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苹果产业70年发展历程与展望

2021-11-29束怀瑞张世忠

落叶果树 2021年1期
关键词:果树栽培产量

束怀瑞,张世忠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00)

我国是果树生产大国,目前果树生产面积已超过1240万hm2(1.6亿亩)。果树产业是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我国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市场上看到的从北方到南方的果树种类有150多种,果树资源大概有980多个种。我国是世界苹果原生中心之一,苹果35个种,24个原生于我国。这些资源对品种选育及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供应的需求,对世界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1 我国苹果产业的历史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果树产业的发展,当时提出的原则是“果树上山下滩,不与棉粮争地”。在这时期老百姓创造了梯田栽培、撩壕栽培。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始重视化肥的应用,山地、沙地的10年生苹果666.7m2产量能达到4t,这个时期提出密植、轻剪、多留枝,多施有机肥,保证果实品质。到70年代,提出轻剪、密植,每666.7m2由原来的17~18棵树增加到80~110棵。轻剪密植、多施有机肥、拉枝、早结果等技术使产量提高,很快推广到全国,经过10年的时间,年产量由原来的200~300万t,发展到了2000~3000万t,再到现在的4000多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52%,栽培面积占世界的56%。

苹果矮砧栽培树体矮小,易成花,便于机械化及水肥一体化,同时树冠窄小,果园光照条件好,果实品质一致性高,早已成为世界苹果栽培主要模式。我国果树工作者也一直进行着矮化砧木的引进及种植探索,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开始了矮化砧木的引进和栽培模式探索,山东、辽宁等地引进了M2、M4、M7、M9、M26等砧木进行栽培,但植株根系浅,嫁接亲和力差,大小脚现象严重,没有引进和发展与矮化砧木相配套的栽培技术,以失败告终。近年来,苹果矮砧栽培模式在山东、陕西等主要苹果产区再次大面积发展,新建苹果园中约70%选择矮化砧木,涌现了一些成功的典型。现在推广的矮砧密植,对省工、适应机械化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2 当前苹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果树是农民致富的重要资源,因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卖果难的问题,所以目前提出的方针就是提质增效,降低成本,减少劳动力,农民增收,生态优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量过于集中,品种单一。苹果产量约60%是富士,中早熟品种所占比例很小,晚熟品种过于集中,产量的增加降低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平均单产低,烟台蓬莱部分农户每666.7m2苹果产量可达到10t,但全国苹果的平均单产只有1.09t,所以如何从整体上提高苹果的单产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三是发展具有盲目性,产量过剩。例如部分土地瘠薄、供水条件差的地区,大面积种植矮砧果园,由于矮砧根系浅、抗性差,出现大小脚现象、树体早衰,病虫害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突出。苹果总产已超过4000万t,总体上供大于求,出现产量过剩,卖果难的问题。四是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提高,烟台地区一个劳动力需要262元/天,西部地区大概是40~70元/天,苹果栽培西移现象明显。提质增效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五是果园管理人员老龄化,缺乏接班人。

3 苹果产业发展建议

3.1 向群众学习,汇集创新高效技术推广应用

果农在种植实践中有许多技术创新应进行总结和推广。例如蓬莱农户,以土壤大投入有机质为主,建立营养载体技术,达到每666.7m2年产苹果10t,连续11年无大小年。深入总结发现关键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覆膜保水,建立良好根系环境,调控冗余消耗。以此为基础,采用局部优化,局部有机质含量达到4%~5%,采用起垄,在改良土壤部位采用埋砖或者其他营养吸水载体,可达到稳定供水。生物肥与生物炭结合形成营养团粒,改善根际环境和根系结构,调控化肥缓慢释放,解决有机肥源不足。在土壤有机质达4%~5%,与生物炭结合,有机质水平可持续稳定2~4年,果园平均每年每666.7m2施肥1t左右,尿素年施用量12kg,果园666.7m2产量5t左右。

3.2 提倡简化精准技术体系,简化技术

注重各个环节技术的标准化和精准化,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形成苗木生产、建园栽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系列简化精准技术体系。例如我国苹果园土壤条件较差,有机质含量低、 土壤结构不良。实践中形成了清耕制、间作制、免耕制、覆盖制、生草制等不同的果园管理技术。上世纪80年代我们提出“以碳定氮、以氮促碳”的地上地下结合管理理念,也形成了“穴贮肥水”、“行内覆盖保墒和行间覆草集贮雨水”等栽培技术。随着矮砧密植园的发展,与“水肥一体化”结合,形成了“穴贮滴灌”等技术。

