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角下的北欧神话研究
2021-11-29倪明
倪 明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36)
北欧神话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一个神话体系,其中以《埃达》最为著名。《埃达》反映的是维京多神教之神人英雄叙事作品,是卷帙浩繁的世界古代经典中的珍品。关于北欧神话的研究,目前以德国、英国和美国学者为主,研究内容包括对神话文本的解读和考据,以及该神话之源的探究等。国内学术界对北欧神话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以茅盾为代表,其在20世纪30年代以《埃达》为重要依据,翻译整理出版了《北欧神话ABC》。2000年,石琴娥将诗体《埃达》翻译成中文,弥补了我国外国文学译介的一项空白。
当回到神话学的属性本身来看神话的结构,就会发现,最富有活力的神话往往是与特定的民俗联系在一起的[1]。北欧神话以其具有浓郁、鲜明的民俗性而被人们所喜爱,比如“光明神的葬礼”“弗丽嘉的日子”和“提尔断臂”;等等。至于神话学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1923年,周作人发表《神话与传说》一文,叙述了民俗学在研究神话时的多种方法,客观上将神话学的研究和民俗学联系起来。同时期的鲁迅亦持有类似观点,在1908年的《破恶声论》中,他认为神话的存在与民间信仰是紧密相连的。与观点相近的还有谢六逸,其在1928年出版的《神话学ABC》一书中,不仅强调神话学与民俗学虽有区别,“以二者合二为一也无有不可”[2],还重点介绍了施彭斯(Lewis Spence)的观点,即广义的神话学“与民俗学的领域殆难分别”[2]。20世纪40年代,杨堃在介绍民俗学的发展历史的时候,这样表述道:把民俗学与“民族学”“神话学”或“民间文学”混为一谈,属于民俗学幼年时期出现的情况,但是在如今的民俗学的学派里,仍旧有神话学、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三大流派。杨先生还举了德国和英国学者的例子,说明民俗学开始的时候都叫神话学[1]。但后来民俗研究与神话学研究成为不同的学科,神话学日渐靠近文学,民俗学则进入了社会学的研究范畴。1982年,神话学家袁珂提出了“广义神话”[3]的见解,还提出了“民情风俗的神话”这一说法,再次指出了神话的演变与民俗存在联系[1]。换个角度讲,从民俗学的定义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民俗学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4]。这里的“口承文学”多指一些神话传说。民俗学研究对象包括风俗习惯、神话史诗等,而风俗习惯与神话、史诗通常是合二为一的。田兆元认为,关于神话学的民俗学研究就是研究语言叙述与行为表达密切关联的那一类神话的,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神话叙述,带动了一系列的民俗行为,我们就很有必要对它进行神话的民俗学视角的研究[1]。
为此,首先必须厘清神话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民俗与神话都属于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群体的心理表现与行为指导[5];另一方面,神话可以看作是民俗的重要源头之一,它不仅促进了民俗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俗信仰注入文化内涵,并成为民俗信仰的主要内容,而且用神话可以很好地阐释民俗的起源和仪式符号的意义。