑着问他:“你怎么想到是有风在吹声音呢?”“因为风吹国旗,国旗会飘起来。这里作者说声音‘飘来,肯定也是被风吹过来的。”我灵机一动,让他把话在班上再重复一遍,然后微笑着夸他:“你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孩子,老师一提问,你就能联系生活所见来思考。那你再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吹国旗,国旗会‘飘起来,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用‘飘这个字呢?”我刚一问完,这个孩子还没说话,班上却像被我捅了“马蜂窝”似的,孩子们都忍不住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们叠的纸飞机可以‘飘在空中。”“羽毛一吹,也可以‘飘在空中。”“冬天,下雪了,雪花也是‘飘在空中的。”自由讨论了一小会儿,我让孩子们想一想刚刚他们说的国旗、纸飞机、羽毛、雪花等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总结了一下告诉我,这些事物都很轻盈,摸起来也比较柔软。我再问他们:“那这里用‘飘说明声音是什么特点呢?”有孩子立刻说:“轻盈、柔软。”也有孩子反驳道:“不对,这里声音不能用‘柔软来形容,不准确,应该用‘柔和比较好,正好和后面的‘微风拂过相对应。”我笑着评价他不仅词语应用得当,还善于联系上下文思考。我又问其他孩子:“谁火眼金睛,能从文中找到与‘轻相呼应的词句?”立刻就有孩子找到告诉我,是“渐近渐响”。最后我总结告诉孩子们:“看来‘飘这个字用在这里,真的非常恰当,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对动词的使用也用心琢磨过。这对你们有什么启发吗?”有孩子说:“这告诉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用心考虑动词。只有准确地使用动词,文章才会生动起来。”也有孩子说:“刚才大家对‘飘这个动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不能小看中国的语言文字,它一个字的使用竟然有这样大的学问,我以后读书一定要用心阅读,不能再囫囵吞枣。”

是呀,我们教师也不能小看每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它们的背后也有着大学问。那一堂语文课,让我明白了:在语文课堂里,我们不能只是教课文,我们要教语文,教孩子们用“格物致知”的态度,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探索知识的真理!

三、 知行合一,争做实干的真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探寻知识的真理,还需要我们亲自去实践探究。而当你获得知识之后,也要能够将其灵活运用起来,才不辜负这花费精力得来的收获。

所以,在那次《黄果树瀑布》的语文课之后,我便开始留意孩子们作文中动词的使用情况。我会将他们作文中使用的不错的动词圈起来,在旁边打上五角星,也会在使用不当的动词旁边做个记号,让他们想一想还可以怎样修改,又或者将这些句子出示到电子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思考、讨论。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在遣词造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一次对动词的探究与运用,也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课堂上,他们变得爱思考愛钻研了,写作文时,不再满足“一挥而就”了,甚至有的孩子,在课后还拿着书来和我探讨……我在班上笑着称他们是知识型行动派,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个有意思的称呼。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积极加入这个“门派”。为了当好这个“知识型行动派”门派掌门人,更好地带领孩子们去探究知识的奥秘,我也以身作则,积极读书学习,投身于语文课程的钻研中。因为我知道要想影响教育学生做真学问、做真人,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得勤学笃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型人才。

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我们教师也应如此,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重新换的部编版教材来看,部编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语文的学习也将会被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勤于学,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知识修养。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丰富了知识宝库,有了“一桶水”,我们才能给孩子“一杯水”。

其次,我们要笃于行,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不仅要知,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将所学运用到教学中,以学促教,在教中反思,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想以陶行知先生的三个“真”为鉴,可以让我不断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当然要想践行其求真精神,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要点燃这三把“真”火,还有其他很多地方需要我去做。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真”心,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前行!

参考文献:

[1]丁锦宏,冯卫东,严清,杨曙明.走近教育大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8-149.

作者简介:

缪云,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市通州区姜灶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曾获区优秀班主任、教学“六认真”先进个人、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所带班级曾获区优秀学生集体。她的课堂生动、活泼,曾获区优课评比一等奖。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获奖,指导的学生作文、诗歌也曾多次发表获奖。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求真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张锦绣
陶行知教育名录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思路与教学方式研究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