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改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效果研究
2021-11-29艾美花林一秀
艾美花 林一秀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361003)
慢性心功能不全(CHF)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逐渐加重,慢性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1]。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不再只依靠药物治疗改善CHF患者症状,还应注重减轻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相关研究表明,专业、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方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改善预后[2]。预见性护理是在病情发生、进展前,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的一种护理行为,该护理方式可降低患者潜在风险,提高护理质量[3]。本文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老年CHF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老年CHF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纳入标准:(1)符合CHF诊断标准[4],经我院确诊;(2)年龄≥65岁,可进行良好沟通;(3)患者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认知障碍;(2)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病变;(3)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健康宣教、提供安静舒适病房等。
观察组另予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
由我院护士长、工龄≥5年护士组成预见性护理小组,统一进行培训,了解患者详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备好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所需仪器及药物,对患者疾病情况、心理状态等都了解清楚,评估治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合理预见性护理计划,如下:
(1)心理护理。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介绍医院环境,对患者心情表示理解,给予尊重、安慰、鼓励,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每天观察患者心理状态,针对性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讲出内心顾虑,积极面对疾病,并对家属进行相关培训,掌握疾病知识,让家属参与到护理其中,给予患者支持,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督促患者治疗。选择患者喜欢的视频,播放舒缓的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心情。
(2)避免诱发因素。为患者制定合理饮食计划表,限制盐、水的摄入量,指导正确饮食,戒除烟酒,发放疾病相关知识,使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知CHF相关知识及治疗的必要性、作用注意事项。
(3)出院。出院时进行必要健康指导,协助办理各项出院手续,告知病情观察方法及医院电话,出现体重迅速增加、下肢水肿、乏力胸闷等情况及时就诊,每天适当运动,出现不适情况或任何问题可拨打电话,出院时护送患者出病区。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对比两组再发病率、病死率、住院时间。随访1年,出院后症状缓解后再次发病住院、出现症状、水肿加重为再次发病。
(2)焦虑、抑郁评分。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每条目1-4分,共20个条目,总分为20-8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
(3)生活质量。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量表(MHL),包括社会限制、症状改善、体力限制、情绪控制4个维度,共21个条目,采用0-5分6级评分,0分表示无影响,5分表示影响严重,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65 65男35 36女30 29平均年龄(岁)71.02±3.26 70.59±3.51 0.724 0.471平均病程(年)7.43±1.58 7.26±1.79 0.574 0.567性别0.031 0.860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病死率、再发病率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n(%)/±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n(%)/±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例数(n)65 65再发病率13(20.00)24(36.92)4.571 0.033病死率5(7.69)14(21.54)4.993 0.025住院时间(d)14.36±3.12 17.69±3.46 5.763<0.001
2.3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SAS、SDS比较(±s,分)
表3 两组的SAS、SDS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65 65护理前60.26±5.96 60.75±5.63 0.482 0.631护理后40.36±3.79 47.59±4.10 10.440<0.001护理前59.89±4.87 60.11±5.12 0.251 0.802护理后41.25±4.16 47.91±4.32 8.953<0.001 SAS SDS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MHL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MHL比较(±s,分)
表4 两组MHL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65 65护理前6.63±1.67 6.59±1.72 0.135 0.893护理后3.12±0.96 3.95±1.23 4.289<0.001护理前12.37±2.36 12.25±2.43 0.286 0.776护理后7.15±1.26 8.02±1.37 3.768<0.001护理前12.36±2.37 12.29±2.25 0.173 0.863护理后7.06±1.50 8.97±1.85 6.466<0.001护理前15.29±3.10 15.42±3.39 0.228 0.820护理后8.85±2.52 10.53±3.16 3.351 0.001社会限制 症状改善情绪控制 体力限制
3 讨论
CHF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其是由于心肌病、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心肌结构、功能出现变化,最后导致心肌损伤。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体液潴留、呼吸困难等,该病病情迁延难愈,治疗过程漫长,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承受病痛折磨,且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因此心理、身体上受到了双重折磨,家庭上也有较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容易产生较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会对生活质量、治疗效果造成影响[5]。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目的不仅是改善患者症状,还要注重改善生活质量,延缓、防止心肌重构发展,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在传统护理的工作中,护士易受到医嘱惯性思维影响,出现依赖性,导致工作积极性低下,对于护理问题缺乏思考能力,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即在问题出现前采取合理护理措施规避风险、问题,由于其可提前预知存在的风险,有效避免护理中风险事件、并发症出现,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可为患者提供科学人性化服务[6]。在临床实践中要注重思维能力,增强护理问题的预见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护理问题与风险,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综合评估患者的状态[7]。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再发病率、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促进疾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CHF患者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均可诱发疾病,因此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对患者行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相关诱发原因,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避免诱发疾病。本研究中,护理前组间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加强患者健康认知,戒除不良习惯,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顾益君[8]研究中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距离长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短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疾病情况的评分,活动能力的评分,心理状态的评分均低于参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地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与本研究有共通之处。本文中,护理前组间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评估可能出现问题,分析患者心理状态,针对性护理,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促使积极参与、配合治疗,减轻心理负担。于思捷[9]研究中对3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老年CHF患者中,可改善预后,应用效果好。