无论是北欧神话,还是古希腊神话,有一句话描述比较准确,即它们都按照人的模样塑造了神。“他们胜过我们,只因为他们长生不死,皮肉受了伤痊愈得快,也因为比我们更强壮、更美、更幸福。除此之外,他们和我们一样吃喝、争斗,具备所有的欲望与肉体所有的性能。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被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6]同样的,北欧神话中也有很多都具有人化的特征,而且神话和英雄史诗混杂。因此,北欧神话中实际上包含了北欧的一些民俗,诸如葬礼、婚礼等。
鉴于神话与民俗之间的这种关系,故选取民俗学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以石琴娥翻译的诗体《埃达》、茅盾的《北欧神话ABC》为研究对象,对婚姻、丧葬、誓约、宗教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此管窥中古时代维京人的民俗文化之风貌。
一、婚姻习俗
石琴娥在《埃达》的序言中指出:冰岛埃达反映出北欧海盗(自称是“维京人”)的“社会生活面貌”[7]前言7。在社会生活中,婚姻自古是人生一件大事,在《埃达》中对此有不少叙述。维京人缔结一桩婚姻一般分为两步:订婚和举行婚礼。经过整理,我们分这两部分来加以分析。
(1) 订婚 在前基督教时代,斯堪的那维亚人的婚姻更多的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商业契约,缔结婚姻的双方要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出身、家庭财产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在这个过程中,决定是否缔结婚约的是女子们的监护人,而维京妇女的婚前监护人就是父亲[8]。这一风俗体现在了北欧神话里。比如,《埃达》的《阿尔维斯之歌》(凡下文出现的歌、诗、曲皆出自诗体《埃达》),其中的侏儒阿尔维斯想娶托尔的女儿为妻,托尔可能认为出身侏儒一族的阿尔维斯配不上他那个拥有神族身份的女儿,门不当户不对。因此,托尔这么说道:“有桩契约我一定要违反,尽管新娘亲口允诺婚姻,我是她父亲应作主定夺,她允婚时恰好我不在家,未奉父命岂可妄谈婚嫁。”[7]180
这反映了维京人的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她们的婚姻是由家中的男性决定的。一般由父亲做主,如果其父亲已经去世,则由新娘的兄弟来充当监护人[8]。遇到有求婚者时,新娘的兄弟可以代替父亲来对婚事表态。这一民俗同样出现在了《奥德隆恩的哀歌》中。国王艾特礼的妹妹奥德隆恩说到哥哥拒婚之事,“他们给艾特礼送来赤金戒指,给我哥哥的赔偿金非常丰厚,为了娶到我贡纳尔愿出重聘,他奉献出十五座庄园做彩礼,还愿意交出恶龙的窖藏黄金,倘若我哥哥聘礼到手肯许婚。可是艾特礼说道他绝不接受,吉乌基的儿子送过来的聘礼。……我的许多至亲气忿忿鸣不平,说道不该阻挠有情人结连理,艾特礼却冥顽不化仍旧拒婚。”[7]380-389这段描写反映了当时风俗,奥德隆恩的哥哥在父亲去世后对妹妹的婚姻有决定权。 不仅如此,这个例子还说明婚姻的主动权一般掌握在男方手中,有女儿的家庭通常等待求婚者登门求婚,男方还须下聘礼。绝无仅有,在《斯基尼尔之歌》中,斯基尼尔代替弗雷去向女巨人吉尔德求婚说:“高贵的吉尔德,我带来金苹果十一个,区区薄礼务请你赏脸,这乃是弗雷的定亲物。”[7]114这里所说的是男方下聘礼的风俗。
