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波尔《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2第一乐章演奏及音乐特征分析
2021-11-29黄山山
黄山山
引 言
斯波尔(Louis Spohr,1784—1859)(又译名:施波尔),是出生于德国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和指挥家,德国小提琴乐派的创始人。他生活在“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之交,当时的他声名显赫,不仅演奏小提琴技艺超群,更是具有创新性地使用新型指挥棒的乐队指挥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和歌剧,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室内乐。
一、斯波尔简况
在《不朽的小提琴家》中他被称为“小提琴家中的夜莺”,在《牛津简明音乐辞典》列有他的专有词条,在保·朗多尔米版的《西方音乐史》中他被作者称为“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并评价“他的《浮士德》为韦伯开辟了道路”。斯波尔的成就远远不止在演奏方面,1831年,斯波尔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这部教材影响了他之后的十九世纪几代的小提琴家。
斯波尔对小提琴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作品上,他还发明了腮托,改变了小提琴原有的持琴模式,将放在原本放在拉弦板右侧的下颚变成了如今拉弦板左侧的腮托,大大提高了小提琴的技术难度,极大提升了小提琴的表现能力。
如今,虽然斯波尔的作品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但不能否认他作品的价值,而现阶段国内对斯波尔的研究较少,主要为指挥方面的指挥棒的发明和单簧管作品的研究,而我个人认为对于斯波尔的研究角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历史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惊喜”。
二、曲式分析
斯波尔的《d小调小提琴第一协奏曲》op.2的第一乐章(I. Allegro moderato)协奏曲奏鸣曲式,d小调,4/4拍,速度为中速的快板,由乐队从主和弦开始拉开序幕,首先出现的是进行曲风格的附点音符,富有行进的仪式感,独奏中的素材在这里依次展现,长达六十一小节的乐队伴奏提前预示着独奏的旋律。
首先,呈示部小提琴独奏从61小节d小调的属音la进入第一主题,第一主题为61-76小节,高音区如咏叹调般的旋律回落到G弦上的演奏这两句的对比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直至进入第二段快速乐段,主和弦进行加花变成六连音和四连音音组,错落弓法的连续重叠使用,将音乐推向第一个高潮。第二主题副部由属音la,缓缓开始温柔展示旋律的抒情与歌唱,将音乐缓缓推向炫技乐段,炫技乐段大量分解和弦织体和三连音的反复交错,在一连串分解八度后,慢慢释放了激情。
其次,在二十八小节乐队伴奏后过渡到了展开部,这里的展开部转到了D大调,音乐逐渐光辉起来,最初乐队的第一小节旋律在这里出现并进行了深入,这一部分的旋律节奏带有进行曲风格,进入b小调的炫技乐段,旋律层次分明,并再次转到#F大调的分解和弦作为展开部的乐段结束。
最后,再现部与呈示部副部相同,但转到了D大调,与副部相同的音乐素材再次出现,并且在220小节进行技术升华,副部之前出现的八度和新加入三度,六度和十度的双音,以及一连串的半音琶音进行和颤音,将全曲推向高潮。
三、演奏解析
斯波尔出生1784年-1859年,这一时期欧洲社会正在由“启蒙运动”走向法国大革命,社会的动荡使得这一时期的音乐富有激情,逐渐脱离传统作曲形象,从“古典主义风格”逐渐转型到“浪漫主义风格”,这部《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便是诞生在这种背景下。
斯波尔一生共创作15首小提琴协奏曲,最早的作品是1802年第一首协奏曲,最后第十五首协奏曲诞生于1844年,横跨两个音乐时期,虽然这部作品是他十五首小提琴协奏曲中的较早期作品,但是也体现出斯波尔作曲技巧的纯熟,曲目结构清晰,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中速的快板,第二乐章为柔板,第三乐章为波拉卡风格,单从结构来看,依旧延续着“古典主义”作曲家的风格。
