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音乐文化》评述
2021-11-29詹林平
詹林平
《江苏地域音乐文化》一书的框架结构:该书由导论,第一篇 苏南代表乐种及其音乐特色,第二篇 苏北代表乐种及其音乐特色,第三篇 苏中代表乐种及其音乐特色,第四篇 各区域音乐的审美特色五部分构成。在导论中,蒲亨强教授就江苏省民间音乐遗产概况与江苏省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江苏省传统的农业商业地位入手引出,江苏地处长江下游,水网纵横,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自古以来,它便是我国东南文化中心之一,河姆渡文化遗址以及《望海潮》所描绘的江南繁华,从中华文明的早期河姆渡文化到三国时期,从南北朝对峙时期的南朝到“吴下三冯”时期的明朝,江苏一直都是南方文化高度发达,经济高度繁荣的中心之一。
江苏的戏曲音乐与中国戏曲音乐一样古老,其孕育于漫长的先秦时期,历经了夏、商、周三代的酝酿,到战国初期,江苏吴越与楚蔡文化交融渗透,互为影响,江苏沿海、扬州以北多有遗踪。今海州童子戏,以及扬剧、淮剧中的香火戏,都是远古傩腊之风的历史遗踪。蒲亨强教授短短数言,则表达出江苏各地本土的艺术流派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外来艺术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江苏多方同时的民间音乐文化形式。
一、苏南代表乐种及其音乐特色
由于有着相同的地理环境,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地方方言、民间习俗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因而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江南文化,在音乐文化上优雅、柔美、精致、细腻为其典型风格。从历史上看,直到唐代,“尚有数百家习音乐,江南声伎,多自此出,所谓舞出前溪者也。
在苏南具有代表性的乐种中,蒲亨强教授按乐种在该区域的分布以及流播的视角情况,归纳出以下乐种:吴歌,二胡音乐,古琴音乐等乐种都分别作了详细的研究,从音乐形态学到与该乐种相关的文化学,自然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充分论证了该乐种在发展,流播的演变过程中,影响到音乐形态面貌改变的各种因素。
吴歌 在该书的第14页,吴歌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代了吴歌名称演变的发展渊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还作了如下说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吴歌主要是地域音乐概念,可理解为吴地江苏流行的民歌,而非现行民歌分类学中的山歌或其中一种。它的范围即今谓之民歌,除了山野之曲外,还包含了抒情的小调和激情的号子,其种类繁多,演唱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及劳动,但吴歌的主体或典型题材,则是以歌唱爱情为中心的小调。
当代苏南小调不仅成为苏南民歌的佼佼者,也代表着整个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基本艺术特点来看,其一,吴歌首要特点是情感的真挚。其二,是旋律形态的特点,它的旋律精致繁丽,优美动听,韵味柔媚婉转。其三,吴歌的音乐结构在多样性中又体现了南方民歌的典型特点。
二胡音乐 短短的几行文字,就把苏南二胡这一种乐器发展的历史近代清楚,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语言组织能力。在第21页第二段,作者通过对地方戏曲中的二胡以及民间器乐中的二胡的史料分析研究,得出:乐器制造工艺水平的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以及音乐文化需求之间是平衡发展的。
阿炳正是在俗与道的民俗活动环境中,为了生存而展开的业务竞争,终于成为一代大家,从而大大地带动和提高了器乐演奏的水平,其中就包括二胡演奏的水平。在第22页至23页,作者把苏南区域的二胡演奏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其梳理的历史脉络从第一代:阿炳和刘天华开始;第一、二、三代江苏籍二胡艺术家从小接受苏南民间音乐的熏陶,所以,他们的演奏和创作风格一直都带有浓郁的苏南音乐韵味。而第四、五、六代江苏籍二胡艺术家由于所处时代及所受音乐教育的很多方面都与前三代不一样,所以他们在创作和演奏上对苏南音乐风格有所突破,使二胡艺术进一步成为全国性的艺术门类。
古琴音乐 在江苏区域音乐中,苏南的古琴音乐特别集中而突出,苏南区域古琴的流传以常熟为中心,并逐渐形成以常熟为中心的虞山派、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派以及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等。众多琴派的盛行,表明这一带古琴艺术的繁盛和成熟。
在第29页,作者从虞山,是常熟最有名的一座山处开始,山势雄伟,峰顶平顺,状如一巨大琴台。在虞山脚下,有一座昭明太子的读书台,读书台旁,有一泓清泉,名叫焦尾泉。山脚下这泓普通的泉水为什么以“焦尾”来命名?它与古琴有什么渊源呢?到这里作者又引出了常熟古城与古琴的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紧接着又引出虞山派鼻祖严天池的墓碑。
在该书第32页,作者用194字详细地说明了虞山吴派与“今虞山琴社”之间的关系,紧接着又用“独树一帜”的字眼,花204字接下来描述了虞山吴派吴景略的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古琴艺术的主要特点。
如果我们把该视角投放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建设中,就像蒲亨强教授针对于江苏省的音乐文化研究一样,首先是对自己最熟悉的音乐文化形式做到知根知底,有个全面清楚而又客观的认识,在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审美的风格上,把其他民族好的形式和内容拿过来作为自己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不要的更新元素,我个人认为是既有音乐文化审美的时代风格,同时也会促进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虞山琴派:其音乐审美风格突出清、微、淡、远的风格。在审美上,虞山琴派倡导清淡和雅、博大和平之琴风,与魏晋嵇康、宋代崔尊度等琴乐审美风格,是一脉相承的。
金陵琴派:其音乐审美风格突出端庄肃穆、儒雅超然的风格。
梅庵派:其音乐审美风格突出音韵宽厚、奔放洒脱的风格。
虞山吴派:其音乐审美风格突出以气韵见长、兼收南北之风的风格。
吴门琴派:其音乐审美风格突出中正平和、宁静古朴、清逸洒脱、气韵生动的风格。
