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曼《阿贝格变奏曲》曲式结构与和声特征探析

2021-11-29高煜琦

黄河之声 2021年9期
关键词:变奏曲舒曼贝格

高煜琦

引 言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出生于十九世纪初,逝于十九世纪中叶,他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也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用诗人的语言向世界阐述音乐的内在魅力,音乐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着极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先进的音乐思想,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性音乐的先河,在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世人誉为“音乐诗人”。

舒曼的音乐涵盖了许多音乐体裁,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他首创了钢琴小品套曲这一体裁形式,将音乐、文学与特殊的幻想完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他强调音乐内在的情感表现,尽可能的不拘泥于形式,努力创造多彩的音乐形象。尤其是在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领域,音乐才华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艺术歌曲直接继承了舒伯特的传统,但是更注重歌词的选择,力求渗透到诗歌的灵魂深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大型音乐体裁,例如协奏曲和交响曲等。本文所分析论述的是舒曼的钢琴作品《阿贝格变奏曲》,这是舒曼公开发表的第一首钢琴套曲作品。他的钢琴曲大多具有优美的旋律和新颖的风格,人的心理和情感活动被鲜明的表现出来,内涵丰富。钢琴音乐是舒曼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阿贝格变奏曲》的音乐背景

(一)《阿贝格变奏曲》的时代背景

被誉为“交响乐之王”的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横跨了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两个时期,是通往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桥梁。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非常善于运用变奏的手法,继承了巴赫的变奏曲创作手法,同时有其独特新颖之处。在贝多芬的变奏曲音乐中,创作手法已经不再像传统变奏曲那样严谨,音乐结构更加自由多变,个性更强,色彩也变得更加丰富,《迪亚贝利变奏曲》就是贝多芬音乐生涯中变奏曲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最后一部钢琴作品。

后来,欧洲音乐的发展并没有贝多芬的音乐时期那样繁荣,开始走下坡路,进入到了一种十分艰难的大环境中,古典音乐的内涵和精神逐渐被扭曲,越来越多的庸俗音乐走进人们的耳朵,从而使得这类音乐的创作开始泛滥,整个德国的音乐发展逐渐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在那一时期中,大多数资产阶级认为,优秀伟大的音乐是炫技性的,是华丽绚烂的,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然而就是这些观念和人们的音乐审美决定了当时音乐创作的大致方向,从而直接影响了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涌现出许多只注重高难度的音乐技巧与辉煌的形式,而音乐作品的内涵却过于单调乏味,缺乏艺术的美感,使得舒曼无法忍受这种现象。他曾经写道:“一般变奏曲贫乏粗陋的程度以及其作曲者的庸俗和厚颜无耻,简直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年轻的舒曼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充满粗俗音乐的社会环境,让德国的音乐创作重新走上艺术的正轨。于是,舒曼饱含着对艺术、对音乐的热情,开始积极创作钢琴变奏曲。

(二)《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19岁的舒曼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楚楚动人、优雅大方的姑娘,名叫梅塔·阿贝格,她给舒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激发了舒曼的创作灵感,因此在1829—1830年创作出《阿贝格变奏曲》,并以阿贝格的姓名“Abegg”作为乐曲名称,把它转换成音名以A—B—E—G—G作为此曲的主题,贯穿全曲,赋予动机象征性,此曲成为了舒曼创作生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钢琴曲。这首音乐作品风格清新,主题清晰,充满活力,音乐内涵丰富,是细腻的音乐情感、多变娴熟的技巧与华丽风格的紧密结合。在整首作品的情绪表达中,是对舒曼内心的丰富情感的完美诠释。《阿贝格变奏曲》这首作品,为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变奏曲风格,在之后的钢琴变奏曲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变奏曲创作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和人们的音乐审美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引导更多的人突破以往的音乐模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

二、《阿贝格变奏曲》曲式结构

《阿贝格变奏曲》是由一个主题作为发展的动机,变化发展了五个变奏的部分。

(一)主题及前三个变奏沿用了古典变奏曲二段式结构

在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的曲式结构方面均为二段式结构。

主题部分的音乐材料在F大调上展开,3/4拍,A、B两个乐段分别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均为8小节,具有较强的规整性。A乐段第一乐句(1-8)旋律以A—B—E—G—G为主题乐句的创作动机,下行模进进行;第二乐句(9-16)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织体方面在原句的基础上加入了八度低音,使得第二乐句较之主题乐句更为厚重有力。对比乐段B第一乐句(17-24),以A乐段的主题动机反向进行,形成了以G—G—E—B—A为动机,上行模进进行,第二乐句(25-32)一样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以F大调主和弦结束该乐句。在主题部分中,主导动机先后用相反的方式出现,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变奏一调性为F大调,音乐的结构和情绪与主题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结构更加复杂。A乐段(33-48)由三个不规整的乐句构成,有力的半音上行模进;B乐段(49-56)采用半音下行模进的创作手法,上行下行交替进行,更加赋予音乐活力感。

变奏二仍然保持F大调,3/4的节拍,乐曲速度变快。这一乐段的创作动机是变音变化,由三个声部构成,半音变化处于第二声部,一、三声部采用了规整的四分音符,二声部别致的用到切分节奏,使得整体上重音位置改变,与一、三声部不同层次出现,生动有趣。A乐段的第一乐句(57-64)一、三声部都是用到了半音变化的主导动机,先上行再下行;第二乐句(65-72)一、二声部保持不变。B乐段(73-80)再次采用半音下行进行。

