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处理
2021-11-29兰义
兰 义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歌曲艺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成型,而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与歌曲艺术发生碰撞,进而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古代歌曲,其中经典曲目《阳关三叠》已经成为送别歌曲的代表作,其情感的深切且真挚,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对于一首古代歌曲而言,准确分析演唱内容的丰富内涵才能以纯熟的技术传递给观众以饱满的情绪与情感,为此只有对作品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处理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使得“经典咏流传”。
一、概述
(一)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创造背景
唐代是我国古代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数百年来平内攘外,李唐帝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达到了鼎盛时期,与此同时,以音乐、舞蹈、绘画及书法为代表的各种艺术形式均的意义快速发展,各领风骚,而唐诗与音乐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歌曲,其中《阳光三叠》就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阳关古时又称渭城,是唐代的一个普通地名,为此《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是根据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而谱写的歌曲,前四句歌词为王维原作,而后人在其基础上增添长短句词,进而形成了这首不朽的词谱。《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主要是王维在送别友人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内容以诗句的形式表现出来,除了满怀对友人浓浓的不舍之情外,更是当时作者对唐王朝后期暴政造成的百姓疾苦的一种强烈控诉。现如今我们所传唱的版本并不是唐代时期盛传的曲谱,而是由夏一峰及王振亚等人结合原诗、琴曲并保留中国古代歌曲特点后融和现代声乐演唱艺术而形成的广为流传的歌曲版本。
(二)艺术歌曲《阳关三叠》词曲作者简介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以古代诗词《送元二使安西》为基础,其作者王维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自幼读书且天资聪颖,15岁来到京城,21岁便中了进士,入朝做官,后因其性格等原因其仕途之路历经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他受到了比之前更加沉重的打击,心境难免苦闷。除诗人身份外,王维精通音律,擅长作画,且对草书也十分感兴趣,他的诗富有极强的音律性,为此写旋律也较为合适,许多五言及七言绝句均可以入乐乃至世代流传,他所写的《送元二使安西》即为经典古曲《阳关三叠》的原歌词(前四句),这首古曲基调伤感且深情感人,词语与配乐珠联璧合更突显其艺术价值。
二、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音乐特征
(一)曲式结构分析
歌曲《阳关三叠》可分为三大段,因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反复变化并叠唱三次,为此才称为“三叠”。其中第一叠为基础音乐轮廓,主歌由四个句乐构成,乐段主歌第一句与引子极为相似,而旋律线条由斜线型变为波浪型,以此增强旋律的起伏,第二句对前一句进行补充,围绕徽音做迂回运动并落在商音结束,第三句虽以羽音为中心,但却以“徽羽羽”来结束并以此与第一句的“宫商商”遥相呼应,第四句是第一句的第一小节的重复句,但结尾处进行了拉长处理,随后以五个音的补充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趣味性十足。副歌由两个乐句构成,与平稳的主歌形成鲜明对比,重点突出羽音的八度大跳开始并以此摆脱商音的束缚,即句尾不再强调停在商音,而停在角音。而第二叠在主歌四个乐句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乐句,来自主歌第二句歌词的变形,彰显了叠歌的即兴发挥特点,并在轮廓高度一致的前提下进行“扩充性处理”,采用泛音演奏技法,即下九上八度处理,同时使主歌结尾的补充部分与第一叠保持一致。最后第三叠的结构变化与第二叠正好相反,其变化主要在副歌部分,而主歌结构与第一叠大体一致,既保留了原有的结构轮廓。又在其中即兴的扩充了两个乐句,进而将全曲推向了高潮。
(二)调式调性分析
《阳关三叠》的原曲为五声商调式,每一叠当中都出现了商调式与羽调式交替出现的情况,并以2/4、3/4、4/4拍来实现其节拍的变换。商调式(re)是整首歌曲的核心调式,而羽调式的本质为la调,是商调式的属调,穿插变换于整首乐曲之间,每叠的开端都配合七言歌词的四句曲调,且均以第二度商音为主音,同时配合其羽音(la)及下属音徽(sol)。歌曲的结构可以看作为三个大段加上一个尾声,每一段都由主与副两个段落组成,随段落中歌词变化而出现的八度大跳和切分节奏都是为了突出歌曲激愤难平的情绪,而随后扩充的十四小节则重点用于渲染悲伤气氛。
(三)伴奏织体分析
伴奏织体在声乐演唱中起到辅助性作用,同时又有指导性作用,且伴奏不仅可以起到渲染歌曲氛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此对展现作品文化内涵及整首古曲的意境之美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多数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为例,前奏中便有用于铺垫情感的织体,一方面可能表现为简单的音符铺垫与节奏准备,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表现为较长的旋律伴奏,而歌曲《阳关三叠》一开始就以全曲的动机作为前奏,且这一伴奏在整个曲子中都显得尤为频繁,一开始对低音区的处理可以看作是用于模仿古琴的音色,从而为演唱者的情绪融入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使听者清楚的感受到中国古曲的古典韵味,力度沉重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十分合适,而明显的节奏变化则可以表达情感在此处发生了明显的转折,从“遄行”一词一直到A段结尾处,其伴奏音型不再与主旋律保持高度一致,且力度也开始越来越强,达到高潮之后又逐渐减弱,代表着情绪回归平静,即宣泄情绪之后又回到分别的痛苦之中,而整首曲的高潮部分在于中后段,高潮过后必然是情绪的回归,为此做平静处理,速度及力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曲谱中可明显见到rit、dim及p等音乐符号。