(2) 婚礼 北欧神话《埃达》中描写的婚礼礼俗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场面:送亲、迎亲、婚庆,等等。这些描写多间接地体现了北欧民俗风格,下面就此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是送亲。在《古德隆恩的第二首歌》里有一段是关于古德隆恩被迫远嫁艾特礼的叙述,“送亲队伍出发众人都跨上马,伴娘女眷们也都搀扶到车上,我们在冰天雪地里躜行七天,随后在惊涛骇浪里漂浮七天,第三个七天我们才来到陆地。”[7]379从中可以看出远嫁送亲有时也是路途艰险的,送亲队伍包括伴娘、女眷等,交通工具为马匹、马车,有时还需要准备船只。远嫁队伍里的核心人物是新娘。关于新娘的服饰装扮,包括项链、衣服、头饰等,都在《巨人特里姆的歌谣》中有生动描述,海尔达姆要求托尔假扮为新娘,“不妨让托尔穿上新娘装,把布里沁珍珠项链带上,钥匙链周身叮当响,把女人裙袍盖没他膝盖,成串珠宝在他胸脯闪烁,插金束银头上戴满首饰。”[7]174另外, 《北欧神话ABC》记载了一些北欧新娘服饰穿戴的习俗,如北欧古代的新娘必穿红衣,而结婚戒指上亦必镶以红宝石。神话对此解释是:红色是雷神托尔赏爱的颜色,也被视为爱情的象征[9]57。北欧新娘还有头戴安石榴花的风俗,其原自于春天女神弗蕾娅寻找丈夫奥托并在安石榴树下与之重逢的故事[9]105。
二是迎亲。在此节选《埃达》的两段迎亲场面。一段是在《巨人特里姆的歌谣》中,特里姆盗走了托尔的魔锤,以要娶弗蕾娅为妻作为归还条件。托尔假扮为新娘来到巨人国,“恶魔之王特里姆笑言开,他关照手下所有的巨人:送亲队伍马上就要来到,个个站立笔直列队欢迎。……黄昏前后新娘一行来到,顿时间巨人们欢声雷动。”[7]175-176另一段是在《里格的赞歌》中出现的新郎接亲的场面,“他(新郎)赶着马车去迎接新娘,新娘腰带上系了串钥匙。”[7]200-201这就是维京民族所盛行的“带着钥匙来到夫家”的风俗。尽管斯堪的那维亚社会是父权社会,男性占主导地位,但事实上,妇女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其权利受本土法律的保护,妇女不完全依附于男性[8]。中古时代维京女性享有一定程度的独立的财产权,通常在出嫁前会分得自己应得的一份财产,这些财产通常是一些首饰、衣服、金银等或她们自己份地的契据等,都锁在一个箱子里。维京女子离开原生家庭嫁到夫家时,她们会把箱子留在家中,自己只带着钥匙前往丈夫家。婚后这部分财产仍只属于自己,与丈夫无关。“带着钥匙来到夫家”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今日瑞典、丹麦的新娘出嫁时,也习惯带上一串钥匙,但这只作为装饰。
三是婚庆。由于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妻子弗丽嘉掌管婚姻和家庭,所以维京人的婚礼一般在“弗丽嘉的日子”(周五)举行。庆典很盛大,一般都会持续几天。更为细致的婚礼描写出现在《艾特礼的格陵兰之歌》中,艾特礼回忆说,“婚礼的排场铺张得无人可比,君主娶亲该有这般富丽堂皇,我们的庄园广袤牛羊成群跑,我们的财富多得慷慨赏赐人,我赠给新娘一笔可观的彩礼,为她购置了一大批珍宝首饰,还有三十名家奴和七个女侍,送去的金银更是数都数不清。”[7]432-433这里包括婚礼的排场及新郎赠给新娘彩礼、珍宝首饰、奴隶等细节。再比如《里格的赞歌》中,“(新郎)身上披着崭新的羊皮袍,这位姑娘名叫斯奈尔,她喜滋滋蒙着新娘面纱,……新郎新娘互换结婚戒指,新床上铺上崭新的被褥,他们俩结为夫妻成了家。”[7]200-201。这里体现了维京人婚礼中新娘蒙着细纱,新郎新娘互换婚戒的礼俗。
二、葬礼习俗
维京人相信死亡不过是去另一个世界旅行,因此他们就在死者的墓穴中堆放很多的陪葬品,还通常在死者脚上穿一双具有特殊含义的靴子,为的是到冥国的九天九夜的坏道路须得有一双好靴子才能对付,由于赫尔本是邪神洛基与冰霜女巨人安格尔伯达的小女儿,后被奥丁贬降到黑暗的阴间作了冥界女王,所以这靴子特名为“赫尔靴”[9]134。他们还认为,如果一个男人光荣战死, 灵魂就能进入天国阿斯加德的神宫“瓦尔哈拉”[9]26-27。 至于一般的老病而死者都要先到死神赫尔那里报到,然后返回到坟墓里去,常年作恶多端的人则被打发到第九世界尼弗尔海姆去居住,女人死后则到弗蕾娅的福尔克万加殿报道[7]前言20-21。除此之外,在北欧神话中呈现的维京人葬礼多体现为“船棺葬”“柴火葬”,下面就此依次分析一下。