第一乐章中充满着对乐句歌唱性的抒发与技术片段强烈的风格对比,先是由d小调发展延续,从舒缓到急促,在演奏时应把握这两种风格的差异性。
(一)呈示部
呈示部第一主题从61小节E弦上展开,这里的旋律主题全曲第一次出现,乐句要表现出E弦柔美明亮的音色,正如音乐表情写到如歌的演奏,抒情乐句的反复与变奏要通过饱满的揉弦与运弓将旋律连贯起来,这一时期的小提琴抒情旋律的音乐表现受到了18世纪歌剧的影响,每一个音符尽可能拉到饱满,从高音区旋律再到G弦重现的旋律,两者之间形成对话,68小节的弓法可以进行拆解,69小节的低音la上弓要弓速快的全弓,在G弦上音色较为粗犷宽广,较难拉好,需要左手找到把位支撑点,将手指的揉弦时值拉饱满,而两小节后却“话锋一转”走向技术片段,77小节后的技术片段要着重注意谱面上的重音和连线以及变化音,这里弓法的连线使节奏紧张起来,代表旋律的主和弦re、fa、la要用重音来强调,初期可以通过分拍练习六连音组和四连音音组,两句重复的乐句后是变化重复的三句音阶与琶音的组合,注意音准的处理,指法尽量避免太多换把,81-86小节的随着旋律进行渐弱渐强演奏,87小节的运弓要逐渐越来越长,音量渐强,91小节的fa、升fa、sol、升sol为重音,92-93小节的音量要保持住直到94小节的la,情绪逐渐饱满。
第二主题再次进行15小节短暂的抒情,这里的旋律线条逐渐变长,要用弓子靠近琴码并将旋律展现出柔美的氛围感与歌唱性,99-100小节的渐强渐弱要明显的表现出来,100小节的mi、103小节的la、104小节的do、re与105小节的颤音都需要突出重音的地方。109小节要快稍快一点,预示着旋律发展的情绪逐渐紧张起来,在110-116这七小节要在弓尖演奏,节奏轻快,音符较短,运弓平面的转换和三连音的反复交错,与前一段温柔的抒情旋律进行强烈对比,114小节的第二拍的高音la要强调重音,115小节同样要强调高音fa,凸显十度音程的宽广,114-115小节的下行音阶上标注的跳弓要在中弓演奏,表现出弹性的效果,110-113四小节在演奏时要注意三连音第一拍的重音,这四小节演奏处理相似,这一段也需要分拍练习三连音的时值和谱面上强调的重音,而116小节重音与之相反,在三连音的第一拍,二连音的后一拍上,117-118小节是先下行音阶,后一组辉煌明亮的上行音阶,117小节的下行音阶要在力度上弱下来,而118的上行音阶要随着音高逐渐渐强,在一连串分解八度后,121小节的每组音的第一拍都有重音122小节的sol运弓饱满,123小节的fa要短促但保持住,演奏出从f到ff的力度,释放了全部的激情。呈示部出现了大量的变化重复和严格重复需要在演奏时注重强弱对比和音乐发展的逻辑性。
(二)展开部
展开部转到D大调抒情再次技术升华,开篇乐队旋律在这里出现,并与之呼应,体现了这首作品的气势恢宏,行进的仪式感被再次强调,151-162小节的旋律线条应该被处理得更加气势轩昂,151、153、155小节每一乐句开头的16分音符要拉得很短促以突出节奏特点,从163小节开始节奏方正,逐渐推进,转入b小调,这里要注意弓法与重音的配合,以及颤指的均匀。演奏完这三句后进入b小调的炫技乐段,情绪逐渐推进,172小节要注意弓法的分配,173小节的半音音阶要着重注意音准,这里的半音音阶则是作曲家在小提琴协奏曲写作中一个大胆的尝试,174小节在模进中逐渐渐强,176—177小节要突出调性色彩的分解和弦,179小节则要更需要果断的处理,183小节再次转调到#F作为结束。
(三)再现部
再现部为呈示部第二主题的重现,并且进行了转调,D大调的旋律更为明亮,延续了呈示部的演奏风格,192小节的波弓要演奏出宽广流动的效果,193小节我逐渐渐强拉出重音,195小节的颤音要演奏的轻巧,197小节后的旋律展现柔美的音色,200小节的炫技片段的音量要保持在f,这里的分解和弦要演奏的短促有力,使音乐逐渐具有张力走向激荡,207小节琶音及下行要注意音量的处理为p,连弓后的重音要有跳跃感,208小节的上行音阶要逐渐渐强保持在保持f,衔接209小节的分解八度,211小节后的三度、六度和十度要用顿弓来演奏,在一连的琶音、半音琶音的递进与颤指的叠加中走向小提琴独奏尾声,213-214小节的每一组半音音阶都要渐强,215-216小节的每一组颤音都要加上重音,217-218小节的最后也是全曲的高潮,要保持注意音量从f到ff,这里不仅展示了小提琴炫技性技巧,也展示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辉煌的气势。