(四)和声功能分析
《阳关三叠》中的和声以五声综合性和弦、三度叠置和弦及复合和弦为主,多以五声调式的骨干音作为构成音阶,再进行“中国化”的改良,其和弦内部结构与旋律发展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五声综合性和弦是其中最为突出且最具有中国色彩的和声手法,主要是将五声音阶中的主干音纵向叠置进而达到丰富音响效果的目的,而角、商、宫、羽这四列音巩固了五声性调式,更能突出古曲的韵味。三度叠置和弦即经过“中化”的三和弦变体,其本质就是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三度音程进行去功能化,与此同时更加重视三度之间的叠加关系,而复合和弦就是由不同级数的和弦组合而成,一种形式为上下层都以和弦形式出现,另一种形式则为上下层以不同的织体形式出现,进而达到复合效果并使音响效果更加宽广。
三、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处理
(一)吐字咬字处理
咬字处理是歌唱者注重细节的重要表现,由于每一首作品都是由一字一句组成的,为此吐字清晰是歌唱的首要语言标准,中国古诗词歌曲在汉语言基础上形成,为此更加强调演唱者“以字行腔”及“字正腔圆”,同时这也是我国传统声乐的主要特征,对表达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腔词律调及精气神韵均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歌曲的歌词部分与当代白话相差较大,用很少的字词来表达深奥的寓意,每一个字都特别重要且都有可能代表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为此演唱之前应当准确的读出来并带入情感去朗读。《阳关三叠》作为送别歌曲的代表之作一定要充分体现这一情感,曲中附点音较多,对附点音后的歌词通常轻轻带过即可,以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为例,“渭”、“浥”及“尘”这几个字的咬字应当更加清晰,即开头与归韵处的字应当更为着力,依据这一原则处理前四句原诗歌词,而到了改编的后半部分歌词,歌曲的表达情感需要建立在字的发音基础之上,例如“感怀”及“遄行”等词语,其速度相对固定,不可因追求快而导致发音不准,进而导致词义的情感表达及观众理解出现偏差。
(二)演唱气息处理
《阳关三叠》词曲对演唱气息的要求相对更高,以第一句为例,“渭城朝雨”四个字虽然都有气口,但却不能换气,且由于“浥轻尘”三个字为形容词,需要以连贯性来凸显的情感表达,为此也不能换气,综上这一句需要演唱者一口气唱完,且气息的连贯性应当用柔和的声音来处理,为此对气息控制能力的要求也相对更高,“遄行”及“感怀”这些八度需要有足够的气息才能灵活表达,而对于“千寻友尽…”这一句而言,附点前应当为渐强,后半句应当为减弱,即速度从慢到快,之后的“穷”字时值四拍,需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才能完整的表达出乐句中所含有的作者情感,当遇到音区急转直下的情况时应当考虑情感的变化,以“历苦辛”一句为例,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气息处理应当以叹息为主,由此可见,古诗词歌曲中气息的处理运用不仅在于其悠长的旋律,还要求演唱者具有较好的气息控制能力,从而能细微的处理情感上的变化。
(三)韵味处理
所有的歌唱技法的应用都需要围绕歌词来展开,“字正腔圆”及“声情并茂”是最基础的要求,这首歌曲的前一部分歌词为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在保留中国诗词古典韵味的基础上,通过改编促进了其意境创造,古典文化中对情感的要求向来为不外露,尤其是王维想要表达的送别之情,为此要求演唱者通过反复朗读与品味,以此把握诗词中的独特韵味。在处理作品时每个字都应当归韵,同时注重字音的流畅性与连贯性,汉语中的声调及平翘舌音对歌曲演唱的影响相对较大,同时还需要准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平舌音与翘舌音,才能避免出现低级的语音错误,熟读歌词以准确把握声调,重点突出韵味才能实现对歌曲情境的有效表达。古代歌曲大多由琴曲改编而来,古香古色、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由此可见,这种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对加强作者情感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四)情感处理
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应当准确的把握这一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歌词的朗读以及对曲调韵律的感悟来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这一作品的根本目的。就其情感处理而言,《阳关三叠》整体风格较为稳定,主要突出友人间的送别之情,对演唱者而言更容易理解这一感情基调并把握作品整体风格。《阳关三叠》中的场景建立在送别友人的路上,其基调是伤感与难舍,但与其他送别歌曲不同的是这种送别是克制的,即并不是一味的情绪宣泄,情感表达相对内敛而含蓄,真正做到了“哀而不伤”。为迎合这一基调,第一叠“渭城朝雨”以弱起处理,“浥轻尘”中的“浥”才是重音所在,以乐句之间的有连贯性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过渡来表达满腔的柔情,小间奏后旋律突然转急,此时出现的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仿佛是作者在低声且婉转的对友人诉说衷肠,而第二叠后情感开始变化,相较第一叠而言更显忧伤与悲凉,通过由前八后十六转变为附点十六分音符来凸显情绪的悠长,与此同时,演唱者需要调整气息并尽可能将“感怀”一词做延长处理,离情别绪也随旋律的推进而扩大,而第三叠与第一叠在旋律及节奏上大致相同,但感情基调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描述了作者虽然不忍友人离去,但面对友人即将离开的事实只能接受并寄希望于未来,整段音乐由缓到急再到缓,弹性速度及渐慢渐弱等相关处理使得情感逐渐平稳。
结 语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经久不衰,发展至今,经后人的改变与再创作为其融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在继承原作本身精髓的同时充分展现了其现代化艺术魅力。本文从对《阳关三叠》作词者及创作背景的分析入手,分别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伴奏织体及和声功能等方面对其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并感受其独特韵味,进而对吐字咬字、气息、韵味及情感处理进行分析来探究演唱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希望可以在提高当代人审美的同时传承其古曲韵味,最终使以《阳关三叠》为代表的优秀古诗词歌曲得到更多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