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2021-11-29
1 病因及流行特点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婴幼儿亦不少见。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平时可见散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冬春季较多。本病在非流行年占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20%,流行年则高达30%。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持续时间长,可达1年。
2 临床表现
2.1一般表现 潜伏期为2~3周,一般起病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常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体温37~41℃,多为高热;咳嗽为本病突出的特征,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咳嗽,痰液黏稠,偶带血丝,可持续数周,部分患儿病初甚至整个病程中无明显咳嗽,仅以发热为主。体征依年龄而异,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可表现喘憋、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明显;而年长儿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肺部阳性体征,也是本病特点之一。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出现闭塞性支气管炎或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导致肺不张、坏死性肺炎和胸腔积液。X线表现较肺部体征出现早,可表现为局部网状结节影、局部实变或磨玻璃样改变、弥漫性间质改变、肺门周围模糊影等。
2.2肺外表现 肺炎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可伴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①皮肤黏膜损伤可表现为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一般呈自限性;②神经系统损伤多表现为脑炎,也可表现为Guillain-Barre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周围神经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等;③心血管系统病变为心肌炎及心包炎;④胃肠道系统可见呕吐、腹泻和肝功能损伤;⑤泌尿系统常见的有血尿、白细胞尿、蛋白尿,个别患儿可能有肾功能损伤;⑥血液系统以溶血性贫血较常见,其次为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⑦其他系统损伤如关节炎、虹膜炎、鼓膜炎、中耳炎、耳聋等。
3 治疗
患儿需注意休息、护理及饮食,并进行对症治疗。目前,临床首选阿奇霉素,剂量5~10 mg/(kg·d),每日1次,口服、静脉滴注均可,根据病情确定疗程。8岁以上患儿可口服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重症患儿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常用甲泼尼龙1~2 mg/(kg·d),疗程10~14 d。重症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给予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恢复期实变吸收不明显时,可酌情给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合并胸腔积液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胸腔穿刺治疗;有肺外并发症者,应及时确诊和对症处理。近年来出现了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象,可能与诊断不及时及滥用抗生素有关。对一般措施疗效不佳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不宜盲目使用抗生素,应进行肺炎支原体的相关检测,以尽早确诊和根据药敏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和频繁更换药物,减少耐药的发生。
4 诊断标准
①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为肺部X线改变,其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似大叶性肺炎改变、肺门阴影密度增加,且上述改变可表现为游走性浸润;另外,体征轻微而肺部X线改变显著,也是本病的重要特点。②外周血白细胞多正常或稍增高,重症患儿可见白细胞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多增快。③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④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检测,一般可在病后1周检测到,3~4周达高峰,2~4个月消失;但病情越重,该抗体出现越晚。此外,特异性IgG抗体产生较晚,不作为早期诊断指标。⑤对患儿体液标本中肺炎支原体DNA进行检测,此方法简便,特异性及灵敏度高。⑥对患儿痰液或呼吸道灌洗液进行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肺炎支原体生长营养要求高,培养周期长,且阳性率低,一般仅限于实验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