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伯特“扬抑抑”格的音乐内涵及阐述
——以《流浪者幻想曲》D.760为例

2021-11-29

黄河之声 2021年9期
关键词:流浪者舒伯特调性

黄 豆

引 言

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曲目量可谓是达到惊人的程度,尤其在艺术歌曲这个领域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分析这首曲子中“扬抑抑”格动机与“扬抑抑”格动机的发展——即它与其他音乐元素结合而成产生的不同音乐主题、音乐形象,从而总结出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D.760中“扬抑抑”格的音乐内涵与阐述。

一、“扬抑抑”格音乐元素

首先“扬抑抑”格是一种节奏型,“扬”代表长音或重音,“抑”代表短音或弱音,即长-短-短的节奏型,在音符里可用一个四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来解释。在迈尔的节奏分析法中,他把节奏看成是这样一些模式,其基本单位由一个强拍加上一到两个与之相联系的弱拍而构成。不同数目的弱拍和一个强拍结合的不同方式,可产生五种不同的节奏组合类型,“抑扬”格、“抑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抑扬抑”格,并且这五种组合类型是所有迈尔节奏分析的基础。它从希腊韵律学[Greek prosody]中派生出五个不同的名称为他们命名,并且用“-”表示强拍,用“︶”表示弱拍①。

其次,在《流浪者幻想曲》D.760中,“扬抑抑”格的音乐元素以鲜明的节奏特点作为整首曲子主题的核心发展材料,独特的节奏性格作为乐思发展的基础材料。笔者接下来,将会以《流浪者幻想曲》D.760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这些以“扬抑抑”格为主题的动机,在四个乐章中与其他音乐元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多元的音乐性格。

二、不同视角下的“扬抑抑”格

(一)“微观”视角下的“扬抑抑”格

1、“扬抑抑”格主题动机

舒伯特“扬抑抑”格的音乐元素在其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之中都始终存在。在《流浪者幻想曲》D.760这首由四个乐章紧密相连而成的曲子中,“扬抑抑”格的音乐元素更是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的主题,“扬抑抑”格音型由一个四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所构成,这样的节奏型几组重复组织起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仿佛能量在爆发之前的暗自涌动,为紧接下来的分解主和弦埋下伏笔。这个具有“扬抑抑”格音乐元素的主题动机来源于同名艺术歌曲《流浪者》D.489中主题所对应的钢琴伴奏织体的节奏动机,其声乐部分的旋律动机则成为了《流浪者幻想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将声乐与钢琴伴奏的和声与旋律原封不动地转移至第二乐章,这也是这首曲子以《流浪者幻想曲》为名的缘由之一。它的调性以♯c小调为基础调性,这与传统的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们通常会在第二乐章往属调、下属调、平行小调或降VI级发展,而这样采用了与第一乐章间隔小二度调性的作品极少可见。再者,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在C大调呈示之后,并非转至传统的属调或者平行小调而是E大调,这里对其后第二乐章调性发展至关系小调♯c小调暗含了伏笔。舒伯特在调性布局上的精妙可见他极具有创新意识。其和声进行仍遵循调性和声的基础框架:t-s-t-D-t-s-D-t。这是调性音乐时期作曲家们遵循的一种典型的和声骨架的进行原则,如此多作曲家在这个原则内却创作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音乐风格,这正是音乐魅力之所在。

2、“扬抑抑”格主题动机的变体

在《流浪者幻想曲》的第三乐章中,“扬抑抑”格的节奏动机衍化为“扬抑扬”格的模式。这一乐章的主题从第三小节才开始,前面两小节是第二乐章的延续,这首曲子的四个乐章间的连接十分密切。“扬抑扬”格与♭A大调的主和弦构成了两小节重复的主题动机,这与第一乐章中的“扬抑抑”格主题有异同之处,首先“扬抑扬”格的时值缩短,速度变紧凑,由之前的一个小节两组动机变成一个小节一组动机;其次第一乐章调性为C大调,而第三乐章为♭A大调,调性有所区分;最后附点节奏的插入,使流浪者的音乐形象更坚定有力,犹如迈着斩钉截铁般的步伐。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对主调性的巩固与加强,利用柱式和弦对调式主和弦进行多次强调。