管派:其音乐审美风格突出苍劲古朴、刚柔相济的风格。
江南丝竹 实际上,江南丝竹最盛行之地在是在苏南一带。在第52页,作者用172字就总结概括了江南丝竹的名称发展的历史,使用的场所以及其鼎盛时期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充分体现了蒲亨强教授超强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统筹能力以及认真的实地调查能力。这一结果是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的文史资料分析得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苏州弹词 浓缩就是精华,在这里作者仅仅用93字就高度概括出苏州弹词的历史地位,就像神来之笔一般,确实是无人能及。紧接着蒲亨强教授在此基础上,又安学理的逻辑关系向读者慢慢展开苏州弹词发展的历史脉络,让人从此对于苏州弹词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我们往下看。
苏州弹词的唱腔原为一种吟诵调,根据语言的声调、语气来行腔,以明白易懂、清晰流畅、声情并茂、讲究韵味为其特点。因演唱者及书目的差异,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多种流派。使弹词的音乐色彩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繁茂景象。苏州弹词唱腔的基本结构为:上下两句体结构形式,上起下落,不断反复或变化反复运用。根据作者对《秦香莲》陈香唱段中,以陈调、俞调唱腔的分析作进一步说明,不论句式怎样变化,上下句落音及旋律基本形态不变。
在《江苏地域原因文化》一书中,第67页的开篇之处,值得有钻研精神的读者认真理解一个由王耀华、刘春曙教授新提出的“腔格”一词。作者是这样说的,“腔格”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乐音所构成的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常包含三个或四个音组成,忽略节奏和轻重关系。它是“某民族、某音乐旋律中存在的不可或缺的几个音级,同时代表着某音乐的特性风格。蒲亨强教授针对于苏州弹词之所以能够尽显苏南音乐风格,究其原因,主要从唱腔结构、腔格特色以及旋法特色的实践分析中,读者就能够发现苏南的弹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了”。
昆曲 我自己也总结一下,关于昆曲,顾坚首创,魏良辅改革,梁辰鱼完善。269字的描述和说明,我相信广大读者对于昆曲的历史渊源已经不再陌生了吧。我们往下继续看。作者更进一步分析到:
在第72页的开篇之处,我们应该好好地理解第一段意思,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且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昆曲在几百年间创造积累的大量剧目、创作表演经验及优美音乐曲牌,却为后来的许多大剧种和地方剧种所吸收借鉴,从而奠定了昆曲在戏曲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戏曲界尊之为“百戏之祖”。结构、腔格以及旋法三者构成了昆曲所具有的典型的南方风格特征之所在。在昆剧的伴奏音乐中,作者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个很传统但相信大多数音乐同行都不太了解的专业术语“应弦”,何为“应弦”呢?作者为我们进行了既专业又详细的描述。昆剧里运用了大量纯器乐的伴奏曲牌,它们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或用于配合身段动作。使用丝竹伴奏为衬托唱腔,如:曲弦在伴奏中除与鼓板起结构作用外,尚可运用“应弦”技法,即曲弦在子弦或中弦衬托唱腔外,尚可在老弦上用低八度或低五度音,用花点与之应弦。同时,曲笛伴奏有时也加花腔润色演唱。到此作者话锋一转,引入了戏曲音乐中经常出现的“文武”风格的概念,文场伴奏常用笛、笙、曲弦、提琴四种乐器组合,色彩鲜明,韵味独特,提琴尚可在不妨碍总体伴奏效果的前提下,运用支声复调,可使伴奏更为深厚丰满。武场方面,以不同的乐器组合,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剧情、场面。
二、苏北代表乐种及其音乐特色
在苏北具有代表性的乐种中,蒲亨强教授按乐种在该区域的分布以及流播的视角情况,归纳出以下乐种:号子、民间唢呐乐等。
号子 号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结构短小而规整,多采用2/4拍形式且强弱分明,音乐和劳动的节奏保持一致,且有明朗有力的性格。这里,作者主要对流传于苏北区域的各种民歌品种进行介绍和其表演形态的分析说明;力图让广大读者对苏北以农村经济为中心的音乐文化品种附上农业生产模式的色彩;紧接着,作者就通过举例来论证说明其理论分析与实践是音乐活体之间的统一关系。
作者通过对该区域内流传的各种号子,特别是如皋号子的分析描述,从节奏到歌词,从力度的强弱对比到该号子音乐艺术性的表达,都进行了充分的说明。相信广大读者已经对苏北号子的风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了吧。紧接着又对该区流传的号子,就其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罗列,从音乐结构角度来看,体现出南北交融,略偏重南方音乐的特征。
民间唢呐 苏北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适应农村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的音乐形式非常普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民间音乐形式即是遍布乡间的唢呐班,成为构成苏北民间器乐的一大景观。短短数言,交代了之所以出现赵庄唢呐班的社会渊源关系。
苏北赵庄唢呐班生存的现状,是中国很多民间音乐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民族如何对待本民族文化的问题,是一个民族是否具备文化自信的问题,是一个完美有没有更完善的结构和措施来对外来文化进行鉴别的问题,是否还在沿用以市场导向来作为文化价值的唯一标准。
结 语
在这里,笔者引用张瀚《松窗梦语》卷七记载,来说明民间音乐的高度发达,必然与其经济、社会有关联。作者这样的写作逻辑是符合历史的客观性的。紧接着,有从当地人在经济上语言基础上进行了明代昆山魏良辅创研出昆山腔的历史,使得苏南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时空从元代到明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根据万树《词律》一书,是可信的,因为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宋词是有节奏和韵律的可唱可吟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