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衰的疗效分析
2021-11-29茅永翠
茅永翠
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江苏启东 226200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通常是由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患者心脏难以排出静脉回心血,导致患者静脉系统发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发生灌注不足等情况,使患者出现以腔静脉淤血、肺淤血为表现的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1]。心力衰竭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引起的,其是指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而非独立疾病。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最初开始于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心力衰竭通常是以活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肺动脉淤血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心力衰竭按患者病情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其中以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与患病率最高[2]。心力衰竭患者受各类因素影响,极易加重患者病情,使患者难以取得良好预后效果,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给其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如何做好心力衰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已成为当前医护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3]。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疾病,通常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β 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其难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临床控制效果不佳。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ARNI 药物,对心室重构与扩张血管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其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该文随机选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该院接收的心衰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探究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接收的心衰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 例心力衰竭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将接受盐酸贝那普利、β 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等抗心衰常规治疗的40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基于对照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40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44~72 岁,平均年龄(55.67±3.54)岁;平均体质指数(24.68±3.87)kg/m2;按心功能分级;II 级10 例、III 级15 例、IV 级15 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 例;年龄45~74 岁,平均年龄(55.84±3.65)岁;平均体质指数(24.16±3.44)kg/m2;按心功能分级:II 级9例、III 级14 例、IV 级17 例。该研究已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该次研究。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2014》中规定的诊断标准;②均满足《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中规定的治疗标准。排除标准:①存在药物过敏史者;②患有精神疾病、严重感染及恶性肿瘤者;③难以配合该次治疗者。
1.2 方法
40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盐酸贝那普利、β 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等抗心衰常规治疗,口服10 mg 盐酸贝那普利(国药准字H20122013),2 次/d;口服比索利尔(国药准字H20092013),最初剂量为2.5 mg/d,随后按患者血压水平合理调整患者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易超过7.5 mg。如果患者伴随心衰症状,可加用0.125 mg 地高辛(国药准字H33021738),1 次/d,并根据患者心率及血压水平,合理调节患者β 受体阻滞剂服用剂量。
观察组40 例患者基于对照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国药准字H20092013)最初剂量为25 mg/次,2 次/d,结合患者血压水平,合理调整患者药物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宜超过200 mg。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30 d。
1.3 观察指标
①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心功能水平,对患者B 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进行检测。②将显效、好转、无效3 种结果纳入该次研究范畴。显效:患者治疗后存在水肿、呼吸困难及乏力等症状,心功能改善2 级以上,恢复1 级;好转:患者治疗后水肿、呼吸困难及乏力症状有所缓解,心功能改善1 级以上,恢复并未达到1 级;无效:患者治疗后水肿、呼吸困难及乏力等症状并未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情况,统计患者总有效率。③安排患者接受6 min 步行试验,分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6 min 步行距离;使用生活质量(MLHFQ)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质量进行评估,满分105 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生活质量高。④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高钾血症、低血压、血管性水肿及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并统计其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LVEF (47.51±4.13)%、LVEDD(48.25±4.03)mm、NT-proBNP(211.86±80.53)n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变化对比()
2.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2.3 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与MLHFQ 评分比较
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为(346.58±49.34)m、MLHFQ 评分为(32.45±3.53)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与MLHFQ 评分对比()
表3 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与MLHFQ 评分对比()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高钾血症、低血压、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患者共5 例,发生率12.50%,少于对照组的14例(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3 讨论
作为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心力衰竭疾病可对患者心脏结构发生不可逆性重塑,使患者最终因心脏舒张、收缩障碍出现死亡情况。心力衰竭的发生通常是由心血管疾病恶化引起的,其具有慢性进展性特点。部分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可同时引起肺动脉高压情况,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困扰[4]。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即便得到及时诊治,仍存在较高复发率与病死率,患者的5 年生存率也仅能达到50%[5-6]。心力衰竭发生时,随着患者心脏压力或容量负荷增加,患者心室壁张力也随之增加,受牵拉心肌细胞等因素影响,利钠肽分泌量也逐渐增加,经内分泌及神经体液调节,使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7]。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RAAS 过度激活存在一定关联,不仅易使患者发生心肌细胞凋亡,还易重构患者心肌[8-9]。临床对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常用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β 受体阻滞剂等,其中ARB 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具有较高安全性,但由于难以改变患者预后效果,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一种钠盐复合物,其是由缬沙坦与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结合而成的,属于一种临床新药,其中沙库巴曲对脑啡肽酶具有抑制作用,可促进患者利钠肽水平提升[10]。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增加尿钠排出、抑制心肌重构等方式,达到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升生存率的目的[11]。
由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观察组LVEF (47.51±4.13)%、LVEDD (48.25±10.03)mm、NT-proBNP (211.86±80.53)n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 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可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客观反映,其可作为评价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的标准。
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心衰治疗,患者的NTproBNP 水平明显更低,这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有助于降低患者心排血量与心肌收缩,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收缩功能恢复[12]。这与郭广艳等[13]“观察组治疗后LVEF(47.49 ±4.04)%、LVEDD (48.16 ±9.92)mm、NT -proBNP(212.776±81.29)n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结果相符合。这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新型抗心衰药物,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利钠肽水平,还有助于扩张患者血管,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使患者心衰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心力衰竭是以激活RAAS为主要特征,易使患者出现心肌细胞异常、内皮功能障碍[14]。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钠盐复合物,其对血管紧张素受体与脑啡肽酶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可通过扩张患者血管,加速尿钠排出,进而达到降低患者血压、缓解患者心衰的治疗目的[15]。该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35 例(87.50%)明显更强(P<0.05)。将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临床治疗,通过扩张患者血管,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心脏负荷,逐渐减少了患者肾脏对水、钠的吸收,进而减少了醛固酮分泌量[16]。这从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过度激活反应得到有效缓解,对患者心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临床总有效率,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这与高扬等[17]“观察组经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15 例(88.24%),强于对照组的12 例(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结果相一致。这充分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有效性。
6 min 步行试验作为一种运动耐量变化指标,其评估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18]。此外,6 min 步行试验还对评估患者次极限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具有反映作用。该研究中,观察组6 min 步行距离为(346.58±49.34)m、MLHFQ 评分(32.45±3.53)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心衰患者经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脏功能,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这与范剑峰等[19]“治疗组6 min 步行距离为(346.74±49.66)m、MLHFQ 评分(32.40±3.48)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表明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中,观察组发生高钾血症、低血压、肾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患者共5 例,发生率12.50%,少于对照组的14例(35.00%)(P<0.05)。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更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心衰患者,患者心功能恢复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6 min步行距离更远,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