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班牙语世界的生态美学研究

2021-11-29孟夏韵

关键词:美学景观人类

孟夏韵

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生态美学的发展相比,西班牙语世界的生态美学研究相对匮乏,但也出现了与其特点吻合的研究雏形。鉴于生态美学的应用形态是生态批评,从广义来说生态艺术、生态电影、艺术批评以及生态文学等都可视作生态美学的具体应用。虽然生态美学这个词汇目前在西班牙语学界还未得到普及和广泛使用,但就相关资料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些属于生态美学范畴的研究文章及著作。除此以外,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的研究团队、国际会议和教育课程也逐渐兴起,无论在欧美还是拉美,都已出现践行生态美学的具体案例。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的美学应用学科,其产生基础是在当代生态观念、环境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共同观念下形成,是以生态存在论、生态环境价值论和生态环境伦理学为基础的新型美学形态。通过对生态美学学科的补充研究,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被确立为“生态审美”,以主客交融的审美方式取代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借助生态知识培养审美趣味和引发生态想象,建立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新型审美观和“审美交融”模式,激发人们思考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

一、 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思想的渊源与背景

纵观人类历史,以各种不同形式反映与生态相关的思想早已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但人们生态审美观的建立却是在后现代的经济与文化背景下。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形成为20世纪70年代生态美学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生态美学又在生态批评的诱导与建构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

西班牙自古以来都以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这片土壤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和艺术大师,他们对自然的欣赏与朝拜始终反映在其绚丽多彩的建筑、绘画、音乐及文学等作品之中。而在遥远的美洲大陆,早在前哥伦布时期,古印第安文明就将美丽自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沃土。印第安人膜拜自然造物,通过审视自然之美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玛雅人的《波波尔·乌》(PopolVuh)描绘了大自然造物的人、神传说,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视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美好。美洲三大文明的玛雅、阿兹特克以及印加文明都展示出崇尚自然、信奉神明和自然造物的生态思想。无论是早期西班牙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印刻在艺术作品乃至生活物资表面,将自然万物作为普遍的欣赏客体置于身边,这种对自然进行审美欣赏的早期行为奠定了后世生态美学观出现的基础。

西班牙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ristóbal Colón)在15世纪开启了征服美洲的航程,他在寻找新大陆的《航海日记》以及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件中,描绘赞美美洲自然风景,为世人了解美洲自然生态开了一扇窗。与其同行的欧洲探险者也纷纷撰文感慨那里的美丽自然并书写奇妙见闻。欧洲人初次将拉美自然作为新的审美客体,通过作品、绘画或其他艺术方式展现各自的审美理念。

西班牙语世界的文人艺术家通过不同形式的作品表达他们对“自然之美”的关注与颂扬,人们对自然的审美途径也逐渐多元化。人文主义者安德烈斯·贝略(Andrés Bello,1781—1865)在《与诗谈话》(AlocuciónalaPoesía, 1823)中号召人们“回到大自然中去”,领略自然的静谧和纯美。神甫埃尔内斯托·卡尔德纳尔(Ernesto Cardenal,1925—)的《宇宙颂歌》(Cánticocósmico, 1989)讴歌自然之美和人类精神,表达对人与自然休戚相关、人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生态思想。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1904—1980)的《消失的脚步》(Lospasosperdidos, 1953)将自然看做是人类返璞归真、净化灵魂的场所(1)孟夏韵.拉美生态文学研究:以荷马·阿里德希斯与路易斯·塞布尔维达生态小说为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34-38.。西班牙音乐家伊萨克·阿尔贝尼兹(Isaac Albeniz,1860—1909)游历整个西班牙,以乡土风情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展现对祖国纯朴自然的热爱。艺术家何塞·埃斯科菲特(José Escofet,1930—)被誉为大自然的灵魂画师,专注于动植物绘画,展现温暖而美好的自然景物,认为自然与人密不可分,互相包容,相互存在。陶瓷艺术家阿尔贝托·布斯托斯(Alberto Bustos,1972—)擅用作品描绘微观的自然世界,展现植物的生命状态,认为富有精神与生命力的自然万物激发了人类生存的热情。

