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

2021-11-29黄宝泉陈衍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2期
关键词:纤维结构继发性囊肿

方 奋,黄宝泉,陈衍霖

(汕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广东 汕头 515000)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骨肿瘤样病变,具体病因尚不明确,1942年由Jaffe和Lichtenstein首次报道[1],因病变在骨内呈膨胀的囊性改变,内含血液,故称为动脉瘤样骨囊肿[2],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我院临床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改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中心2007年1月—2021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ABC患者共12例资料,其中男性病例6例,女性病例6例,年龄区间为10~25岁,平均年龄15.8岁,其中儿童10例,成人2例。临床主要局部疼痛或肿块,均无明显外伤史。

1.2 检查方法

12例患者中12例进行了X线摄影检查,采用岛津数字X线摄影。8例进行CT检查,采用GE或Simens 64层MSCT扫描仪,7例进行MRI扫描检查,采用Simens 1.5T或3.0T超导仪器,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和T1WI脂肪抑制序列,3例静脉内注射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后行T1WI多方位扫描。

1.3 图像分析

所有影像资料由两名副主任医师阅读分析,当两者意见分歧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对以下方面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患者年龄,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学特征、密度、MRI信号特征、病变周围软组织信号。

2 结果

12例中11例位于骨内,1例位于骨膜下。其中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9例,平均年龄15岁,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1例为骨纤维接结构不良、2例为骨巨细胞瘤),发生于长骨11例,发生于坐骨1例。原发性ABC发生于长骨干骺端7例及坐骨1例,尺骨骨膜下1例。继发性ABC中1例位于骨干(骨纤维结构不良),内可见磨砂玻璃样高密度。1例位于干骺端及骨骺(骨巨),1例位于骨端(骨巨细胞瘤)。X光主要影像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4例可见连续性骨膜反应,7例可见硬化边,CT检查6例可见液-液平,5例可见皮质不连续,2例可见粗细不等骨嵴,MRI检查7例可见液液平,5例可见低信号分隔,2例周围可见软组织水肿,1例向周围突出。增强扫描3例可见病灶分隔强化。

3 讨论

3.1 病理及临床

ABC可侵犯任何骨骼,但超过一半的病变发生于四肢长骨,以股骨和胫骨最为常见,长骨病变主要发生于干骺端[2],好发于儿童。ABC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在病理上找不到原发灶,多发生于儿童,部分病人可有外伤史。后者多发生于成人,常继发于其他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如骨纤维结构不良、软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等。本组病例中原发性ABC均发生于儿童,7例位于长骨干骺端,与文献大致相符。ABC的具体成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是骨质病变导致局部血液动力障碍,引起静脉压升高,血管扩张,受累骨组织吸收,继发性反应性骨修复而形成囊肿[3],在大体标本上病灶呈扩张的海绵状囊腔包绕薄壁的骨壳,囊腔内可见间隔以及未凝固的血液或血凝块[4],镜下呈大小不等的血窦,囊壁组织为含毛细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周围散布红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2 影像诊断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BC的主要手段。X线平片是ABC最常见的检查方法,对于大部分病灶可以清晰显示其范围,但骨盆、脊柱、颅骨等因周围结构的重叠,所提供的信息远不及CT及MRI丰富。CT能清楚地显示ABC的病变范围、密度、内部结构、有无骨化或钙化、骨质破坏的程度及骨膜反应,且可进行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对病变显示明显优于X线片,对病灶内的钙化及骨化显示优于MRI。MRI可以较好地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内部的纤维分隔、周围组织的受侵范围,邻居组织水肿情况,对于液-液平面的显示能力优于平片及CT。

影像表现上,原发性ABC的X线和CT早期呈现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改变不明显,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随着疾病发展骨质破坏范围扩大,出现较特征性的“吹气球样”囊状膨胀骨质破坏改变,病灶内常见粗细不等的骨性间隔、骨嵴,周围可以形成粗细不均硬化边,与正常骨交界可有连续骨膜反应形成,部分病灶皮质可不连续,提示病灶存在侵袭性。CT可以显示病灶内钙化、骨化、液-液平等内部情况,但有些较小液平CT显示不佳,本组病例中MRI中7例病灶内液-液平有1例CT显示不佳。MRI病灶外缘呈分叶状,内部常呈多房囊状,囊壁及内部分隔T1WI及T2WI常为信号,病理由破骨巨细胞、骨样组织和编织骨、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等组成,以纤维组织为主,囊内液体主要为血液,因出血时间长短不同其信号不同。MRI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T1WI、T2WI液平面以上由较多蛋白质的血浆成分构成,呈高信号,平面以下代表含有变性的细胞成分(如含铁血黄素等)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囊壁及囊内间隔因含毛细血管较丰富一般强化较明显[5]内部囊性部分未见强化,本组病例中3例增强扫描也显示内部分隔明显强化,与文献相符。液-液平是ABC较特征性的表现,但也可见于其他病变如骨巨细胞瘤、成软骨细胞瘤、骨肉瘤等,当其他肿瘤或瘤样病变内出现液-液平平面时,应考虑合并ABC的可能。继发ABC可同时显示原发病灶及ABC的特点,但如果原发病灶成分少,容易为继发的ABC所掩盖。本组病例中继发性ABC中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灶内可见磨砂玻璃样密度,为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特征性改变。另外两例骨巨细胞瘤以多房囊性为主,术前均误诊为原发性ABC。国内有学者认为当出现下列情况时,要考虑到继发性ABC的可能:①患者年龄、发病部位与典型ABC不同,而病变区仅表现为ABC征象;②在典型的ABC征象基础上发现一些用ABC难以解释的征象或恶性征象[6],本组两例骨巨细胞瘤合并ABC,1例位于干骺端及骨骺,1例为成人,发生于股骨远端,均与原发性ABC的发病部位、年龄不符合。

影像鉴别诊断方面,原发性ABC需要与骨囊肿相鉴别,单纯骨囊肿同样好发于儿童及长骨干骺端,但膨胀多不太明显,沿骨长轴生长,内部分隔少,外伤后可见骨片陷落征,在CT上囊内容物CT值相对较低,在MRI上信号相对较均匀,液-液平面一般出现于外伤骨折后。继发性骨囊肿需要与单纯软骨母细胞瘤、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等相鉴别,骨巨细胞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好发部位为长管骨端,尤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典型X线表现为骨端偏心性皂泡样囊状破坏区,无硬化边,内部可有囊变,一般无液-液平面;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发生在骨骺或同时累及干骺端,内部可见点状、砂砾样钙化,周围骨质可见大片骨质水肿;骨纤维结构不良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发生于骨干,主要呈磨砂玻璃样密度或囊性改变。结合发病年龄、部位鉴别一般不难,但如果这些疾病伴发ABC有时候鉴别相对困难。常见原因如下:①继发性ABC因原发病灶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缺乏一致性;②原发病灶掩盖或使继发性ABC失去了液-液平面等特征性表现;③继发性ABC本身破坏了此前基础病变的某些证据[8]。

综上所述,结合年龄、部位、X线平片和CT、MRI,可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猜你喜欢

纤维结构继发性囊肿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用于形成壳体预制件的编织纤维结构
东华大学开发出全纤维结构智能电子皮肤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ICU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继发性青光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