(1) 船棺葬 船棺葬,也称船葬,是古代维京人的一种重要的丧葬方式。维京人的造船业很发达,从北欧石刻图形和考古证据看,北欧人在大约八世纪中叶,掌握了高超的造船技术。比如,1880年在挪威奥斯陆湾沿岸果克斯塔(Gokstad)附近发现的柩船是其典型代表[10]39。《格里姆尼尔之歌》赞叹远古的工匠造出“世上最好的船”,在水中“行驶如飞”[7]104。维京船是维京精神的重要象征,许多维京人相信船只为他们提供进入来世的安全通道,他们四处漂泊,以船为家,最后也以船为葬。以光明神巴尔德和国王艾特礼葬礼为例,在北欧神话里, 对奥丁之子光明神巴尔德的船棺葬有详细的描写,根据茅盾的《北欧神话ABC》叙述,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众神把巴尔德的尸体移到了他自己的宫殿里;
第二,奥丁命令诸神到森林中砍取最大的松树来,装在巴尔德的龙船灵舡的甲板上,准备给巴尔德的尸体举行庄严的葬礼;
第三,巴尔德的尸身则被饰以盛装,安放于积薪之上,按照规矩,诸神把各种兵器和送葬的礼物都放在巴尔德的尸体旁;
第四,诸神又走到巴尔德的遗体旁,作最后的诀别;
第五,当巴尔德妻子南娜走过时,悲伤得心碎而死,于是诸神就把南娜放在巴尔德身边,准备一同火葬,他们又杀了巴尔德的马和狗,用棘枝围绕了积薪;
第六,一切都准备妥当,火葬船的灵舡下水,托尔举锤(那是葬礼的仪式)点火,积薪俱焚,船像快箭似地冲开海水向西航去,满海都耀着火光,船愈去愈快,到了西方的水平线时,巴尔德和他的龙船灵舡都没入海中不见了[9]85-86。
从移尸回宫、备船装薪、尸体成殓、随葬布列、遗体诀别、合葬殉葬、灵舡下水、点火烧船,最后龙船沉海,每一步都显得有序而庄重,这是典型的维京船棺葬礼风俗。
无独有偶,在《艾特礼的格陵兰之歌》中,艾特礼临死前对妻子古德隆恩说:“我死之后被人从这里抬出去,成殓下葬务必要安排的风光,仪式隆重方能保全我的脸面。”[7]435古德隆恩回道:“我会买一艘船运送你的遗骸,要把你放进一口上好棺材里,用彩绘的裹尸布包裹好遗体,再用石蜡把裹尸布打磨三遍。”[7]435维京民俗认为,勇敢的战士们才有资格进入荣耀之地,战船会送他们到最终的回归之地,能被葬在船里是一个极大的荣耀。
(2) 柴火葬 柴火葬,即柴堆火葬,在此选取《埃达》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这其中涉及一些维京柴火葬风俗的关键细节,一个是《西古尔德的短诗》中布隆希尔德的口头遗嘱,其中涉及一些火葬风俗的细节;另一个是《古德隆恩的催促》中古德隆恩的遗言。
布隆希尔德是神王奥丁的女侍卫,为西古尔德殉情自杀,她临死前对身边奴仆们说:“愿陪我殉葬的人可随我来,我将赠给他们黄金留作纪念……我不会胁迫任何人为我殉葬,或者硬逼他们非要随我同去,不过日后你们尸骨火化之时,就不会有金银财宝随身陪葬。”[7]360随后,布隆希尔德对丈夫交待葬礼事宜:“唯有一桩事情我恳切央求你,这是我在世上最后一次需要:在草地上垛筑起一个大柴堆,要能容得下我们一起都下葬,所有共赴西古尔德死难的人。柴堆圆顶用盾牌和帷幔覆盖,要画上异国山水和成群奴隶,西古尔德必须同我并肩火化,要在西古尔德的朝外那一侧,火化我的穿戴着珠宝的女侍,两个靠着他头两个怀抱隼鹰,这样的葬礼一切都安排妥帖……他必须有五个贴身小厮殉葬,还要杀八个出身良好的仆佣,我的奶姐妹必须伺候我同行,她是父亲送给我的世代家奴。”[7]363-364在《布隆希尔德赴阴曹之旅》中,是这样描述葬礼场面的:“两个大柴垛堆了起来,一个为西古尔德火化,先焚化干净。另一个为布隆希尔德下葬,随后也点火燃烧。布隆希尔德的遗体安放在一辆灵车上,车身四周用贵重的帷幔覆盖,据说她乘着这辆灵车奔赴阴曹。”[7]365看来,布隆希尔德的丈夫贡纳尔比较顾及脸面,没有将西古尔德与自己妻子合葬,而是分葬。此外,匈奴兰国王后古德隆恩也是选择了火葬,“我吩咐你们快把橡树垛起来,架成天下最高的火葬柴堆,让烈火把我的遗体燃烧干净。”[7]443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维京人的丧葬习俗。
