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宛粳68D
2021-11-29郭俊红
郭俊红 杨 阳 李 民
(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南阳 473000)
南阳地处我国南北两大稻区的过渡地区,虽兼有南北稻区稻作资源的优点,但优点并不突出,既没有南稻的规模,又没有北稻的品质[1]。长期以来,种植的水稻品种大都是引进的外来品种,不能适应本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达不到提质增产的目标。因此,选育适宜本地推广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成为南阳地区水稻生产发展的首要环节。
宛粳68D 是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结合本地水稻生产实际,通过多年培育选育出的常规粳稻品种。该品种丰产、高产潜力大,品质较优,抗逆性较好,适宜豫南及周边地区广泛种植。2005 年用花育446作母本、旱稻502 作父本进行杂交,混合系谱法选育;2006 年在南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种植F1,长势较强,混选收之;2007-2013 年在院试验地连续种植F2~F8,单株选择,逐代鉴定;2014 年从后代稳定的84 个株行中,选择第68 个品系进入新品系比较试验,命名为宛粳68D。2014-2015 年参加院组织的多点试验,2016 年参加河南省豫南粳稻比较试验,2017 年参加河南省豫南粳稻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河南省中晚粳水稻预备试验,2017-2018 年参加河南省中晚粳水稻区域试验,2019 年参加河南省沿黄粳稻生产试验,完成试验程序。2020 年9 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稻2020004),并取得国家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27219E)。
1 特征特性
宛粳68D 为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142d,较对照9 优418 早熟1d;株高103.17cm,亩有效穗数19.56 万,穗长18.83cm,平均每穗总粒数163.52 粒,实粒数145.73 粒,千粒重25.96g。叶片绿色、挺直,株型紧凑适中、繁茂;谷粒椭圆形,无芒或短顶芒,稃尖黄色,不落粒,灌浆快,活秆成熟,成熟期落黄好。
2 品质及抗病性
2017 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0.8%、精米率64.8%、整精米率52.6%、粒长4.5mm、长宽比1.8、垩白粒率60%、垩白度17.1%、直链淀粉14.2%、胶稠度70mm、碱消值6.5 级、透明度2 级、水分11.5%。2018 年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1.6%、精米率67.8%、整精米率65.4%、粒长4.7mm、长宽比1.8、垩白粒率49%、垩白度15.6%、直链淀粉13.9%、胶稠度72mm、碱消值6.5 级、透明度3 级、水分11.0%。
2017 年经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3,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 级,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3级);感纹枯病。2018年鉴定,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 级,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5 级);中抗纹枯病。
3 产量表现
3.1 丰产性2017 年参加河南省中晚粳水稻区域试验,参试的8 个品种(组合)每667m2平均产量为556.4~598.4kg。经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品种(组合)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宛粳68D、中种粳1508、信粳56 的产量水平高,每667m2平均产量分别为598.4kg、596.9kg、590.1kg,较对照9 优418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豫农粳12、信粳1787、豫稻16 的产量水平较高,平均产量分别为587.2kg、586.0kg、580.9kg,较对照9 优418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信香粳1 号的产量水平较低,平均产量为556.4kg,较对照9 优418 无显著差异。
3.2 稳产性2017 年参加河南省中晚粳水稻区域试验,6 点增产、1 点减产,产量稳定性综合评价为很好,居参试品种第1 位,每667m2平均产量为598.4kg,较对照9 优418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居第1 位;2018 年续试,6 点增产、1 点减产,产量稳定性综合评价为好,居参试品种第3 位,平均产量为616.9kg,产量也居第3 位。2019 年参加河南省沿黄粳稻生产试验,7 点试验全部增产,每667m2平均产量为634.55kg,较对照9 优418 增产6.51%,居第1 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期早播,培育壮秧育秧移栽 宛粳68D 在河南省作麦茬稻栽培,4 月中下旬至5 月初播种,信阳稻区可推迟到5 月中下旬播种。一般湿润育秧播种量为30.0~37.5kg/hm2,秧田和大田面积比1∶10;秧田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重视磷、钾肥施用。播前晒种1~2d,用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12h 后常温催芽,待种子露白后播种;或播种前用31.9%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种子包衣后播种,防治秧苗期病虫害。
机插秧 根据茬口、机插时间等具体情况合理确定适宜播期,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还应根据栽插能力做好分批播种,不宜过早或过迟;5 月下旬为适宜播期,播种量45.0~60.0kg/hm2,每667m2备秧盘25~30 张,播量芽谷150g/盘左右。机插壮秧标准:秧 龄18~22d,3 叶1 心,苗 高12~18cm,成 苗1.5~3 株/cm2,苗挺叶绿,基部粗扁有弹性,秧苗整齐,无病虫危害。
1 叶1 心期秧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900~1200g/hm2喷施促分蘖;2 叶1 心至3 叶期轻浇水,维持旱长,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培育多蘖壮秧;3 叶期补施促蘖肥,移栽前5d 左右适量追施送嫁肥,以培育适龄多蘖壮秧。
4.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 月上、中旬移栽,一般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株行距13.3cm×30cm,每穴3~4 本;高肥力田块株行距可增大至13.3cm×33cm,每穴3 本左右;肥水条件差、迟栽田适当降低密度增加每穴基本苗;做到浅插、匀栽,防止漂苗、缺穴断行。
4.3 合理配方施肥,促苗早发稳长本田施足基肥,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普及测土配方施肥[2],氮、磷、钾及微肥合理搭配施用。每667m2本田,在施足腐熟有机肥2~3m3的基础上,可用高浓度多元素复合肥50~75kg,或磷酸二铵20~25kg、碳铵30~45kg、硫酸钾或氯化钾15~20kg、硫酸锌1.0~1.5kg,或用过磷酸钙50kg、碳铵5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5~20kg、硫酸锌1.0~1.5kg 作底肥,旋入或犁后撒在土垡上,耙平放水。在秧苗1 叶1 心期叶色较淡时,每hm2追施尿素60.0~67.5kg,机插秧育秧一般不需追肥;移栽后7~10d 内及时追施尿素150~180kg,促使分蘖,增加群体;穗肥施用时间为水稻圆秆期,追施尿素45~75kg,并配施磷钾肥及叶面喷施水稻专用叶面肥。
4.4 科学灌水,协调构建高产群体栽后深水活苗,返青后浅水分蘖。死水田要疏通排沟,进行排水。群体达到指标时晒田,肥田多晒(7~10d),瘦田少晒(5~7d),以控制无效分蘖,减少养分浪费;控制拔节过长过快,防止后期倒伏;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根系活力,防止早衰;使叶片上举,通风透光,促进光合作用,减少病害。成熟收割前7d 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4.5 综合防治病虫害,确保丰产丰收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3],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以及稻瘟病、纹枯病等的防治工作,施用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保证水稻生长正常。成熟后注意及时收获,减少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