(二)“中观”视角下的“扬抑抑”格

关于节奏的认识,狭义范围只停留于音的长短与音的组合,但在实际作品的运用中,节奏与速度,强弱,和声甚至是曲式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同样的节拍中,非常规的重音的安排将会导致不同的声响效果,例如玛祖卡舞曲的节拍与常规的三拍子差别迥异(注:重音在落在第二拍是玛祖卡舞曲的特色)。在现代音乐的节奏分析方法中有许多种分析路径:如迈尔在《音乐的节奏结构》(The Rhythmic Structure)一书中就对节奏的排列与节奏的紧张度、节奏与曲式二者的联系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表明了节奏的分析不应该只局限与单一的分析方式,即便是相同的节奏音型在同一首作品中呈现出的音乐效果也是多样的。因此这节主要从这首曲子的全乐章为视角(中观视角),结合其他音乐元素来观察多元的“扬抑抑”格音乐元素与音乐内涵。

1、“扬抑抑”格与音量的结合

在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扬抑抑”格音乐元素的最弱值浮现。作曲家采用术语ppp标记这一段结尾,和声在♯c小调的属和弦与重属和弦上一直交替持续而最终并没有回归到主和弦,以半终止的模式结束了第一乐章。从全乐章来观察,这一段落作为桥梁紧密连接着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可视为第二乐章的♯ c小调的属准备。一个生动的形象与音乐结合而自然地表现了一位孤独的流浪者迈着虚弱的步伐开始吟唱起了《流浪者》,这个形象暗指谁?或许是舒伯特自己,亦或许是在深夜聆听这首《流浪者》的每一位。

相比较“扬抑抑”格音乐元素的最弱值只在全乐章中出现一次,最强值的出现次数更为频繁。除了第二乐章的“扬抑抑”格主题动机是以pp的弱音出现,其余三个乐章的“扬抑抑”格主题均是以ff呈现。同时在速度方面也依旧遵循传统的奏鸣曲式四个乐章“快—慢—快—快”的速度安排原则,速度与力度的无缝结合在此也不证自明了。

2、“扬抑抑”格与和声的结合

(1)“扬抑抑”格与正三和弦

在这首作品中“扬抑抑”格动机与正三和弦的结合最为常见。在每个乐章的主题或副部主题等进行陈述的乐句都以强调主——属和声的进行为“扬抑抑”格动机的基础和声,在调性和声体系中,属七——主的进行为最基础的和声运动,凭借这两个和弦从紧缩到释放的相互关系,就可明确调性、调式。IV级和弦的运用大多数与拿波里和弦搭配使用,在第一乐章的再现部136-139小节中,IV-N-V-IV-N-V的和声在降D大调进行,变和弦的运用是音乐的紧张感加剧,悲愤的情绪压抑许久而不能发泄。

(2)“扬抑抑”格与调式交替和弦

作为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之交的代表作曲家,舒伯特的音乐中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理性,同时,受到浪漫主义的文学,诗歌等艺术的影响,追求自由性,抒情性、戏剧性的浪漫色彩在他的音乐气质里面也不断散发着。对于和声色彩的运用,舒伯特创新性的作曲意识在原有的调性框架内增添了更趋复杂的和声语言,例如143-144小节,这是《流浪者幻想曲》第一乐章的再现部副题,“扬抑抑”格的动机在V—iv和弦后,由原来的一个四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紧缩为一个八分音符加两个十六分音符。V和弦进行到iv和弦,借用了同主音小调(c小调的iv级和弦),作曲家在寻求扩充和声的色彩性,因此功能和声被削弱了。

类似的和声手法在161-164小节同样可观察到。“扬抑抑”格的音乐动机在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轮流演奏,其V—♭VI的和声进行,在阻碍终止中构成戏剧性的声响效果。♭VI级和弦借用了同主音小调(c小调)的VI级和弦,大小调式相互渗透,和声色彩在明与暗之间穿梭,体现了流浪者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

以上两个例子虽然V级和弦往不同的方向进行,但在低音线埋藏一个G-♭A的半音级进,这种半音化的和声行进是舒伯特调色板上的颜料。桑桐在《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一书中曾提及:舒伯特在变和弦的应用、和声的色彩对比方面、半音化的处理方面都有大胆的创造。②