斯波尔《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在结构上短小精致,注重整体性;旋律悠扬,具有歌唱性;在技巧性上充满新意,强调戏剧性;在技法上也展现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对比统一,协和一致的作曲审美原则。
四、音乐特征
(一)声乐化思维
斯波尔认为小提琴是具有歌唱性的乐器,在他的作品中也极其注重展现歌唱性的旋律,除小提琴之外,他为的单簧管谱写的作品与小提琴作品也有类似之处。
呈示部一共两段旋律,第一主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首先第一主题的62-76小节旋律为全曲第1段旋律,这里的旋律勾勒出歌剧中不同角色之间对唱的音乐形象,第二主题的95-109小节旋律为全曲最重要的旋律,这段旋律首先在乐队伴奏第23小节出现,随后又在再现部再次转调出现,一共出现三次,不断强调强化这段旋律主题,这里描绘出一个抒情女高音的形象。第二主题的110-123小节是则一个富有激情的片段,这里运用的分解音程与和弦都借鉴了声乐中里的花腔技巧,大量的使用十度和弦,使整段音乐效果具有诙谐幽默的气质。
展开部的旋律为151-162小节,这里的旋律较慢,附点节奏好似马蹄之声,如仪仗队缓缓出行。再现部185-199小节主题再现,下行三度的模进犹如深情男中音在歌唱咏叹调,再现部充满激荡的情绪,仿佛使人置身在当时动荡的革命岁月中,全曲也充满了作曲家对身处当时社会背景的诠释。
(二)教学化思维
斯波尔认为小提琴是表达音乐情感的乐器,反对无意义的炫技,从这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曲风格就能窥知一二。
抒情柔美的主题旋律线条衔接着“平易近人”的技术片段,全曲并没有大面积的出现令演奏者“望而却步”的演奏技术,左手技术运用的音阶、琶音、分解和弦、双音、模进等等基础技术,只在最后部分运用了少量十度双音技巧,右手弓法则运用了连弓、分弓、波弓、顿弓等等注重基础的演奏技巧,表达出一种平实朴素的音乐审美观。
作为教育家,斯波尔也将教学理念融入进他的作品中,重视音乐理解以及小提琴基础训练,斯波尔虽然不认可小提琴的炫技性风格,但斯波尔本人的演奏技巧却极为精湛,并且作为优秀的演奏家,非常了解小提琴的各种“性能”,《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然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但我们依然能从中学习到很多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作为作曲家,斯波尔则受到同时代法国小提琴乐派创始人、演奏家、作曲家罗德的影响,他不仅延续了罗德的演奏风格,也从罗德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灵感,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了德奥小提琴教学体系。通过这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学习也能感受到斯波尔的音乐风格与作曲逻辑,使学习小提琴的学生不再盲目进行“高难度”的练习与演奏。多重身份使斯波尔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兼具“古典主义”风格的理性与“浪漫主义”风格的激情,同时也丰富了小提琴乐曲的多样性。
结 语
斯波尔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从演奏性来讲,他的作品旋律舒展流畅,技术片段简洁明了,充满着激情与歌唱性的美感。从音乐性来讲这些作品也是结构清晰明了,作品曲风平易近人,是技术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从教学性来讲,斯波尔作为德国小提琴乐派创始人,他的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他的这部小提琴作品不仅仅是非常适用于学生练习,技术片段也与《罗德24首随想曲》以及其他小提琴优秀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非常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是难得的训练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