变奏三是库朗特舞曲形式,“库朗特”是16世纪轻松活泼的三拍子舞曲形式,曲风快速、节奏鲜明、富有生气。A乐段高声部由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组成,贯穿始终。第88小节最后一拍,再次出现A—B—E—G—G的主题动机。B乐段高声部采用了交替进行的创作方法,伴奏声部在主和弦不断变换,以F大调主和弦结束变奏三。

(二)第四变奏呈现为充满华彩的一段体结构

变奏四开始出现了与前三个变奏不同的新花样,主要表现在调性和节拍上,由F大调转为降A大调,节拍由3/4拍变为8/9拍,音乐的律动感增强,体现了歌唱性的特点。首先是从降A大调的一级和弦开始进入,主题旋律出现在最高的声部,颤音的伴奏织体更加明显的衬托出主题旋律,紧随其后转入降b小调,在第118小节回归到主调性F大调。

(三)带有尾声的第五变奏呈现出再现三部曲式结构

变奏五是整首作品篇幅最长的一次变奏,同时在曲式结构上也加大了难度,由原来的二段曲式变为了带有尾声的再现三段曲式结构,它延续了变奏四舒缓的音乐风格。A乐段(124-145)的音乐进行仍然以半音为主,在高声部平稳的演奏出主题,情绪随着力度不断变化。在146-163小节进入到经过句,这里的经过句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B乐段(164-197)主题动机A—B—E—G—G再次出现,结束在F大调的主和弦上。从198小节开始进入再现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随着旋律回到主题乐段,情绪也步步升温,愈演愈烈,到了第212小节出现了ff的强力度,将情绪激发到了最高点,而后便开始逐步降温,进入到了乐曲的尾声,F作为主持续音在低音声部出现,情绪随力度减弱而逐渐归于平静,最后在主和弦上结束全曲。

三、《阿贝格变奏曲》和声特征

在音乐作品中,氛围的营造是通过正确良好的运用和声而达到的。在舒曼看来,除了以旋律为主题进行的音乐表现外,和声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钢琴作品中,一般不采用花哨多变的和声进行,反而多运用富有多样性的简单和声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绪变化。舒曼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创作不仅融入了舒伯特的创作技法,同时自己也有所创新,将多样化和声及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有效的融合其音乐中。

(一)和弦结构及和声语汇的复杂化

变奏一在第36小节的第三拍出现了减七和弦,其后把旋律逆行进行,并且由原来的单声部发展变化成为了两个声部,高声部是同向向上,同音重复,中声部是半音阶式向上进行。变奏一由于倚音和弦的特征和半音阶的出现使和弦结构逐渐复杂化,出现了D9和弦,给和声带来了不协和、不稳定的因素。

变奏二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是平行三度进行,切分节奏弥补了中声部和弦音,同时连续的七和弦二度进行增强了音乐的动力性。变奏三的开始就以F大调属和弦的大跳音程不断上行,在第83小节第一拍达到最高音并出现Ⅱ级减七和弦,随后第二拍伴奏声部形成了Ⅱ—Ⅴ—Ⅰ的稳定进行。

变奏五在F大调上展开,开始部分采用了副属和弦的连锁进行,导七和弦—属七和弦—重属七和弦—属七和弦,使最后一次变奏的音乐材料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扩展。

(二)织体的运用极具特色

舒曼所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离不开丰富织体的运用,它们是紧密相关的。在《阿贝格变奏曲》中,半音阶、分解和弦、三连音、八度连续跳进等都充分展现出了舒曼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手法。在变奏一中他将音程高八度连续反复出现,左手用到连续的琶音伴奏。自第34小节起,和声开始变得复杂多样,加入了许多下中音,属、导音的和弦,用半音、倚音为特色发展该乐句。不同声部的节奏和音型综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了舒曼复杂矛盾的内心变化。变奏三保持3/4拍的和声大调,前一乐段的倚音动机逐渐被半音进行所替代,低声部与高声部平行三度进行,中声部运用切分节奏丰富其和声效果,扩大了高低声部的张力,呈现出独特的音乐效果。旋律声部则全部采用三连音节奏型,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感,其中在第93—94四小节,伴奏声部为八度连续跳进,音效更加浑厚。

结 语

动人的旋律、不断变化的和声、灵敏的速度等重要因素造就了《阿贝格变奏曲》的产生,并使其成为了罗伯特·舒曼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在极大程度上奠定了舒曼的音乐创作风格。在舒曼变奏曲中,每一次的变奏都与之前形成明显的反差。这首作品的主题和五个变奏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音乐结构,主题动机贯穿于整个作品,成为了整首乐曲最大的特色。在曲式结构上不同的变奏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结构不断变化,赋予乐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弦的多样化使音乐效果更加丰富饱满;和声语汇的运用增强了音乐色彩性;音乐织体的运用极具特色,不同音型织体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与情绪。这使得短小精悍、既浪漫又精致的《阿贝格变奏曲》,无论是在体裁上,还是音乐表现力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一部成功的音乐著作,更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阿贝格变奏曲》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与和声功能进行、织体变换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更深层次的探究了舒曼钢琴变奏曲独特的创作风格,对把握舒曼整体的音乐创作风格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同时,对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也有了更加宽泛的理解和认识。■

猜你喜欢

变奏曲舒曼贝格
民歌主题变奏曲
速滑大师顿贝格
偷画的人
想象的“变奏曲”——评王立春《爱打架的小石头(外四篇)》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新国王马文·贝格利
心情变奏曲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春日条纹变奏曲
一份保单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