总之,关于葬礼习俗,北欧神话较为详细地呈现了“船棺葬”“柴火葬”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传说人物巴尔德、布隆希尔德等人葬礼的描写中去了解古代维京人的陪葬、殉葬、合葬、分葬的风俗,甚至还包括葬礼的准备布置、火葬用材、遗体处理、葬礼流程等仪俗。
三、誓约习俗
在中古代的北欧地区,法律体系不完备,誓约的立定与遵守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因此誓约是非常重要的。维京人有着重誓守约的民俗传统,反映在神话里,就是恪守誓约是维京人神共遵的社会风俗,并且发展出一些和誓约相关的民间仪俗,这对于欧洲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关于誓约仪俗方面,在《埃达》中频频出现的、单纯从文字上区别,主要有盟誓、起誓两种。
(1) 盟誓仪俗 盟誓是指结盟立约,因为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考量,所以这一仪式通常比较庄重,在此选择《埃达》中的三段文字为例,加以分析。
首先,在《西古尔德的短诗》中有所涉及,“贡纳尔兄弟俩对他(西古尔德)百般奉承,许诺要肝胆相照彼此都赤诚,于是这三条好汉歃血盟了誓。”[7]350其次,更为详细的是在《艾特礼的歌谣》中,艾特礼下令处死贡纳尔后,古德隆恩说:“艾特礼,但愿厄运马上降临到你头上,你同贡纳尔曾经歃血结过盟,以前你总是把誓言挂在嘴边,……你对着主神奥丁和弓神尤尔,都曾经再三发誓说绝不背盟。”[7]401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盟誓习俗的几个细节:一是“歃血”仪式,二是有“宣誓”仪式,三是宣誓时要对着“主神奥丁和弓神尤尔”。最后,在《布隆希尔德赴阴曹之旅》中,布隆希尔德回忆盟誓时提到:“我本是一个瓦尔基里氏仙女,众神之主把战袍放在橡树下,和八个姐妹一起我们都盟誓。”[7]366“奥丁战袍”是奥丁的象征,表示这群瓦尔基里氏仙女将效忠奥丁,很显然,这是下属向上级宣誓效忠的仪俗;而且她还强调在橡树下盟誓,是因为古代维京人有尊橡树为圣树的风俗,依照他们的传统看,橡树不啻为天神的神像。
由分析可知,盟誓大多要对着某些约定俗成的“圣物”宣誓,这些“圣物”可以是神像、神的衣物、橡树等;有时还有“歃血”仪式。由此可见,与这些盟誓相关的民间仪俗是维京人特别重视的传统风俗。
(2) 起誓仪俗 西方骑士按剑起誓的传统礼仪,就是原自于北欧神话。神祇之间起誓原本是互相按住对方的双手,后来改为“按剑起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下面这个传说[9]61-64。
小狼芬里尔是火神洛基的恶魔孩子,迅速长大,而且野性渐重,诸神与侏儒合作制成了咒诅的锁链“格莱普尼尔”,质地像丝带一样柔软平滑。当诸神拿着这柔软的锁链来到魔狼芬里尔的身边时,狼对这锁链十分疑惧,拒绝受缚。诸神尽力哄骗芬里尔答应受缚,可是魔狼最后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有一位神把手放入我的口中,来保证我的安全,否则,我不愿受缚。”诸神面面相觑,没有一人开口。提尔明知众神有诈,也知道他受到契约的束缚而不能缩回手臂,但还是主动将右手臂伸进狼嘴。为了维护契约,重誓守约的提尔宁愿牺牲自己一只手,所以他起誓时就不得不以剑代手,众神祇为尊重提尔,改为按剑起誓。“提尔断臂”的传说表明遵守誓约是维京人深入骨髓的民族气质。
