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不换水 青菜塔上长
2021-11-29高田崔岩于清
文/ 高田 崔岩 于清
听闻冠县定远寨镇有一处农场,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也不要土肥,普通蔬菜种得,热带植物也种得,不仅绿色无公害还能节水节肥。这处农场的奥秘是什么?3月7日,笔者带着好奇前来探访。
迈入大棚,哗啦哗啦的流水声让人顿时放松下来,空气中弥漫着花草香。蒙古族小伙儿巴特尔是润涛生态农场的负责人,他走到大棚入口处,敲响了一口铜钟,一大瓢鱼食撒进河里,只见河道里的锦鲤、鲤鱼、草鱼欢快地游过来,水面发出“泼剌剌”的声音。
整座大棚占地2.2亩,采用立体种植方式,下边养鱼,上边是各种苗木植物。
整个大棚内有三百多种植物。一株笔直的树干上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儿,“这叫地涌金莲,是佛教‘五树六花’中的一种花,原产地在云南。”巴特尔介绍。香蕉树上,绿色的香蕉已经冒出来,香蕉树下还有春羽、蕨类,倒挂金钟开出娇艳的花朵,煞是喜人。
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生长在种植槽内,槽内铺上了厚厚的小石块。原来这些小石块都是疏松多孔的火山石。鱼菜“共生”的奥秘就在这小小的火山石上。
“我们的菜全是用火山石进行无土栽培。因为火山石有气孔,可以繁殖微生物,同时每个种植槽里都会养十几到二十条蚯蚓。”巴特尔解释,鱼池内的水经过水循环系统流进种植槽,种植槽内的蚯蚓分解鱼的粪便和剩余饵料后产生养分,植物将养分吸收后,净化的水又再次回到鱼池。“鱼肥水—植物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便如此形成。
巴特尔所采用的立体种植,区别于日光玻璃温室所采用的管道高架种植,而是采用气雾塔种植方式。气雾塔中间的喷水管喷出掺有肥料的水雾,这些液体均匀地喷洒在根部,滴落的液体流回管道内循环利用。
“鱼菜共生系统循环节水95%,拥有低成本、高效益、省资源等优点。普通一平方米的地方只能种20至40棵菜,但我这里通过立体种植,一平方米能种365棵菜!”巴特尔说。
巴特尔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戈壁滩,他为何跨越几千里到冠县探索生态农业?
巴特尔腼腆地说,因为自己的妻子姜冰是冠县定远寨镇人。两人在大学校园相恋。2013年,两人结婚回到聊城定居。通过几年的打拼,巴特尔已经在古建筑修复领域小有成就,但需要经常出差。随着女儿的出生、长大,他不愿意缺席女儿的成长,于是放弃了蒸蒸日上的事业。2018年,巴特尔承包了冠县定远寨镇的6个扶贫大棚,第一年通过种植香瓜等常见瓜果,他发现除去工人工资和租金,几乎没有任何盈利。骨子里不安分的他开始四处考察,寻找新的种植方式。最终在烟台发现了艾维农园生态农业新模式。
“你看这是我们在气雾塔上试种的芳香万寿菊,长势喜人,我们将在气雾塔上种植薄荷、薰衣草、天竺葵等多种芳香类植物,另外我们还种植了露天的金银花,下一步将上马蒸馏设备,用来提取芳香纯露和精油。”巴特尔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去年,巴特尔又承包了定远寨镇的20个大棚,种植了新品种甜瓜,此外还种植了118亩的桃树、杏树,套种了金银花、皂荚树。
润涛生态农场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仅吸引了上了年纪的村民前来打工,也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21岁的刘明豹与伯伯叔叔一起生活,前年来到润涛生态农场工作后,不仅每月能领到两三千块钱的工资,还能接受新技能培训,不断获得成长。
巴特尔在鱼菜共生大棚上的投入基本来自多年的积累,资金不足的难题困扰着他。得知这个情况后,冠县团县委通过协调资源、对接政策,在疫情期间为巴特尔协调了20万元“复工贷”,缓解了资金难题。
同时,冠县县乡两级团组织依托润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青年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青年朋友圈的推广以及组织青年活动,引导青年朋友在此碰撞思想、汇聚智慧,分享他们对产业发展的认识,就生态乡村、休闲观光、自然教育、现代农业等方面内容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探讨。去年,巴特尔还被聊城团市委评为2019年度聊城市“乡村好青年”。下一步,巴特尔计划把鱼菜共生大棚打造成生态旅游基地,还要带动周边村村民共同发展新型农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