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观察
2021-11-29林梅金吴玉梅黄凤莺
林梅金 吴玉梅 黄凤莺
(莆田市急救中心,福建 莆田351100)
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该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主要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是由冠状动脉受到连续性、急性缺氧缺血性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容易造成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我国近年来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断增多,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临床相关研究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并把握好抢救时机,能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并保障患者预后康复速率。为了进一步了解护理服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现对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出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且知晓本次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恶性肿瘤患者;(2)血液系统疾病患者;(3)近期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患者;(5)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服务,护理内容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对其开放静脉通路,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做好吸氧等急救措施,在患者病情确诊后,及时与临床医师配合并采取抢救[1]。
1.2.2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组织科室中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急诊护理优化小组,通过总结病例资料,并查阅有关临床资料,与临床经验相结合,明确急诊护理并拟定详细的急诊护理流程[2]。
(2)构建绿色通道根据患者就诊途径不同,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风险,尽快建立绿色通道,针对病情危急患者需要尽快通过绿色治疗通道完善治疗,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目前的护理工作进行调整,并不断地完善护理规程[3]。
(3)优化护理流程在对患者转入院前,护理人员需要尽快与急诊科介入手术室、心内科保持联系,并做好院前抢救准备。根据医生指示采取院前用药以及治疗,并在患者入院前使用线上沟通方式,让医生提前确定患者直接进入介入手术室,从而节省时间,并提升抢救成功率。如果患者存在心肌梗死需要在到达医院10min内实施抢救,并给予持续性吸氧,构建静脉通道,患者入院后需要及时采取常规检查[4]。
(4)急诊心理护理在实施急救期间,安排专人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沟通,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并讲述护理内容、目标、护理流程等,提高患者家属护理配合度。对于清醒患者需要展开及时的心理安慰,待患者病情逐渐稳定进一步开展协同护理,告知心理健康对其预后康复的重要意义[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并对比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进行评价,由患者对护理服务内容、方式等进行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例数(n)40 40男23 22女17 18平均年龄(岁)54.76±2.46 54.72±2.43 0.073 0.945广泛前壁15 16 0.053 0.942高侧壁14 14 0.000 1.000下后壁11 10 0.064 0.799性别0.051 0.822梗死部位
2.2 两组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n(%)/±s]
表2 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n(%)/±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值例数(n)40 40抢救成功率32(80.00)38(95.00)4.114 0.043护理满意度(分)87.83±2.32 94.59±2.44 12.698<0.001
2.3 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情况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情况(±s)
表3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情况(±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0 40分诊评估时间(min)3.52±0.56 1.14±0.43 21.319<0.001心电图使用时间(min)7.85±0.64 4.57±0.51 25.349<0.001抢救总时间(min)65.35±3.55 40.42±2.47 36.458<0.001住院时间(d)16.47±1.75 10.32±1.46 17.067<0.001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急剧上升,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需要落实有效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治疗安全[6]。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对其康复具有积极作用。由于传统的急诊护理措施缺乏有效性、针对性、计划性,容易导致护理实施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护理效果显著下降,并造成患者生命质量不佳,不利于患者尽快康复。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优化急诊护理服务模式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7]。优化急诊护理指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明确各项急救护理措施,并根据护理路径制定相关护理操作,体现出抢救护理措施的准确性、科学性、计划性、预见性,能够有效避免各个环节发生资源浪费[8]。除此以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通过建立急诊护理小组,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护理目标与方向,为患者展开院前抢救护理,并在院前做好准备工作,提升抢救速率[9]。在患者入院以后采取绿色通道,及时、迅速地展开救治工作,并及时完善各项检测、护理、治疗内容,从而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时间浪费,为患者争分夺秒,对其抢救提供有力基础。另外,心理护理的落实能够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配合效率。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并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对其预后具有积极意义[10]。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后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优化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护理急救流程,为患者抢救成功奠定良好基础,并且有效提升患者预后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