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

2021-11-29陈胜锦卢成观黄德雄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陈胜锦,卢成观 ,黄德雄

1.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2.右江民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533000

引言

中国是一个由56 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民族问题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事关我国积极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长久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坚持不懈持续奋斗的决心,始终高度重视做好各项民族工作。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站在战略的高度明确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科学地回答了近百年来党领导下我国民族工作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从根本上为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和“新智慧”[1]。显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亟需从理论和思想源头上探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价值,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以更好地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源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断[2],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是什么”“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为谁做”的时代之问。“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世间万事万物先有其根、后有其貌,根长其貌才能盛。只有从源头上探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为解决新时代我国民族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

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形形色色的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从三个发展阶段划分人类社会,分别是“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首先,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初阶段是自然的共同体。在这一阶段,人类逐渐意识到单凭一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是难以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自然原始生态中生存的,反之唯有通过“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3]。自然的共同体意味着人类初步觉醒,敢于向“天命”“自然”发出挑战,敢于在同大自然抗争中获取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弥足珍贵的生存资料。但是,自然的共同体仅仅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而有意识地基于血缘、地缘、部落关系组成一个共同体,换言之,这个共同体“并不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地转型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宿命只能被更高级的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取代”[4]。其次,虚幻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第二阶段,即“异化阶段”。一是马克思认为,人类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后所建立的国家并没有使人真正意义上获得自由和发展,因为在这一共同体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万物”[5]30。二是马克思基于政治经济学角度,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以及社会关系出发,解读了在人的本质异化状态下的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正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形成了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与真实的共同体的分裂。这必然引起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斗争。事实上,所谓共同利益,只不过是当权者的资产阶级追求和维护自身的“特殊利益”,而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就是异己的“虚假利益”。这种利益完全是建立在资产阶级通过冠冕堂皇的政治借口而对无产阶级实施的冷酷无情欺压的基础上。于是,这种虚假的共同利益被披上了合法合理的外衣,“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5]164。总的来说,虚幻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异化,其必将走向灭亡。最后,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高级形态,它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5]119。《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最终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422。换言之,在马克思看来,带有共产主义属性的真正共同体是消灭阶级的对立及其统治,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在那里没有压迫和剥削,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步入自由王国。总而言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聚焦现实的人,揭开了资产阶级虚假伪善的面目,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基础[4]。

“帝国主义时代是资本全球化的新阶段,也是资本剥削和压迫普遍化的新阶段”[6]。随着全世界范围内人类命运共同化、人类共同利益日益明显,列宁一方面立足于共产国际主义思考人类的解放,另一方面着眼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形成了其自身的共同体思想。首先,列宁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俄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关键一环,全世界范围内的被压迫被剥削的除自身以外别无一物的无产者要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即帝国主义,积极开展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世界革命。换言之,要实现本国革命同世界革命伟大的强强联合。他主张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6]。这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做法。其次,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而获得胜利的社会所采取的政治形式将是民主共和国”[7],由资产阶级的少数人的虚假的民主变为无产阶级的多数人的真正的民主,“由旧式民主发展为新型民主”[8]。由此可见,无产阶级是真正的共同体的唯一缔造者,无产阶级的联合必然会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将会在无产阶级联合体面前瑟瑟发抖,丧失其推翻封建主义所取得的虚伪的统治地位。最后,在列宁看来,联邦制是世界无产阶级走向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这为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指明了方向。总的来说,列宁的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践行提供了直接的学理指导,启发我们要坚持党旗指向哪里就往哪里走,以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为目标,坚持“全国一盘棋”,各民族团结在一块汇聚成一股震撼世界的磅礴力量[4]。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体理论