作为宗主国的西班牙由于地处欧洲,社会发展和生态历程大抵与欧洲其他国家发展同步。以工业革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率先导致西方的生态危机,西班牙社会也于20世纪逐渐出现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思想根源的反思和批判。而其统治下的拉美大陆则略显不同。西方殖民统治一定程度破坏了美洲风貌,为了摆脱殖民,拉美各国经历了革命运动和独立战争,并于20世纪末进入谋求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但其后美国等西方强国加紧资本渗入,大量开发和利用拉丁美洲自然资源,现代化弊端带给拉美人民巨大威胁,自然环境面临危机。从15世纪到20世纪以来,迫于内忧外患,拉美人民无暇顾及自然之美,一度忽视生态环境,直到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生态危机显现,人们才重新关注起这个曾经被描写做“圣地”和“天堂”,而如今却成为文人笔下“地狱”的美洲自然。此时,人们意识到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克服现代化弊端,关怀生态危机下的生存状况。这就需要呼唤重新审视人的生存与自然之美的生态审美观,指引人们正确前行。

当生存受到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后,无论在西班牙还是拉美各国,民间环保组织应运而生,他们关注生态危机,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并以此为轴心提出改善途径和策略。西班牙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了环境运动,拉美各国环保主义者、部分政府官员与城乡群众也展开了环保斗争,文学艺术界更是掀起环境保护浪潮。目光敏锐的作家和批评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作家以环境为主题创作出生态文学作品,批评家用生态批评的视角评判导致环境日趋恶化的人类行为;艺术家通过各自的生态创作和国内外的作品展出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捍卫和对生态破坏的声讨,并试图在创作中探讨应对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关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对现代化弊端的生态危机做出回应的举措是人们思考当前生存状况后形成的新的存在论哲学和美学,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的时代课题。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生态审美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突破了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力主人与自然和谐平等、普遍共生;也正是在生态批评倡导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和还人性以自然,倡导重建人与自然精神、物质合一的环境下,生态美学应运而生。

二、 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的发展与实践

广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其表现形式有景观美学、环境美学和生物美学等,生态艺术、生态电影、生态文学等都可视作具体应用。虽然生态美学这个词汇未在西班牙语学界得到广泛使用,但一些研究文章及著作已属于生态美学的讨论范畴,且对生态美学的实践应用多于理论探索。

最早出现生态美学一词的西班牙语文献是墨西哥教授奥斯卡·奥莱亚·菲格罗亚(scar Olea Figueroa)的著作《城市灾难与变异:生态美学入门》。他在“城市景观的生态美学”和“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的墨西哥城地区城市景观的生态美学研究”章节中借用了生态美学一词。奥斯卡受美国环境美学和景观设计的影响,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墨西哥城市景观,基于初现的环境生态问题,以美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城市景观,深入分析墨西哥大城市出现的三种严重的审美平衡失调的动因,这些动因不仅影响到城市面貌,还影响到居住者的社会行为和周遭环境。作者一方面借用突变理论中的七种突变形式研究城市系统,考察三种审美平衡失调的动因是否是导致城市系统发生七种初等突变中某一个的原因,这种突变对于人类环境的消极影响可谓灾难与变异。另一方面,作者试图在寻找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混乱因子的同时,以美学的视角研究城市业态,注重其平衡统一性及人类生活其中的感性体验,试图结合城市生态功能指出发展的问题及未来改善的方向。虽然此书在生态美学理论与概念应用上不能与城市规划及设计的专业美学书籍相比,仅仅引入概念、指出现象并做分析,并未从专业的生态设计角度提出具体方案。不过,它将生态审美对象聚焦于环境美学所侧重研究的各种环境及其所包含的各种事物,符合生态美学的研究范畴,正如书名“生态美学入门”所言,它为西班牙语学界提供了一个审核城市景观的新视角——生态美学的视角。