在《伏尔隆德短曲》中对“按剑起誓”的风俗亦有描述,面对尼德乌德的追问,伏尔隆德为了防止尼德乌德因杀子之仇而报复自己时,说道:“你必须先给我立下誓言,……手按马背或是利剑锋刃:说道你绝不折磨我新娘。”[7]234起誓的仪俗多种多样,在《海尔吉·希奥尔瓦德松谣曲》有这么一段:“到了晚上,年终许愿仪式开始,用作燔祭牺牲的公牛牵了出来,男人们都将手伸直,按住许愿杯边缘起下重誓。”[7]248
由此看出,与盟誓较强的社会性行为不同,北欧神话中的起誓往往是个人化的决心式表白或保证,其习俗仪式的肢体表现为手按马背或利剑锋刃,或是伸直手按住许愿杯边缘。
四、宗教习俗
宗教信仰可以被看作是心理民俗,其以信仰为核心,表现为对事物认识的心理活动与信念上的传承[12]。北欧神话是关于维京人起源与演进的神的谱系叙事,同时与前基督教化的北欧原始文化有着内在的关系。尤其是宗教神话中的传统习俗,更是彰显出维京文明的原初意象,凝结了维京人的文化基因[13]。
(1) 宗教祭祀的风俗 北欧多神教主神有十二个,大致分成三个类型,一般的供奉祭祀也都是这三个类型的代表人物: 神王奥丁、雷神托尔、丰饶之神弗雷。
第一类是以万物神灵的主宰奥丁为代表。奥丁是世界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一心只想维持自己的统治,为了他的一己私利而玩弄权术,……奥丁深知武力对维持统治的必要”[7]前言11。奥丁主要为国王、部落首领等特权等级所崇拜,是他们的保护神。此外,以勇敢为无上之美德,以战死为无上之光荣的北欧勇士还“视奥丁为胜利及战争之神”[9]26,他们时常在打仗之前有向奥丁祈祷的习俗[9]59。
第二类以雷神托尔为代表,他是自由人的保护神。托尔为人正直,深受海盗、工匠们的爱戴,他保护众神之家和人类世界不受巨人和世界之蛇的侵犯。比如,《巨人希米儿的歌谣》中,托尔“一把揪住滑溜溜的蛇身,用尽力气把他往船上拉”[7]143,他高举魔锤要“以雷霆之势砸碎(米德加尔德巨蟒)天灵盖”[7]143。在《巨人特里姆的歌谣》中描述托尔“出手疾如雷”“打死魔王”“横扫击杀巨人无数”[7]178,等等。根据茅盾的《北欧神话ABC》记载:在寒冷的北欧,雷是农民的恩人。雷来了,冻冰消迹了,冻地也怀春了,农事始有希望。所以,雷神是北欧的农民和贫民的恩神[11]33。托尔是北欧最古老且最受敬爱的神,他的庙祀遍于各地。每年他的大祭,都要焚烧一大段橡树——夏的温暖和光明的象征,且以驱逐冬的寒冷和阴暗[11]42。
第三类是以弗雷为代表,主管收成、生殖,象征着和平、丰足和富裕,弗雷是夏日金色阳光及温暖的夏雨之人格化[11]71。由于北欧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在环境恶劣的北欧耕种土地,气候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季节和气候神灵的崇拜在神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春天和夏天是耕种的最佳时节,因此丰饶之神弗雷、春天女神弗蕾娅等成为广受祭祀的主神,掌管农业和气候的瓦尼尔神族也是主要的崇拜对象。
信仰多神教的风俗在祭祀和宗教性节日中得以充分体现。维京人每年举办三次大型的宗教性节日活动, 一次是在秋季收获之后,一次是在冬季,还有一次是在春季伊始万物复苏的季节[14]63。举行这些节日为了祈求神灵能赐予他们好的收成,保护他们的海外贸易,庇佑他们的武力行动等。节日中最重要的仪式是献祭,维京人献给神的祭品多种多样,可以是谷物、牛羊等牲畜,比如,在《海恩德拉之歌》中,弗蕾娅提到了祭祀场面,“他(奥托)为我建造了一座祭坛,祭坛正面铺了光洁的石板。他虔敬的献祭连绵不断,把公牛的鲜血到处播撒,新的祭坛淋得一片殷红。”[7]212有时候,祭品甚至是人。例如在《艾特礼的格陵兰之歌》中,艾特礼活捉了霍格纳和贡纳尔,为庆祝胜利,他宣布“我要你们把霍格纳开膛破肚,把他的心肝剜出来当作燔祭。”[7]422对于在北欧严苛自然条件下生活的维京人,献祭是生活中一件极其神圣庄重事情,他们以此来对神表达忠诚、感激或忏悔等感情,希望得到神的庇佑。
