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新品种安麦13 的选育
2021-11-29宋志均周其军董军红刘国涛侯军红
宋志均 周其军 董军红 郜 峰 刘国涛 侯军红
(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安阳 455000)
安麦13 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以高产、优质、多抗、绿色环保为育种目标,以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为基点,以中育9307 作母本、周麦22 作父本进行杂交配置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其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对水肥要求不高,根系发达,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在黄淮海南片冬麦区种植,不适宜在河南省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种植。
1 选育过程
1.1 母本中育9307 为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矮秆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春季返青起身快,两级分化慢,抽穗迟;株型松散,旗叶偏长、平展;茎秆、穗蜡质重;穗下茎长,茎秆弹性好,抗倒伏一般;穗长方型,长芒,大小均匀;籽粒饱满度好;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1]。
1.2 父本周麦22 为半冬性中熟广适国审中筋品种,幼苗半匍匐,叶长卷、叶色浓绿;分蘖力、成穗率中等;起身拔节迟,两级分化快;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短小上举,植株蜡质厚,株行间透光好,长相清秀;灌浆较快,穗大均匀、长方型,结实性好,长芒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千粒重高;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高抗条锈病,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秆锈病[2]。
1.3 选育过程2010 年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以中育9307 为母本、周麦22 为父本,经过4 年系选出圃,2011 年F1混合收获,2012 年单株系选,筛选出4 个优良株系,2013 年分别将4 个株系宽窄行种植,进行单株选择,并在第2 个株系中筛选出3 个优良株系,2014 年在田间观察抗病性、分蘖力、抗倒伏、整齐度,第3 个株行最为优秀,出圃参加产量测定,定名为安麦13。2015 年参加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品系鉴定试验;2016 年入选安阳市小麦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试验;2017 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合体比较试验;2018-2019 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合体区域试验;2020 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合体生产试验并报送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9 年11 月申请品种保护,申请号为:20191005587,公告号CNA032104E。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安麦13 为冬性、中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2d,较对照周麦18 晚熟0.2d,幼苗半匍匐,叶色正绿,苗势壮,叶片长宽适中;分蘖力一般,成穗率41.2%,起身拔节偏早,两级分化快,繁茂性好,株型半松散,株高78.1cm,穗纺锤型,短芒,茎叶蜡质厚,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耐寒性强,灌浆后期落黄好,根系发达,耐后期高温,活秆成熟;籽粒长圆型、角质、琥珀色,千粒重52g,穗粒数34 粒,穗数569 万穗/hm2。
2.2 抗逆性2017-2020 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创新联合体试验时进行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16-2019 年经历赤霉病、条锈病大发生,春季低温霜冻、倒春寒、干热风等多重灾害,安麦13 都经受住考验,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2.3 品质性状2017-2019 年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蛋白质含量14.7g/100g,容重803g/L,湿面筋含量31.3%,降落值424s,吸水量60.8mL/100g,形成时间3.4min,稳定时间3.1min,弱化度136F.U.,出粉率72.3%,沉淀指数55mL,延伸性148mm,最大拉伸阻力141E.U.。
3 产量表现
3.1 本地试验2015 年参加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品系鉴定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7945.5kg,较对照周麦18 增产12.4%,在参试的80 个品系中居第1 位。2016 年参加安阳市小麦随机区组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6886.5kg,较对照周麦18 增产1.1%,增产不显著,在参试的15 个品种中居第1 位。
3.2 河南省试验2018-2019 年参加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的小麦创新联合体区域试验,2018 年每hm2平均产量为6466.5kg,较对照周麦18 增产3.6%,增产点率71.4%,居参试品种第4 位;2019 年平均产量为8712kg,较对照周麦18 增产6.1%,增产点率92.9%,居参试品种第1 位;2 年平均产量为7589.3kg,较对照周麦18 增产5.0%。2020 年参加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7671kg,较对照周麦18 增产5.3%,增产点率100%。
4 配套栽培技术
4.1 播种安麦13 适应性广,抗寒性强,耐高温,根系发达,高水肥地块有利于发挥高产潜力,贫瘠土壤不减产。最适播期为10 月上中旬,配套合理的播种量,从而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发挥群体与个体的最佳搭配,增强抗逆性,发挥产量潜力。最佳播种密度控制在240 万~330 万株/hm2,豫北地区270 万株/hm2。播量控制在163.1~224.3kg/hm2,晚播田块要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1d 增加0.5kg[3]。
4.2 科学肥水管理构建高产群体安麦13 适宜氮肥后移的模式进行施肥,即底肥中氮肥按照一定比例减少,追肥增加,春季追肥由返青期移到拔节期和孕穗期。底肥使用保证氮磷钾合理搭配,每hm2施用复合肥750kg,追肥尿素150~300kg,灌浆期施用一定的叶面肥。
小麦生长一生需要灌溉4~5 次水,底墒水根据播种前土壤情况确定,保证一播全苗;越冬水为安全越冬、早春小麦生长创造条件;拔节水有利于提高成穗率,降低倒春寒低温霜冻危害;孕穗水是小麦丰收的关键水,孕穗期是消耗水肥最多的时期。科学的水肥管理利用,更能保证小麦丰收[4]。
4.3 科学预防病虫草害确保丰收以预防为主的方式降低病虫草的危害程度,为安麦13 高产丰收做好保障。深耕整地、撒施毒土减少地下害虫;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有效控制苗期病害,减小后期用药量。冬季注意防治纹枯病、红蜘蛛;孕穗期防治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结合一喷三防严防蚜虫、吸浆虫;灌浆末期早预防干热风。除草剂的使用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温度、药量。冬季除草剂使用最好在11 月中下旬,或者播种后40d 左右,温度不低于6℃,白天10:00-16:00 在无风、空气湿度为40%~60%的天气条件用药效果最好;春季除草剂使用越早越好,不得迟于3 月下旬。
4.4 适期收获收获过早小麦灌浆没有结束,造成产量低、品质差;收获过晚千粒重、容重、蛋白质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减少,出粉率降低。蜡熟中末期全株呈现上下皆黄、中间绿色,此时千粒重最高,品质最好,产量最高,是收获的最佳时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