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新技术”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改革探索
2021-11-29陈从贵陆剑锋吴学凤李沛军
林 琳,陈从贵,陆剑锋,吴学凤,李沛军,吕 顺
(1. 合肥工业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 合肥工业大学 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09)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国家和高校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因此,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教学在专业的系统性,师生平等的参与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区别[3-4]。研究生课堂教学要求以知识获取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5]。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是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营养学、工程学等层面,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展相关研究[6]。“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作为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食品工业中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课程内容信息量大、更新较快,并涉及较多学科交叉。针对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特色,结合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为培养适应食品工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1 现阶段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
从现有授课内容来看,“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中几乎涉及所有食品及相关领域,信息量大,但目前教学内容略显陈旧,前沿性不足,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部分内容重复的现象,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不足,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学生的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强,导致教师讲解时重点不突出、平铺直叙,课堂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不好。
1.2 学生学习情况
该课程为32 学时授课,但由于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课堂教学环节由于学时限制,主要以概况介绍为主,导致大多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不够深入;其次,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导致学生纯粹为了取得学分而学习,学习效果不好。
1.3 授课方式
目前,课程授课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这种“课堂讲解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教学效果差,对培养研究生专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作用不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课程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晓,而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较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1.4 课程考核
“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为食品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学生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平时出勤和课程论文2 个方面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方式较简单,无法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学生为了通过课程而应付、拼凑论文的现象,很大程度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此外,这种考核方式也无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进行客观和有效的评价。
2 “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应用型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食品专业高水平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该领域研究热点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目前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为未来从事食品行业相关专业工作打好基础[7]。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以食品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食品类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食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优化与完善“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知识体系。从加强理论素质基础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着手,探索适合食品工程领域发展的培养方式,依托本学科在国内食品领域的影响力,建设和优化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体系。在课程原有内容章节的基础上,将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专题,将授课内容分为几个不同的专题,如食品杀菌保鲜技术专题、食品分离技术专题、食品生物技术专题、食品加热技术专题、食品微粒制备技术专题、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根据专题的内容、特点确定其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和考核形式。
2.2 基于“科教融合”视角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教学侧重于知识理论,而轻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内容被局限于教材之中[8]。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教学中有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案。同时,通过精选优秀教材,删减陈旧和重复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知识内容。
“食品加工新技术”是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紧密联系食品工业生产前沿,主要介绍食品领域的新技术和装备,力求在介绍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的基础上,更多地结合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领域的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以适应食品工业行业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跟踪相关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在授课内容上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引入典型案例,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基于“翻转课堂”和“移动慕课”的教学方式改革
2.3.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资源、高科技手段等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其教学方法和效果也得到广泛认可[9]。通过采用讨论式、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参与度和师生互动,将课上授课内容和课下学习有效结合,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实施“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各授课单元的特点,采用视频、课堂讨论、主题任务完成、小组汇报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研究生进行后续的课题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3.2 移动慕课
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校的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单一授课转变为教师授课和网络线上授课相结合的新模式,其中采用智能终端即手机完成的慕课教学即为“移动慕课”[10]。在线慕课教学平台具有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生互动两大特色。在互联网、移动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获取的速度更快、手段更多。慕课、金课的建设和推广,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等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用手机APP(超星学习通) 建立课程资源库,将课程相关资料(含授课PPT、文献资料、多媒体资料等) 上传至资源库中,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建立课程讨论组,通过讨论组可以实现实时互动、课后答疑、主题讨论等,更好地与翻转课堂过程相配合。
2.4 基于“能力导向一体化”为目标的课程成绩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改革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系统、科学和综合的评价,可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对考核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可进一步对考核手段和方法进行完善,也可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提供依据。
采用主题讨论、小组项目、文献综述、汇报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从传统的“一考定成绩”逐步向过程管理转变。同时,移动慕课的手机APP 中,还可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访问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进行统计,利用手机APP 进行随堂测试和签到等活动,都可为课程成绩评定提供参考。
3 结语
以服务一流食品学科建设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结合食品行业实际需求,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体系4 个方面对食品类研究生“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从教学改革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课后学习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