哥伦比亚学者奥尔加利西亚·帕梅托·普拉塔(Olgalicia Palmett Plata)的文章《评估麦德林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属性》从城市景观介入生态美学。他以城市景观为课堂教学研究案例,分类、描绘、评估决定麦德林城市景观属性的生态与审美维度的突出方面,分析麦德林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形式关系、视觉和功能关系。借助于探索性和描述性方式,在概念、方法和技术探究之外,在城市发展、地域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框架内,选择“战略生态系统”的个体景观,开启对麦德林城市景观生态审美属性的评估。文章通过采集、分析、对比、制图等研究方式,最终确定了麦德林城市景观战略生态系统中每个微型个体景观的生态和审美属性;通过评估这些属性分辨出具有高价值的元素和需要介入保护的元素,获得对每个微观个体景观的价值评分,从而改善评分较低的个体景观属性,进行综合治理。这一方式是生态审美和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相结合的有效实践手段,也成为生态美学理论应用实践的具体体现。

从实践操作看,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秉持生态学及生态艺术理论立场,将生态学作为科学基础探讨美学问题,如结合对外部居住环境客观的生态学分析和对环境样貌主观的美学分析,为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统一、和谐与平衡的设计改善方案,同时反映出生态科学对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尝试探讨景观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联性,试图保持环境设计项目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契合艺术审美的标准。

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多聚焦于现代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规划,研究城市业态,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评估,指出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干涉,利用环境学、城市学、生态学乃至管理学的跨学科手段研究当下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从而针对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墨西哥学者皮特·克里格(Peter Krieger)的论文《墨西哥大型城市的生态历史和生态美学:概念、问题和研究策略》中,作者从怀旧、平衡、演变、美学、景观、可持续发展变化等方面挖掘墨西哥城市的生态历史,指出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深刻变化的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干预。美学中的图像在给人带来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激发人们对自身行为进行内省。人们从图片上观看到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国家生态系统的变化,逐渐形成一种认知,分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好坏利弊,改变人类在自然空间的行为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以客观的视角观察周遭世界,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态审美观,才能鉴别那些不利于人类长久生存的对自然造成损坏的人为因素。

一些西班牙语生态美学研究者通过微观的生态文学、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研究统观人类生存业态,秘鲁学者豪尔赫·马尔科内(Jorge Marcone)在英国殖民文学、欧洲自然写作以及19世纪美洲环境书写之间建立联系,并在环境正义、生态政治、后殖民生态、英语生态批评等讨论中寻求学科相通之处,建立自己对人类生存业态的诗学保护。吉塞拉·何福斯(Gisela Heffes)关注拉美城市景观,以环境美学视角探讨当代拉美城市垃圾堆式发展模式的弊端和有效解决方案,探讨城市清洁发展、美化生活环境的生态措施,为改善当下人类生存业态献计献策。阿德里安·泰勒·凯恩(Adrian Taylor Kane)在全球化时代下寻求自然、社会与人类更好的共生模式,通过作品展示艺术家的生态审美及如何参与环境治理,挖掘人与环境的关系,提出环境种族主义和环境不公平等问题,为当下环境问题提供自己的独特见解。

由此看出,在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发展中更多研究专注于如何进行理论实践和应用问题,因此我们对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作简要界定:它是结合生态学和美学,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基础上对生态危机的美学回应,关怀危机中人的生存状况和质量,并提供针对改善环境和审美活动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实践美学。它的审美对象既涵盖环境美学所研究的各种环境及其所包含的各种事物,又涵盖诸如生态音乐、文学、绘画、影视等多种生态艺术形式。

