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式双C护理模式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自护能力、疾病控制的影响分析
2021-11-29夏婧
夏 婧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湘潭411101)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痴呆患病数量明显增多,损害老年人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1-2]。关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治愈手段,但加强重视相关护理措施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增强患者自护能力,优化生活质量。作为新型护理模式,萧式双C护理模式的提出及运用可有效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强化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效果。近些年,萧氏双C护理模式已被广泛用于上肢骨折、卵巢囊肿等疾病护理当中,并且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3-4]。然而关于该护理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报道较少,为此,本文就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开展研究,通过观察社会支持、自护能力、疾病控制等指标变化,综合评估萧式双C护理模式的价值效果,以期丰富研究成果,为患者后续护理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1)与《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一):痴呆及其分类诊断标》[5]提到的内容相符;(2)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已知晓,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合并心理疾患、恶性肿瘤、肝肾功能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研究途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动退出。
本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的基本原则,现结合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对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开展研究,随机纳入92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两组: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测量、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简单的入院宣教(诊疗环境、规章制度等);安排病室,并指导进行常规检查,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同时辅以个人卫生、饮食方面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萧式双C护理模式,如下:
(1)强化护理人员相关培训,让其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社会关系学知识、沟通技巧等,重点明确萧式双C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意义,以保证护理的连续性、整体性。
(2)干预内容:①环境舒适,除了保持室内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之外,以暖色调为主布置病房,同时在墙上、床位、坐便器等醒目处张贴安全提示,并要求患者在家属陪同下活动,以免跌倒/走失;②心理舒适,评估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自护能力,结合评估结果及患者心理状况,予以人性化关怀,如根据所遇节日向患者表示节日问候/祝福,并关心、体贴、安抚患者,引导其参与群体活动(打扑克、下象棋等),维持乐观情绪,培养健康心理状态,使之在生活中发现乐趣,以改变认知能力;通过床旁播放视频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方面知识(诱因、临床表现、护理要点、日常注意事项等),加深其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另外,以实物、图片、数字等记忆方式促使患者反复记忆,并鼓励鼓励患者阅读报纸、看电视,必要情况下按医嘱指导患者口服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对于思维障碍者,除了正确引导之外,辅以信息方面刺激、语言方面鼓励,增强其大脑兴奋性;③生理舒适,根据患者承受能力差异性,让其进行体力锻炼,以提高自护能力,如进食、如厕、梳头、穿衣等,并与患者做一些简单的智力游戏(记忆球、记忆大考验等),刺激大脑,延缓疾病进展;④社会舒适,根据患者社会角色变化,让其参与社会活动,使其保持乐观人生态度;亲朋好友定期看待患者,以维持其与社会之间的正常交往关系;家属在闲暇时以物品(相册、播放DV)引导患者回忆过去,让其产生远期记忆。
(3)定期评估护理落实情况,评估效果,针对护理仍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时提出解决性措施,以促进血管性痴呆护理可持续性发展。
1.3 观察指标
1.3.1 社会支持 选择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puport Rate Scale,SSRS)[6]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的社会支持,共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包括10个条目,总分40分,呈正比。
1.3.2 自护能力 以自我护理能力量表(Self care ability scale,ESCA)[7]为工具,评估患者护理前后自护能力,共4个维度(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包括43个条目,总分172分,呈正比。
1.3.3 疾病控制 以本院自制的《疾病控制调查表》为工具,总分100分,分为完全控制(100-80分)、部分控制(79-60分)、未控制(<60分),总满意度=完全控制+部分控制。
1.3.4 护理满意度 以本院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工具,评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状况,总分100分,分为3个等级,即十分满意(100-80分)、较满意(79-6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率+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例数(n)46 46男26 29女20 17平均年龄(岁)67.55±5.19 69.10±6.21 1.299 0.197性别0.407 0.524
2.2 两组护理前后社会支持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SSRS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护理后SSRS总评分较护理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社会支持的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社会支持的比较(±s,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6 46护理前88.33±5.10 89.45±6.21 0.945 0.347护理后110.37±8.15@147.59±11.21@18.214 0.001
2.3 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ESCA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的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的比较(±s,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
?
2.4 两组疾病控制的比较
观察组疾控控制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疾病控制的比较[n(%)]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 论
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发展,以心脑血管疾病较多见,给老年患者机体健康安全带来了极大不利影响。血管性痴呆作为常见疾病,具有较高患病率,调查显示我国老年痴呆发生率为3.9%,而血管性痴呆则占68.5%,是目前第二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所以给患者身心健康及家庭和谐发展带来了严重负性影响,甚至加重社会负担[8]。
常规护理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的工作,不仅方式单一,而且缺乏护理目标指向性,无法满足全面性、同质化需求。而萧氏双C护理模式的提出,不仅顺应了现代医疗护理模式的转变及护理事业的发展,更体现出了护理专业在健康事业中的服务本质,涵盖范围广,且较常规护理更能体现出人性化理念,降低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不舒适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9]。
本研究结果表1显示,观察组SSRS总分、ESCA总评分较照组高,说明萧氏双C护理模式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社会支持、自护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尊重、支持、理解方面的满意程度。自护能力是指个体在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基础上维护、促进健康的能力。研究期间,萧氏双C护理模式通过社会、心理等方面护理,为血管性痴呆患者提供心理、信息支持,从而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让其克服心理障碍问题,并挖掘自我护理潜能,从而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结果表3、表4显示,观察组疾病控制水平、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说明萧氏双C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更有助于提高疾病控制效果,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原因在于萧氏双C护理模式能通过环境、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护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基础护理质量,确保护理措施充满人文色彩、积极主动、充实有序、全面,从而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住院环境的舒适性、人文环境的和谐性),延缓病情进展,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血管性痴呆护理中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改善患者社会支持,增强自护能力,提高经控制效果,促进护理满意。鉴于相关报道较少,今后仍需继续探究萧氏双C护理模式的价值效果,以促进该护理的广泛运用,提升血管性痴呆患者护理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