3.3 发展生态果业

以前果树都是零星栽培,现在开始大面积集约栽培。但集约生产存在病虫滋生,光能利用率受到限制等问题,所以目前提出“双减”(减化肥减农药)。发展生态果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种是乔灌草菌模式,乔木是果树,改善了光照,提高了品质,较少病虫;再加上小灌木和种草,解决虫害的防治问题;草下种植食用菌,栖霞的经验是每666.7m2食用菌的收入在一万元以上。另一种是行间生草的模式,有自然生草和人工种草。季节性生草,对改良土壤,防止外界环境干扰土壤,保护土壤,防治病虫害都具有重要作用。还有一种就是生防栽培,在病虫害防治上,不施用有害农药,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代替。第四种就是观光模式。第五种就是上中下统筹模式,这是今后重点发展的生态果园。

3.4 重视三产,完善产业链

目前我国果树产量过多,发展三产特别是具有特色的著名品牌的产品,三产发展起来,增值效果很好,例如苹果白兰地0.5kg可以卖到100~200元。所以积极向高附加值的三产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5 提高品质,扩大出口

现在我们的苹果年出口量是120万t,只占我们总产量的4.5%,现世界上出口较多的国家出口量占40%左右。现在提高质量出口也是一条发展之路。

3.6 挖掘资源优势,选育优良品种

苹果育种工作在技术上应努力创新提高,我们很多品种都是国外引进的,后来进行芽变、杂交育种,也选育出了寒富、秦冠、瑞雪、瑞阳、秦脆、鲁丽等优良品种。为什么我们这么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去的品种很少?我们在育种工作的坚持性和连续性不够,因此要引起特别注意。历史上的名特产延续到今天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寒富的选育,将苹果的栽培向北延续了两个纬度,解决了东北不能生产大果的问题;统购统销的时候,秦冠的大量推广,解决了供不应求的问题。目前在农业部登记的苹果品种有200余个,但在生产上真正能推广开来的品种还不是很多。所以苹果的育种工作,要坚持技术创新。

3.7 重视技术和品种的中国化

我国土地耕作的历史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尤其是近些年,化肥大量施用,土壤条件远远不及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机质含量基本在0.8%~1%。部分地区甚至仅有0.4%~0.6%。土壤环境的可持续性对根的生长具有很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果树栽培上,50年代以前受日本技术的影响较大,20世纪50~70年代,受欧洲庭院栽培的影响较大,再后来受美国技术影响较大。引进技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美国,栽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矮砧栽培,可使产量增加一倍。但在中国这种瘠薄土壤上,进行矮砧栽培,如果肥水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小老树。辽宁一位农民朋友跟我说过,在矮砧树上接上两个乔砧根,这棵树就既有矮砧的作用,又不会出现大小年,目前已在四个省份做试验,效果都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引进技术要中国化,多向群众学习。

3.8 改善技术推广工作

自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技术推广工作,推广良种和各种先进栽培方式等,对促进生产、乡村振兴、农民致富起到很大的作用。针对目前的技术推广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种植创新高效技术样板田,经过实践样板,在这上边办培训班,效果很好。跟乡村振兴结合,发展企业式的技术推广方式。种苗业、生物肥业、生物炭业、加工业以及采后产业等,要集中力量发展。这样对产业发展,农民致富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推广技术上,要重视高校、科研机关与企业、农民联合,形成联合体,实现创新推广发展。

3.9 坚持苹果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要解决发展生产上的认识问题,例如目前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果品,我们就发展什么果品,但在发展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顶层设计,克服盲目性发展。一是在以市场为导向时,实现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注意可持续性、标准化、商品化。二是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历史的经验教训很多,例如从50年代后期,大量施用化肥,我国的苹果年产量由200多万t上升到4000多万t,农药化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苹果产量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化肥农药等的过量施用,影响了果品的安全,目前来讲,根据中国的条件,这些技术对土壤的破坏很厉害,因此现在提出“双减”。因此一定要注意技术带来的负面问题。

3.10 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现在规模生产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工匠。实践是创新的基础,重视学习群众经验,经过实践检验的技术才是可靠的技术,通过实践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服务生产。因此我们要重视生产,重视向群众学习,重视人才培养,实现管理人才、技术骨干与工匠人才的合理模式。

猜你喜欢

果树栽培产量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2022年全球虾产量将突破500万吨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果树夏剪有诀窍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油麦菜栽培要点
夏粮再获丰收 产量再创新高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