根据这一界定,我们关注到西语世界的生态美学更多属于生态美学范畴的应用实践案例,一些学者利用美学与生态学结合的方式进行艺术作品分析。其中,塔尼·亚佩雷斯-卡诺(Tania Perez-Cano)运用生态诗学概念分析西语世界喜剧、纪录片、雕塑、电影、建筑等艺术作品,挖掘其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主题。他分析的应用形态恰恰是结合美学与生态学的解读方式,将包含生态环境元素的文学与艺术联合起来,符合生态美学的研究范围。学者丽莎·帕梅拉·罗萨斯·布斯托斯(Liza Pamela Rosas-Bustos)通过剖析拉美作家和诗人作品里自然的象征意义,梳理和总结拉丁美洲生态学、深层生态学和生态伦理,解析与环境伦理学相关的现象学、比喻性语言、地名学等。这种结合美学和生态学的分析特色,实则运用了生态美学表现形式的景观美学和环境美学分析方法,反映了当下西语世界生态美学的应用实践手段。

三、 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现代化发展的深入,大众文化日益勃兴,美学逐渐从艺术哲学领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人们审美观的表达不只是对艺术作品、穿着服饰、装潢设计的审美,新时代还体现在对生态、环境、景观以及城市等领域的审美,由此,出现了生态美学、环境美学、景观美学、生物美学及城市美学等新兴美学理论形态。“审美成为衡量我们日常生活质量的中心标志。”(2)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52-55.而生态审美则是“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审美活动,是对于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生态改造与强化,生态意识是生态审美的必要前提条件”(3)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76.。

西班牙语学者毛里西奥·桑切斯·瓦伦西亚(Mauricio Sánchez Valencia)在其文章《生态美学:作为文化代码和概念资源的美学》中这样定义生态美学:“美学由集体视角产生一种客观的价值,也就是说,‘美’是一个具有语境、意识、文化条件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使其成为一种集体表达。这种形式可以赋予物质文化在一个群体敏感性上行动的能力,同时连接特定文化场的美学代码; 正是这个概念我们称之为生态美学:集体敏感性的规范式和描述式反映。”(4)SANCHEZ V,SUARELZ O.Ecoestética: la estética como código cultural y recurso conceptual[EB/OL].(2006-06-24)[2019-12-30].https:∥pensamientotridimensional.blogspot.com/2006/06/ecoestetica-la-esttica-como-cdigo.html.毛里西奥突出了美学的价值和集体概念,以“柳条式移动家具与配件”“咖啡机”“城市工艺桌游”等应用形态物件来阐释对生态美学的理解,通过设计赋予物体或物质文化形态和美学价值,又通过利用这些物件的功能显示其生态价值。这种认知生态美学的方式与格诺特·波默《气氛美学》中对生态美学的表达相近,即为了人类的审美气氛,人们通过审美工作对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物、人工制品,甚至社会制度和文化等进行重塑。毛里西奥文章的分析恰恰是对人工制品的重塑来实现生态审美,这也成为如今生态美学研究的新思路。

除此以外,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大多以景观美学与环境美学两大内容为主。

(一) 景观美学中的生态美学因素

景观是一定区域呈现的人造或自然景象,常常具有一定的分类或者类型意义,有城市景观、乡村景观、森林景观、荒原景观等。它的概念有时超越了实际应用所赋予的在自然面前愉悦享受的内容,而具有生动的艺术价值。

《城市灾难与变异:生态美学入门》这样描述景观:“无论是乡村景观还是城市景观,与其说纯粹带有审美性质的刺激,不如说是生态视角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它决定了人类在其物质环境中谋生的适应性。景观也是物质能量资源的来源,总之,储存着任何一个机体所需要维持生存的东西。”(5)OLEA O. Catástrofes y monstruosidades urbanas. Introducción a la ecoestética[M]. México: Editorial Trillas, 1989: 53.奥斯卡将景观与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地球生物的所有栖居地都是景观,而这些景观都是一定数量机体共同享有的栖所,荒原景观与有人类参与的城市景观,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不同系统。与此相似,《评估麦德林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属性》中,奥尔加利西亚从生态地理理论出发,结合景观美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景观理解为“地理、土地延伸、居住空间,是互动和文化加工的结果,人们将它看做一种居所,它的特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6)PALMETT P O. Evaluación de los atributos eco-estéticos del paisaje urbano de Medellín[J].Procesos urbanos revista de divulgación científica, 2015(2):128-144.。《墨西哥大型城市的生态历史和生态美学》认为,自然一直处于改变和变化的永久过程中,“一个景观的动植物群并不是一个创造出永恒形象的稳定的实体,而是一个冲突的集合,其中最适应环境永久变化的物种存活下来”(7)KRIEGER P. Ecohistoria y ecoestética de la megalópolis mexicana.conceptos, problemas y estrategias de investigación[J]. Históricas digital,2016(1): 258-278.。同时也认为,“最深刻的变化不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除了火山爆发或地震),而是通过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干预,又逐渐扩展到农村”(8)同②.。作者由此将景观的概念延伸,提出“景观本身大部分并不是一个自然空间,而是一个被农业和公路、水利、能源和电信基础设施文化同化的领域。即它是一个人造景观,根据效率和合理性参数设计的景观”(9)同②.。这样的描述突出景观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观念。