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全过程的统一战线思想,“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共识”,旗帜鲜明地彰显了党在不同时期为国为民而接续奋斗的共同体理论[9]。大革命时期,经历了革命失利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身的理论以及其他方面还不够成熟,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够充分,亟需建立“联合统一战线”以取得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的胜利,于是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体理论初步显露。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10]。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第一时间颁发以团结抗日为目标的《八一宣言》,并且从为国家和民族大局着想的高度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我们党又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11]。1945 年,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一文,指出:“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阶段已经到来了,要坚持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后,我们党又提出要“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2]。1949 年7 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要依靠人民解放军、农民、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所形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又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引导各界爱国人士齐心协力搞建设、共创美好未来[13]。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立足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14],团结一切力量为实现“四化”目标而奋斗。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到:“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世界视野深入思考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为破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事实证明,贯穿于历史和时代的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所体现的党的共同体理论,道明了我国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各民族像“石榴子”般紧紧地抱在一起,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养料[4]。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思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深邃宽阔的华夏历史长河里,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体”,从而锻造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深厚滋润的理论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和之道,和而不同”“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首先,“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礼记· 礼运篇》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是谓大同。”[16]在大同社会里,耕者有其田、人人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所写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17]。在“天下(本国)”范围内,各个民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一个“天下共同体”。又如《周易·系辞下》中所写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生动诠释了尽管每个人的道路选择存在差异,有的人走的是康庄大道,有的人行的是山间小路,但无论如何大家所走的道路都是在同一个天下(国家)之内,都是通往同一个地方。其次,“中和之道,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策略。《尧典》中提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自古以来,中国深知“国虽大,但好战必亡”的道理,在对外关系上提倡“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同时将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以用来处理多样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再如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深刻展现出“和谐与共”“中和之道”的明德智慧,为处理新时代我国民族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最后,“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譬如,周朝基于夏商因残暴统治老百姓而走向灭亡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仁治”观点、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思想,充分强调了统治者要以“仁德”“大爱大情怀”施政治国,坚持把人民置于治国理政的首位,做到为民着想、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由此可知,古代的民本思想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各族人民,推动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发奋努力。此外,“天人合一”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合一以及人与外在的强大力量(例如规律)的一致”[18]。这启示我们:要坚持主客观因素相结合,充分尊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积极营造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态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功能,增强各族人民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认同,进而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而言之,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意蕴丰厚、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内含的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养料[4]。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2020 年8 月28 日至29 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历史发展规律性和现实目的性的统一,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2.1 基本前提: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随着世界一体化以疾风闪电之速不断发展,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外极端分裂势力为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断对我国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和港台问题等进行毫无道理的粗暴干涉,明里暗里通过各种卑鄙无耻的伎俩对我国采取“西化”“分化”“颜色革命”和“和平演变”等手段,以此破坏我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此,“亟须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反对民族分裂与暴恐活动,这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具有高度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坚定旗帜鲜明的正确立场,始终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的统一。实践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2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意识和道德规约,故呈现出多元文化的鲜明特征。与此同时,各民族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母体的孕育,两者是共生共存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各个民族及其成员的自我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母体之中转化为对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的共同体意识,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换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56 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手牵手、心贴心的真实的深厚的情感共鸣,只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总而言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任何其他意识都不能够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首要目标: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2],这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在于为实现中国梦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追梦的强劲动力,使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国梦是一个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价值旨归的伟大梦想,使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也是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使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国梦是一个真正可以实现的梦,而不是其他什么虚无缥缈的梦想。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下,打破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建立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构架起了民族之间交流交往的桥梁,走出“小我”世界,步入“大我”世界,变“小家”为“大家”,心往一处想、眼往一处看、力往一处使,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共同体伟岸力量,在共同追梦的道路上赢得世界上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国各族人民注入了圆梦的强大动力。众所周知,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展现其生命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其可以反作用于各族人民的圆梦行动,推动圆梦实践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圆梦的一系列伟大实践活动。譬如,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环境保卫战、抗震救灾战、疫情防控阻击战、抗洪抢险战,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献策出力,56 个民族的成员在各自从事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人生,实现了其伟大的人生价值。概而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团结汇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助力实现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最为期盼、最为关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价值。

