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心律失常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2021-11-29胡少伟
胡少伟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 莆田351100)
妊娠期心律失常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妊娠期疾病,一般情况下该疾病不会损害患者身体健康,但是仍有少部分妊娠期心律失常会在短时间内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另外,为了避免对胎儿的正常发育及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妊娠期女性在服用药物进行治疗时有较多禁忌事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妊娠期患者的病情特点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干预,从而充分保障临床治疗的效果,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加快患者病情的好转,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1-2]。基于此,本文对妊娠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59例妊娠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29)与研究组(n=30)。
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心律失常[3];(2)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精神异常者;(2)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3)合并其他妊娠期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组建包括护士长及主管护士等护理管理人员在内的预见性护理小组,在妊娠期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总结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之后以此为依据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指导一线护理人员实施。其次,护理实施如下:
(1)预见性心理护理。妊娠期心律失常患者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平常的工作应多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引导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尽可能避免其产生负面情绪。对于已经出现负面情绪的患者要鼓励其及时倾诉内心的想法,并予以安慰,使其负面情绪及时得到排解。
(2)预见性运动及饮食护理。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应鼓励和看护患者在病房内及走廊上散步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引发静脉血栓等不良事件。另外,指导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多吃一些鱼肉、蛋类、西红柿、苹果等清淡且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同时还能够避免发生便秘等不良症状。
(3)使用心率监测仪对患者心率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每15min记录一次,确保患者心率处于正常范围内,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1.3 观察指标
以临床护理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负面情绪改善情况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1)临床护理有效率判定标准为:显效:在治疗基础上经护理后基本消除患者心律失常症状,且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心率处于正常范围内;有效:在治疗基础上经护理后明显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且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心率略高于正常值;无效:护理后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护理后不良事件评估以静脉栓塞、低血压、皮肤淤血为判定指标。(3)护理后心理情绪改善情况由相关护理人员使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进行评估,两量表均取临界值为7分,最终得分低于该值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良好,未出现负面情绪;最终得分若达到或超过该值且低于14分则表示患者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可能存在负面情绪;最终得分达到或超过14分则说明患者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及负面情绪[3]。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以t、χ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最终检验结果以P值表示,该值如果低于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值如果达到或超过0.05则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
2.2 两组临床护理有效率比较
表2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护理有效率对比[n(%)]
2.3 两组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比较
表3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负面情绪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HAMA、HAMD评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心理情绪改善情况比较(±s,分)
?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表4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女性妊娠期间身体负担的加重会对其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并引发孕吐、浮肿等一系列不适症状,若孕妇合并心律失常则会使以上不适症状进一步加重,并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孕妇身心健康。另外,孕妇在治疗期间存在诸多禁忌,再加上其担心药物治疗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很容易使负面情绪进一步加重并因此引发更为强烈的机体应激反应,从而使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大幅增加,不利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改善。因此,对于妊娠期心律失常患者有必要根据其发病特点及规律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负面情绪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HAMA、HAMD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更低(P<0.05),且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提示应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负面情绪,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究其原因主要是通过预见性护理能够提前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缓解患者内心的不安,改善其负面情绪,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工作有效性。这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论及有关报道相一致[4-6]。
总而言之,在妊娠期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负面情绪,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