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及所有先于工业化时代存在的物质文化,都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对自然景观的阅读力,例如古老的农业文明,采集者和狩猎者从景观中获得必要的信息,通过感知与经验找到适合移居的土地,寻觅给养他们生活的植物和水果,在生存与生活中继续培养美学智慧与敏感度。“景观的审美价值是景观传递某种美感的能力,这取决于它在整个历史中获得的文化意义和评价,以及景观元素根据颜色、多样性、形式、比例、规模、质地和个体方面体现的内在价值。”(10)同①.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它们的丰富多样性对环境的贡献。因此,不能将景观的美学与生态的美学区分开来:“因为景观的生态美学理论提出了社会价值体系与自然过程的综合观点,其中土地、空气和水文资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景观组成部分”(11)同①.。

《评估麦德林城市景观的生态审美属性》以城市景观为案例,认为“城市景观是一个由天然和人工形式组成的异质整体,由两者的部分构成”(12)同①.。它通过观察个体景观的形态结构差异和空间布局,分析麦德林城市景观结构和形式关系、视觉和功能关系。在认定的景观个体,如自然保护区、战略生态系统、线性公园和城市公园中选取“战略生态系统”,从环境可见度、视觉质量和视觉脆弱性等三个角度,开启对麦德林城市景观生态审美属性的评估,对构成部分生态生物层面和建筑美学层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建立生态评估标准,采用土地管理局间接方法的定量方式,对组成部分进行评分,制定了不同的分析表格,对个体景观生态潜力、审美潜力和视觉质量打分,考虑景观在使用方面的耐受力,从坡度、植物的种类、土壤的坚固、人类活动和色彩反差等几个方面考量其视觉脆弱性,给出总体评价。对于分数过低的山峰给予环保救助,改善土壤稳固性、保护森林植被资源并减少人类活动。如今麦德林政府已经将三个微型个体景观纳入环境保护计划中,成立了生态保护区。这种对城市景观生态审美属性的评估,已经初步实现了生态美学应用于实践的真正价值。

《墨西哥大型城市的生态历史和生态美学》认为,景观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根据人类意志产生的观念和建构。“景观有历史,并产生特定的想象,暗示了文化价值的全景。在感知和概念化过程中,神经网络构建了景观;因此,它与记录它的主体的想象力一样多方面。有效的记录方式是照片或绘画中的静止图像,电视的移动图像。”(13)KRIEGER P. Ecohistoria y ecoestética de la megalópolis mexicana.conceptos, problemas y estrategias de investigación[J]. Históricas digital,2016(1): 258-278.这些审美图片和图像记录了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国家生态系统的变化,“这些图像标志着城市化景观演变的瞬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发展的见证,甚至是其消失元素的见证。它们捕捉了一个处于永久变异的实体、城市和景观的瞬间”(14)同①.。对于环境史学而言,这些图像为人们提供了内省的机会,促使人们探讨存在论视域中的生态哲学问题。研究人员设法通过图像探索未知的景观方面并提出新问题,从而建立环境历史材料。人们在绘画或风景摄影中捕获景观,形成艺术作品的框架及技术摄影图像,为历史反思和环境美学开辟空间。景观同时包含理性与情感内涵,“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以及飞行员的视觉构成,飞越城市景观并以纪录片摄影快照捕获它们,是过滤和确定特定生态系统体验的媒体框架; 它们允许观察者将精神融入特定的景观,就像地面旅程一样。然后,城市景观的光学体验与视觉‘教育’和记忆融合在一起,每个观察者都在这里定义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15)同①.。如此,景观作为一种复杂的跨学科探索手段而呈现,其中,科学、历史、社会心理和美学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审美价值。