3、“扬抑抑”格与对位模仿

《流浪者幻想曲》第四乐章的呈示部。作曲家把“扬抑抑”格的音乐元素与复调的写作手法相结合,首先主题在主调上由低声部进行陈述,以两小节为模进单位,八小节之后,在属调上由高声部进行答题。这种传统的赋格体裁被舒伯特穿越时间、穿越空间传达给了19世纪的听众。从12小节开始,和声开始进行持续的离调V/iii-vii/vi-vii/iv-V/V-iii-V/V-V,迷离的和声色彩渲染了动人的艺术氛围。第四乐章凝集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风格、古典时期的曲式结构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色彩,这里可体会到作曲家缜密的创作思维以及令人惊叹的才华。他摆脱了贝多芬在奏鸣曲体裁上坚不可摧的地位,而构建了自己的王国。

(三)“宏观”视角下的“扬抑抑”格

在舒伯特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扬抑抑”格的音乐元素无处不在,不同体裁、不同时期的音乐中总能找到这个元素的身影。也就是说这个音乐元素在具有“适用于这首曲子的唯一性”的同时,仍然能在舒伯特其他的音乐作品中见到,仍可作为其他乐曲发展的动机。

如果说“扬抑抑”格仅是作为一个音乐动机存在于他的音乐作品中,通过各种分析而找到它作为一个基本乐思通过各种变奏衍化为所有主题出现的构思,出现次数能足以证明它存在的重要性,或者说“扬抑抑”格是舒伯特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笔者认为这仅是一种表层的音乐现象。

首先其背后关于作曲家本人主观的心理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许多音乐分析者不愿牵扯的讨论点,因为这种复杂的心理因素,每个人的理解又是不一样的,考究起来看似不严谨,实则音乐千人一面的特质与作曲家本人盘根错节。他为何如此热衷于这个节奏型,笔者从两个可能性来推测:其一,舒伯特所擅长的创作领域是艺术歌曲,在歌曲创作中,作曲家通常都会使歌词与旋律相辅相成,“扬抑抑”格的节奏型与诗韵更为融洽,因此自然而然地对这个节奏动机有所钦慕;其二,作曲家对前辈的致敬,如大家所熟知舒伯特对贝多芬万分崇拜。在贝多芬的音乐中火箭主题(rocket theme)、三连音、同音重复都是他音乐主题的特色,从舒伯特的创作中所牵扯及的心理因素来说并不无可能。同样的例子还有拉赫马尼诺夫对于d小调的偏爱,仅仅因为它是悲伤的调性?或许这连他本人都无法解释。

最后谈及它对十八、十九世纪音乐产生的影响,这个“扬抑抑”格音乐元素不仅作为这首曲子的核心动机,更是舒伯特开创性的单一性结构构思所运用的音乐动机,它与“单一性主题贯穿发展”的创作手法珠璧交辉,即通过是主题渗透到每个乐章中,这种手法在奏鸣曲结构的框架内大大扩展了贝多芬的循环性概念(Cyclic Form)——四个乐章连续不断,各乐章的主题动机、调式调性都有着整体间的联系。李斯特也正是受到了这种曲式框架的影响,因此创作了具有革新性的单乐章标题交响诗。

结 语

舒伯特的“扬抑抑”格音乐元素在《流浪者幻想曲》中以不同的音乐性格、音乐内涵在各个乐章间呈现,从理性的方面思考它是作曲家在创作时对调性、和声、旋律等技法的刻意布局而导致的结果,是整首曲子发展的有机原始材料。笔者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对“扬抑抑”格音乐元素展开了分析,清晰地看到“扬抑抑”格音乐元素在这首作品中以动态的发展趋势,慢慢地向四周生长,不停地与其他音乐元素结合并产生多元的音乐姿态。■

注释:

① [英]尼古拉斯·库克著,陈鸿铎译.音乐分析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1.

② 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猜你喜欢

流浪者舒伯特调性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谈“调性”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觉醒的舒伯特
浮世绘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流浪者之家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