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产业+”大文章 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

2021-11-29中共四平市委党校

营销界 2021年2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化景区

石 琳(中共四平市委党校)

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路径。

■ 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从生态旅游产业化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要求我们立足全局,抓住重点,处理好“绿水青山”如何转变为“金山银山”这样一个大问题。早在1999 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南平市调研时就曾指出,“不要搞单打一,说搞生态,就不搞产业,产业还是要搞,产业不搞生态也难以为继”。由此可见,生态与产业二要素之间是相互联动、相辅相成的。生态资源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和依托,没有优质的生态资源,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便会失去后劲;生态旅游产业则是生态资源的支撑和保障,没有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生态资源的经济辐射效益就无法更好地诠释。

■ 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当前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看,要想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的良好发展局面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规划设计不合理

以四平市为例。四平市拥有二郎山国家AA 级风景区、叶赫那拉城国家AAA 级景区、二龙湖风景区国家AA 级景区、山门风景区国家AA 级景区、伊通火山群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AA级景区、牧情谷风景区国家AAA 级景区等生态旅游景点,但是由于规划设计的不合理,这些生态旅游景点位置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生态旅游链条,单打一现象严重,生态资源整合能力的不足使得游客徒增游览时间。部分风景区属于同质类生态旅游景点,内容组合相对单一,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和产业影响力,游客吸引力尚显不足,难以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也就难以实现。比如二郎山风景区作为“省级一级景点”“市级重点旅游区”,受到自身辐射面的限制,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制约了优质生态环境资源的后续开发。

(二)生态转化能力不足

各地都高度重视绿化建设,开发了一大批风景区、公园、绿地、湿地,修复黑臭水体,完善森林绿化等。大量资金投入后带来的社会效益明显,民众普遍感觉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很多地方却没有做好生态环境向好所带来的大文章。部分旅游资源仅限表层开发,开发程度低,形式简单粗略,只能满足旅游观赏等低层低需求。很多生态项目开发完成后,由于忽视了后续的生态设施、生态服务和相关第三产业的补齐和配备,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因此生态项目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模式,生态转化为产业的能力明显不足。各旅游景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各自为营,缺少协调沟通,无法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难以形成协同竞争力。

(三)品牌知名度不高

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地区生态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各生态旅游景点开发程度良莠不齐,开发数量多但是优质资源少,并未形成良好的旅游品牌,行业知名度较低。近年来,四平市政府对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受到资金投入、生态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明显不足,从而使得品牌知名度较低,没有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在区位范围内的众多同质资源中脱颖而出。

■ 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对策措施

(一)加强协调规划,做到有序开发

为了避免单打一,解决经济效益转化难的问题,生态资源的开发必须加强各种相关要素的协调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发挥政府、财政、文化、交通、农林、商务等各部门的相应职责,从而形成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生态旅游项目落地后,应紧密围绕该项目配备相应生态服务、生态体验设备、生态产品等,实现以点带面,把生态要素的作用辐射出去,从而形成由上到下、有始有终、结构合理、服务优质的生态产业化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于其他资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前期需要经过严密谨慎的考察与论证,秉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评估生态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绝对不能为了达到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破坏长远的生态环境,盲目大开大建,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要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整合本地生态资源,做到全面规划,充分考虑气候、区位、交通、生态资源特色等因素,以森林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河湖生态旅游等为重点主题,打造不同的生态景区,从而实现生态旅游产品的差别性、多样性,提高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和吸引力。

(二)利用生态优势,选准开发方向

实现生态产业化,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当地生态环境的特色和优势,全方位挖掘优质生态资源,选择最适宜的生态产业,解决好生态资源的开发问题。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五强县之一、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依托良好的气候、土壤等优势,近年来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梨树县应当继续发挥黑土地保护与开发的经验与生态优势,在发展生态农林业的同时,发展包括绿色生态采摘、农林场体验项目、度假山庄等生态田园综合旅游项目等优势生态产业。各地区应发挥生态优势,开发绿色农林牧渔业产品,如绿色蛋禽、蜂蜜、菌类、果蔬等土特产。要打通生态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上的障碍,保障生态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质量。充分考察旅游者需求,深入发展绿色包装产业,打造便于携带、取存便利的绿色休闲零食,把生态特色和优势发挥出来,以农促农、以农促旅、以农促商。

(三)扩大对外宣传,擦亮生态名片

要想在众多生态旅游品牌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同时也要注重对外宣传,打开生态旅游项目的知名度。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挥明星代言人的影响力,利用“互联网+”的宣传手段,使用多种融媒体宣传渠道,如电视、广播、音像制品、刊物杂志等,把当地风土人情、生态特色传播出去。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交流活动,以各种传统节日、文化旅游节、休闲体验项目、美食文化节等为平台,打造不同的生态旅游项目,使本地生态产业的特色跃然纸上,形成深入人心的鲜明形象,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从而起到宣传效果。

(四)提高服务品质,提供一体化服务

提升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感是增强生态旅游产业口碑和知名度、树立生态资源品牌的重要途径。要着重规划精品旅游路线,开辟旅游专线,相应地增加旅游专线车辆,完善景区之间的交通,提高区域可达性;加强对景区酒店、宾馆、餐饮服务人员的从业技能培训,提高一体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厕、公用电话、警务亭、医疗救治中心、商店、路标指示牌等,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放松、安全的游玩环境,使生态资源留得住人、玩得满意,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打出一张张活广告。除此之外,解决好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问题,进一步推动生态资源的产业化。

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打造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投入、开发。只有建立有利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打破发展壁垒,提供优势条件,才可以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变成老百姓兜里摸得到的财富、眼里看得见的风景,才可使其久久为功,筑牢生态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产业化景区
47家上榜!山西公布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名单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