2.3 根本追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9 年9 月27 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各民族成员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的团结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通过塑造相同或相似的情感态度、道德规范和目标任务,使各民族和各民族成员之间产生相互认同、相互亲和、相互吸引的心理状态,以形成强大的黏合力,减少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矛盾,由内到外自发、自觉地生成强大的凝聚力。基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在于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决定了我国民族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壮族的唱山歌、抛绣球;苗族的吃新节、赶秋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这就需要各民族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理念下,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兼容并蓄,充分汲取和运用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优秀文化资源。正所谓:“文化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多彩”,“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24]。二是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交往交流交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喜人成就,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却没有办成的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各民族的发展,譬如: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沿海与内陆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等。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困扰在每一个民族心中的“闹心事”“烦心事”,各族人民亟须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加强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产业转移、资金援助、技术帮扶等措施帮助经济落后民族地区,努力实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荣辱与共的命运共识、平等团结的政治共识、守望相助的发展共识、美美与共的文化共识”[25],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宏阔的视野多次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解决新时代民族工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道路决定方向、方向改变命运”,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通往目标的路径。因此,亟须用心用功深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3.1 牢固政治基石: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6]75。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旗帜鲜明地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全社会的思想统一、政治团结、行动一致,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各民族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主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科学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党的思想领导。思想的诞生源于特定的实践活动,同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从根本上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我们党始终以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立场、方法思考和解决我国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党的一系列科学的民族工作理论、观点和思想。因此,要牢牢坚持党的思想领导。二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6]75。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各族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组织和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基于此,我们党继续坚持和完善一系列维护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政策,譬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一系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实施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特定的资助政策等。这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的成员都是中国人”,进而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总的来说,坚持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稳固可靠的保障,促使各民族像一滴滴水珠那样汇聚成一片汪洋大海。

3.2 夯实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7]。这深刻阐明了大力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设牢固不牢固得看经济基础厚实不厚实,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同时,意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物质生产资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离不开社会物质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共同发展,在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中,经济结构对多民族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28]。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依旧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现实问题和难题。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考虑和兼顾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在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性照顾,还要帮助民族地区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好地链接在一起,补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反之,如果民族地区或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鸿沟过于巨大,各民族之间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差距过于悬殊,就容易导致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从而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难度。加快我国落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协调各民族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助于提高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党的认同、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激励各民族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块,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概而言之,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唯有大力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才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关键上层建筑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3.3 系牢文化纽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树立价值共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6]194。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经过辛勤劳动所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基本、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增强文化认同、系牢各民族之间的精神文化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根本最长远的举措,当前亟须从以下两个层面系牢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纽带,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26]195,才能有团结奋斗的勇气、艰苦创业的硬气、创新创造的活力。反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就会导致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历史悲剧的上演,也就不可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认同,又是对各族人民的最高赞赏。在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将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鲜活力,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9]。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民族中树立好统一的价值共识。任何一种价值观在社会的确立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孕育,并且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代表着一定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体现了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全员普遍认可并积极接受”[3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各民族凝聚价值共识,提升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总体而言,系牢文化纽带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经路径。

3.4 破除社会藩篱: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民族互嵌式社区既是情感共同体又是地缘共同体,把现代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和基层相结合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31]。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凝聚社区共识,使社区共同体意识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须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宣传引导教育着手。首先,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社区各族人民真真正正认识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祖国的繁荣昌盛,认识到各族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滋养,认识到祖国是保障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后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起跨社区、跨领域、跨行业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交流交往格局,推动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帮助,营造各族人民友好相处、格调高雅、健康舒适的社区环境,从而增强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其次,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太平”。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是党的一贯态度。要让社区各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真真正正感受到公平正义,正如“老百姓讲一碗水端平、如果不端平、端不平,老百姓就会有意见、就会有怨气,久而久之,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26]233。要下大力气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区内各族人民权利平等、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努力营造平等公平的社区环境,让每个人都获得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唯有如此,社区内的各族人民才会认同这个社区共同体,从而使小范围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大范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广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凝聚价值共识。“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32],亟须基于社区各族人民的实际情况,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渠道广泛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狠抓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向社区各族人民讲好党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讲清楚“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屡次磨难中赢得胜利和生生不息”的问题,引导社区各族人民进行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使社区各族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达成共识,使他们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而言之,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又是人民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国内外发展最新形势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体理论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思想,还内在蕴含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价值。当前,要从坚持党的领导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大力发展经济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以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入手,进一步开拓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继而推动我国民族工作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