对生态美学的景观美学应用,西班牙语学者常常在生态视角下选取某个特定景观进行美学分析,如丽莎·帕梅拉·罗萨斯·布斯托斯《象征森林与共生森林:拉丁美洲生态批评札记》对森林景观的探讨,用科学认知的方法分析森林的象征意义及审美意象的艺术表现;简斯·安德尔曼(Jens Andermann)《地球的世界主义:拉丁美洲的园林和现代化》(16)ANDERMANN J. Cosmopolitismos telúricos: jardín y modernidad en Latinoamérica[J]. Revista de crítica literaria latinoamericana,2004(79): 201-225.中景观美学的应用,从生态学和美学的角度分析墨西哥园林和巴西建筑,体现了生态美学应用形式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特点。

(二) 环境美学的生态美学因素

西方环境美学发展较早,如今的生态美学尤其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接受了西方环境美学的资源。从文化立场来看,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两个比较相同的立场,即“共同面对当代严重的生态破坏而要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的立场”(17)曾繁仁.中西对话中的生态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另一个是“对传统美学忽视自然审美的突破”(18)同①:195.。因此这两种美学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理论阐释上相互借鉴,互相配合,从不同角度共同阐释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共同推动美学发展,生态美学也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起来。

本文按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来界定讨论西班牙语文献中涉及环境美学的部分,并通过判断那些超越环境美学感知体验的科学认知来界定其中的生态美学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环境美学范围是“从艺术到自然和环境(包括环境中的东西)”“‘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异同’是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19)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14.。而生态美学摒弃了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是对于人的生态生存本性、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审美方式的整体研究,绝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类审美对象(比如环境)的研究”(20)程相占.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J].学术研究,2013(1):122-131.。

环境是人们生活实践所依赖的客观自然条件,它为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人们要维护好这个给养人类生存的环境场所,就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无论是人类生态还是自然生态都要维持在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可持续发展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也是环境美学中考量自然生态平衡、优良发展的目标之一,但《墨西哥大型城市的生态历史和生态美学》质疑“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汇,认为它只是一个政治操控的术语,很多国家仅仅为打造一个生态正确的形象,来使极端和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开采合法化。“可持续性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目标”(21)KRIEGER P. Ecohistoria y ecoestética de la megalópolis mexicana.conceptos, problemas y estrategias de investigación[J]. Históricas digital,2016(1): 258-278.,因此继续被用于当代城市的发展。在许多辩论中,“可持续性”一词给出了一种所谓的研究道德取向,但实际上却是没有意义的精神安慰。文章借助科学的认知理念对人类生态伦理进行思考,关怀人的生态生存本质,显现出生态美学的价值取向。墨西哥大型城市的环境危机表现为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沥青和混凝土对土壤影响等问题,这些是不受控制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在通过影音图像等艺术方式记载回顾人类环境发展历史的同时,人们应当意识到人类行为才是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深刻影响的因素。因此人类要正视问题,避免打造虚伪的生态形象,身体力行地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这就是生态美学要求通过审美工作对环境因素进行重塑的作用,能够更加直观地鼓励人们积极创造美化环境的条件,而非消极地依附于环境的可持续。