(2) 北欧多神教的民俗信仰 北欧神话所宣扬的多神教民俗信仰,是中古时代维京人心理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这些民俗信仰多以北欧诸神故事的形式出现,以此解释当时人们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这些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俗故事包括的类别有季节更替、星辰日月、火山地震、万物起源等,其中较为贴近生活的是季节更替这一类,比如:五朔节的传说[9]31-32,是维京人解释寒冬为何会来的一个民俗信仰;夏之神尼奥尔德与冬之神斯卡蒂婚姻的传说[9]77-78,则是夏与冬交替原因以及如何循环的民俗性解释;同样的,还有琳达和奥丁的故事[9]89-90,解释了寒暑循环自然现象,等等。因篇幅有限,仅以五朔节为例加以阐释。
传说王后弗丽嘉有一次触怒了奥丁,奥丁就负气离家漫游。在这段期间中,与奥丁长相酷似的维利和伟篡了王位,又夺了弗丽嘉为妻。但维利和伟没有奥丁的威力,不能抵挡霜巨人们以冰雪毁坏一切生物。幸而七个月以后,奥丁(太阳的象征)回来了,于是世界又恢复了生机(太阳融化冰雪)。北欧人的五朔节(在五月一日,人们庆祝春天到来,自此太阳越来越回归靠近北半球)就是为纪念奥丁的复归的。
维京人用宗教神话传说象征性地解释了北欧的日照规律和季节更替,其间太阳拟人化为奥丁,冰霜拟人化为巨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传播。五朔节对北欧人来说是与新年一样重要的节俗,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狂欢中度过,它是欧洲传统民间节日。不止如此,西方的星期是以北欧诸神命名的[15]140-143。还有复活节、圣诞节也和北欧神话有着诸多联系。
五、结 语
北欧神话浓郁的民俗气息,不仅体现在婚丧、宗教等习俗上,还特别体现于神的赋格造形,人神同形同性,比如,万物神灵的主宰奥丁外形为“头戴大金盔,身裹黄金锁子甲,手持贡尼尔长矛”[7]前言10,他四处征战杀戮,被塑造成了一个“狡诈阴险而且又由于是独眼显得面貌残忍”[7]前言11的维京海盗的形象;雷神托尔以一名“暴躁而仁慈且豪迈行侠”[7]前言13的北欧铁匠的形象出现;火神洛基则以一个阴险狡诈、为人乖戾的市侩小人形象登场,等等。正如涂尔干强调的那样,神话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表达[16]。
透过表面现象,深入思考神话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究《埃达》及相关作品,便有了更深一层的看法:北欧神话与当地民俗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民俗的源头在宗教神话传说那里,很多民俗传承的内容也是宗教神话传说的内容。可以说,北欧神话孕育了当地诸多民俗,它们不仅是民俗行为的催生力量,也为民俗阐释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因此,从民俗学视角来看,北欧神话本质上是一部集维京民俗之阐释者、催生者和传承者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民间史诗。它为民俗活动增添了或庄重或浪漫的色彩,比如按剑起誓、船棺葬、五朔节、新娘头戴安石榴花等风俗,它是古代维京人婚姻、丧葬、誓约、宗教等习俗的真实写照。从学术角度而言,神话学的民俗学研究能够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颇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