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其研究涉及文学、生态学、造林、园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等诸多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起,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这些名词逐渐进入文化领域,与其他系统性的全球变化一样首先对文学作品构成挑战。人们通过文学理解环境变化,意识到环境变化对全球不同地区造成的各种影响。哈内特·佩雷斯(Janet Pérez )和温德尔·艾考克(Wendell Aycock)出版的《气候与文学:对环境的思考》从环境角度解读了拉美文学作品,涉及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安第斯山脉各国的环境问题,包括物种灭绝、沙漠化、生态系统脆弱等(22)HEFFES G.Para una ecocrítica latinoamericana:entre la postulación de un ecocentrismo críticoy la crítica a un antropocentrismo hegemónico[J].Revista de crítica literaria latinoamericana,2014(79):11-34.。在人们还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之时,文学文本解释中的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一直被忽视。随着生态批评和环境美学的发展,人们重新探索气候学维度,并通过文学展示对环境的思考。人们从中发现应用科学和当代文学理论结合的有趣例子,而这些例子不仅是对气候的文学描写,而且是对特殊地理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体现人们的审美要求,挖掘适应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环境美感,由此实现文学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双重审美目的。同时发现,生态文学作品都在努力寻找恰当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以生态世界主义为基础的环保主义。而更多学者超越环境本身,以生态思维和审美方式,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回应环境危机,体现了生态美学的科学认知和人文关怀。

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自几个不同学科并对其产生影响,它不仅出现在哲学美学、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等领域,在文学和视觉艺术等领域也成为焦点。西班牙语生态美学文献大多聚焦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文学艺术,通过文学探讨人类与自然历史、人类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或许已经成为生态美学的一种表现手法。伊丽莎白·M·德劳夫瑞(Elizabeth M. DeLoughrey)和蕾妮·K·格森(Renee K. Gosson)等人合著的《加勒比文学与环境:自然与文化之间》通过解读加勒比文学文本探讨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以此书为例,加勒比文学文本记录了殖民地和种植园经济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使人们重新审视伊甸园和自然起源的殖民神话,还对生物和文化克里奥尔化历史之间的联系进行反思。在全球化和旅游热潮的背景下形成的加勒比美学将成为有效阐明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手段。乔尼·亚当森(Joni Adamson)和金伯利·N·鲁芬(Kimberly N.Ruffin)的《美洲研究、生态批评和公民身份:在本地和全球共有地思考和行动》也是反映生态美学借助文学与科学的分析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例证。通过构成21世纪环境经验和想象的不同人类群体——民族、种族、性别的视角,进行深度的生态学分析。其中包括环境正义案例研究和对居住在如美国、加拿大、海地、波多黎各、中国台湾和纳瓦霍部落的激进主义分子和艺术家的采访,以期利用文学与科学分析手段解决如核熔毁、漏油、飓风和气候变化等富有争议的环境问题,呼吁确保人类与非人类权利的和谐美好的未来。这些研究的审美对象虽是环境,却未停留在简单的审美感知和感性体验,而是将生态学原理作为科学阐释的指导主题,进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法探析。

除此,对环境美学的生态美学因素的实践应用最富体现力的是一场视觉艺术盛宴——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莱昂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硅藻大地”和“傲慢:对生态美学的可能性接近”的艺术展览。展览展示了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砍伐、空气和水污染、噪音和视觉污染等等,期待人们通过对环境的审视做出恢复生态平衡的尝试。

“硅藻大地”融合艺术和科学,通过分析迁移动植物种群探讨人类和卡斯蒂利亚-莱昂领土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工具,作者使用了一种从远古时代就能保持自身存在和具有空间分散能力的微生物硅藻,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来分析因罗马人、工业革命或家畜到来可能对植物农业周期带来的改变。“硅藻作为一种比喻创建了自然与艺术的对话并由此探索人类的历史事件,在描绘自然现状的同时,探讨理想的未来地球、水和人类。”(23)Musac inicia maana un nuevo ciclo expositivo basado en la relación entre arte y naturaleza[EB/OL].(2017-06-16)[2020-02-24].https:∥www.europapress.es/castilla-y-leon/noticia-musac-inicia-manana-nuevo-ciclo-expositivo-basado-relacion-arte-naturaleza-20170616125720.html.“傲慢:对生态美学的可能性接近”展览旨在恢复伦理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当下最紧迫的生态问题:环境恶化、森林砍伐、污染、消费习惯和废弃物管理、转基因生物和粮食主权、土著文化保存、水污染和本地物种灭绝等。在这里,自然和城市景观相混合,艺术家纷纷从形式和内容,从环境的角度,以更全面更包容地理解自然的方式展出作品。

所展出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环境美学特色。如“恢复实践”与“生态创造”展厅为生态问题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通过“城市养蜂场景”体现新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为当地社区和环境协会提供关于城市养蜂的必要启示;创建“野生传粉者酒店”装置,为授粉昆虫提供居住避难所;创建内部自行车温室花园模型,探索在封闭生产系统中通过物理和能量转移进行自我管理的生态开发模型。“重新利用”展厅展示艺术家用收集的废弃物、垃圾材料和自然原料制成的艺术作品,体现一种现代生活环保新理念:“雕塑森林”展示了将退化矿区重新塑造成巨大雕塑公园的生态项目;“佩雷斯的青蛙”警示由于河流污染和除草剂的使用导致青蛙灭绝的事实;“考古重建”作品展示按照考古学科的策略和方法进行重建的废品。艺术家以生态批判的视角审视资本主义当代社会的问题和系统性矛盾。在消费过度的时代,人们大肆使用和丢弃一次性物品,急需有效的环保回收工序,避免超消费政治经济系统的顽固。上述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审美解读的对象,还融科学认知与感性体验为一体,通过提供生态学的解决方案呼吁人们尊重环境的新道德维度。

还有展示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标志性作品,艺术家通过女性身体指出更全面地理解自然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群体逐步参与形成集体创作:“身体与自然元素关系”探索了人类、自然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分析自然物体脱离组织时的变形和异化;“蝾螈的悲叹”展示了探索城市及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不同方式,如绘画、表演和视频,展示自然毁灭和重生的永恒过程,体现人类身体融合自然并形成一个可互换价值的生态整体。作品质疑普遍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及政治和文化结构,呼吁人们制订对抗威胁稻田发展的规划,领略农业生态空间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迎接生态环境的连续性挑战。

正如展览题目所言:“对生态美学的可能性接近”,这些艺术作品蕴含着艺术家的生态环保理念,他们懂得通过艺术媒介在环境、社会和人类之间建立生态联结,从而有效应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艺术作为一种工具来展示当前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不平衡关系和全球统治模式。艺术作为一种将自己置于现实面前的方式,作为一种谴责和意识的手段,为可能的生态美学开辟了道路。”(24)HYBRIS: una posible aproximación ecoestética[R]. MUSAC: Junta de Castilla y León, 2018:57.

四、 结语

统观西班牙语世界的生态美学发展及特点,学界虽未出现对生态美学理论系统性的探究与阐释,更多的是引入介绍、评论借鉴,或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分析与研究。但从其应用形态来看,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注重从实践应用层面进行操作。西语学界将生态目光聚焦在人为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其美学或审美工作也并非仅仅针对当下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主张对环境保护与修复,更多主张以美学的态度重建整个人类环境。艺术家试图通过蕴含现代生态价值的作品焕发人类追求具有审美特质的人类环境,调动人类资源和各种能借助的手段,重建人类美好生活。由此看出,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逐渐向世界生态美学发展潮流靠拢,即为追求一个“散发着审美气氛”(25)此观点由德国美学家格诺特·波默在其著作《气氛美学》中提出。的人类环境而努力,人们要通过审美工作对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进行重塑。这也体现出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极具包容度和开放性,为生态美学整体研究工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生态美学期望解决生态危机,但不仅仅停留于解决危机,而是重塑美好环境,“生态危机的真正答案只能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真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革命实现。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从政治专家的角度对待生态问题注定要失败,因为只有在环境、社会关系和人的主体性三个领域建立生态联结关系,才可能澄清这些问题”(26)同①.。这也是西班牙语世界生态美学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美学景观人类
盘中的意式美学
景观别墅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人类第一杀手
外婆的美学
《景观平面图》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